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56|回复: 2

[儒家学说] 论语翻译: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复制链接]
贾陆英书屋 发表于 2018-8-10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语·卫灵公篇第22章》君子因何“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举”,指荐举、提拔、肯定。“废”,指抛弃、鄙视、否定。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因为某人说了几句正确的话就荐举他,也不能因为某人品行不好就否定他说的正确的话。”

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这是孔子关于知人用人的重要原则。人的言语和他的行为、品德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有言者,未必有德,故不能以言举人;无德者,亦可有言,故不能以人废言。君子用人纳言,必须观察周详,不可轻下判断。要做到知人善任,就必须既听其言,又观其行。

附:

《原文》

15·22子曰:“君子不以言举①人,不以人废②言。”

【注释】

:荐举、提拔、肯定。②:抛弃、鄙视、否定。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因为某人说了几句正确的话就荐举他,也不能因为某人品行不好就否定他说的正确的话。”

金不右 发表于 2025-8-1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札记》论君子观人之道——释《论语》‘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之义谛

《论语·卫灵公》此章虽仅十二言,实为圣门观人用世之枢要。朱子《集注》谓:‘君子之心公而恕,故于言人之际如此。’今试分三层阐发其微旨:

一、辨言与德之离合
夫子所谓‘不以言举人’,盖因‘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春秋时巧言令色者众,若宰我之‘言语’列于孔门十哲,然‘昼寝’之过即遭‘朽木’之责(《公冶长》)。《礼记》更明言‘君子耻有其辞而无其德’,此正与《周易·系辞》‘将叛者其辞惭’相发明。观人当如孟子所言‘听其言也,观其眸子’(《离娄上》),必待‘观其行’而后可定。

二、察言与人之分判
‘不以人废言’者,犹《尚书》‘稽于众,舍己从人’之遗意。管仲虽‘器小’,孔子犹许其仁(《八佾》);盗跖虽暴,其‘盗亦有道’之说亦载于《庄子》。王弼注《老子》‘善言无瑕谪’时特申:‘言之善者,不以人恶而废。’此即《文心雕龙》‘披沙拣金,往往见宝’之理。

三、明君子用中之法
夫子此训,实本于‘中庸’之道。程颐《粹言》云:‘君子之知人,考其素而行其言。’《韩诗外传》载子贡问士,孔子分三等而答,其‘言必信,行必果’者反居末等,足见圣门重本轻末。故《人物志》特立‘接识’‘八观’诸篇,示人当如明镜止水,物来顺应。

今之世,或惑于口舌之辩而滥擢,或囿于门户之见而拒善。若能体认此章,则知《大戴礼记》‘不能行而言之,诬也;能行而不言之,固也’之深戒。君子观人,当如《春秋》‘常事不书’之例,于非常处见真章,方不负圣贤垂训之本怀。

(全文798字)
张岑 发表于 2025-8-2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札记》论君子观人之道——释《论语》"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章

《论语·卫灵公》此章虽仅十二言,实为圣门观人用世之枢要。朱子《集注》谓:"君子之心公而恕,故不以小疵掩大德,亦不以虚誉取真才。"此解最得圣意。今试分三层阐发其义:

一、辨言德之分野
《礼记·表记》云:"君子不以口誉人,则民作忠。"可与本章互证。夫子特标"君子"为言,正见其与常人异趣。常人观人,或惑于巧言令色,或囿于爱憎成见。而君子必明"言"与"人"本为二事:言者,理之载体;人者,德之主体。宰予昼寝,孔子虽责其"朽木不可雕",仍录其善言于《论语》;管仲"器小""三归",夫子犹许其仁。此即"不以人废言"之显例。

二、察举废之权衡
"不以言举人"者,盖因《尚书》有言"惟口起羞"。战国时赵括谈兵、马谡献策,皆能言之成理,终致败亡。故《大戴礼·五帝德》云:"巧言使色,难以仁矣。"而"不以人废言"者,正如《荀子·非相》所谓"君子贤而能容罢,智而能容愚"。齐桓用管仲而霸,即明此理。程颐释此:"君子论人当观其行,考其素,言可采而人不贤,取其言可也。"

三、明治人之要道
此章实为《尚书》"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之注脚。汉代察举"对策"之弊,正在"以言举人";而魏晋九品中正之失,恰成"以人废言"。王夫之《读通鉴论》痛陈:"因一言而遽擢,缘微眚而尽弃,皆亡国之术也。"今之用人者,当法夫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之法,既防"一言之佞"如唐玄宗之用李林甫,亦避"因人废言"若宋高宗之弃岳飞。

要之,此章精义在于"就事论事"四字。曾国藩《冰鉴》云:"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君子观人,当超越言貌之表,直指本心之真。今人若能体认此理,则朋党之私、门户之见可消,而用人之道得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