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35|回复: 0

[中医理论] 夏天就应该“热”着过,这是为啥呢?养生?

[复制链接]
仰望岐黄 发表于 2018-7-26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夏三月,此谓蕃秀。

夏三月,此谓蕃秀。

21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黄帝内经》

夏天天气炎热,尤其是夏至节气后

夏天天气炎热,尤其是夏至节气后

夏天天气炎热,尤其是夏至节气后,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时候如何降温成了他们关注的话题,回到家中打开空调、打开电风扇,喝上一大杯冷水,捧着一个西瓜,满身大汗之后,用冷水冲个冷水澡等等,这些在夏天是很多人喜欢做的事情,但事实上,这种解暑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严重的时候,会在夏天落下病根,在其它季节会遭罪的,这样的话对于身体的伤害无疑是明显的,其实在夏天更适合“热”着过,是为热养生!

夏天就应该“热”着过,这是为啥呢?养生?

之 一 ° 夏天为什么要热着过

夏天为什么要热着过

夏天为什么要热着过

《黄帝内经》:“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属火,气候炎热,是万物蓬勃生长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气最盛、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

《黄帝内经》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阳气对于身体的重要性,如果损耗了阳气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大自然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规律。夏天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根据中医“顺应天然”的养生原则,此时应该养护阳气,不少人用“凉”对抗“热”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阳气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火力,可以推动人体新陈代谢。

古语讲“百病从寒起”,可以说寒邪是导致人体疾病的罪魁祸首。中医专家黄河教授也表示,夏天是阳长阴消的季节,是添阳的最好时机。而寒邪非常容易损阳气,让整个人变得倦怠无力、新陈代谢缓慢、有汗排不出、身体畏寒、四肢冰冷、容易感冒、腹泻胃疼、患肠道疾病等。此外,还有一些病症不会立即发作,但会潜伏在体内,给秋冬季留下病根。

之 二 °如何“热养生”呢

1.远离寒邪

饮食上应注意少食生冷食物。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夏天就应该用姜等食物来温中散寒,把生姜、红糖一起冲泡后服用效果更好。并且不要长时间吹冷空调。最好不要用冷水洗头洗脚,下雨天避免淋雨,因为冷水最伤阳气。

2.用热水泡脚

夏季湿气正当令,人的五脏六腑中属脾最怕湿,湿气阻滞在脾胃中,就会出现没胃口、爱犯困、没精神等表现。而夏天泡脚,正有助于祛除暑湿,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

民间有谚语,“夏天泡脚,暑湿可祛”,说的就是这个理。

泡脚时最好选择较深的木桶。再就是水温,水温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以40度为好。泡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入热水,以免水温下降。

最好配合中药泡脚包,效果更佳,下面两款泡脚包,一款祛湿为主,一款温阳通络为主:

3.常洗热水澡

常洗热水洗澡可以将身上的汗液冲洗一遍,使毛囊及皮肤保持清洁,还可使皮肤透气,加快皮肤和肌肉血管的血液循环,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促进新陈代谢,使皮肤各部分获得营养,并加快乳酸等代谢产物的清除。

水温一般控制在30℃左右为宜。另外,洗后用热毛巾擦脸擦身,还能够排汗降温,使皮肤透气,让人感觉到凉意和舒适。

4.解暑要喝热茶

不少的年青人夏天喜欢喝冰饮,其实较解渴的是热茶;尤其是一些清醇的名茶。中国古代民间人士早已懂得以热茶解暑,用来散发内部体热。

通常饮热茶后,皮肤便慢慢发汗,而发汗能帮助体内热量散发;换言之,热量随即缓缓排出。但饮冰冷饮品,则热量较难在短时间内挥发,仍困于体内,只是口腔和食物短暂时间觉得冰凉而已,未几又会觉热。而人饮热茶后,毛细管扩张,汗孔自开;而又不会像冷饮般刺激肠胃和气管。

另外,亦可喝热姜茶,这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的功效,一天一两杯即可,喝得太多反而过犹不及,多在中午前服用。

5.运动必不可少

《黄帝内经》里说夏季养生“使气得泄”,意思是说夏季人的气息要向外宣发,向外宣发就是今天所说的排汗,而排汗重要的方式就是运动。中医认为,夏天运动,可以加速体内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免疫力。

另外,运动还可以加强热适应,提高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防止中暑和一些常见的热证。锻炼身体最好选择在早上,因为清晨时人体的阳气相对较弱,这时锻炼可以补阳气。还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可以选择慢跑、太极、跳操等方式进行。

而女性的热适应比男性差,尤其身体属寒性体质的女性,更该注意保暖。中医专家认为女性阳气不足,又以血为用,女性更要注意补阳气,因为气能生血。因此,夏日里女性不能受凉,在饮食方面要少吃生冷食物。特别要多做运动,达到出汗排毒的目的。

既然夏季要热养生,就要避免冷养生。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各种冷饮、冷食和冷气,冰镇汽水、雪糕冰棍源源不断地送入口中,睡觉时喜欢把空调温度调的很低,还有人喜欢满身大汗后用冷水冲凉,更有甚者晚上直接在地板上打地铺。其实,在中医养生专家眼中,这些贪凉的行为都可能存在着健康隐患,让身体处在“寒邪”的危险之中。

既然夏季要热养生,就要避免冷养生

既然夏季要热养生,就要避免冷养生

6.夏天艾灸,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三伏艾灸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指导思想来顺阳补阳,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用于预防和治疗冬季好发的虚寒性疾病,使一些宿疾得以康复。

夏季对于身体虚弱者来说,艾灸的调理效果是非常好的。如果能在每年最热的‘三伏天’施灸就能增加机体功能,解决久治不愈的多种寒证、虚证、瘀血证等。

7.适当发汗

中医讲养生要顺应时节,夏天就得出汗,就得“热养生”。因此,我们要顺着夏季阳气的规律,采取以热制热的“热养”法。

适当的排汗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而通过汗蒸的方式,经由负离子和远红外线双重的调节这样排出的汗,相当于运动所出的汗,是主动的汗是有益的 汗,汗液本身是无味的,之所以有汗臭味是因为汗液混合了皮肤表面自然生成的细菌,在汗蒸房里大 量的负离子杀死了汗液里的细菌,因此汗蒸过后身体上不会留下任何异味与不适,想要享受时尚健康生活,就适当的多出汗吧!

之 三 °夏天常见养生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1.大量吃冷食

炎炎夏日,人们最常用的消暑方法就是吃冷食,如冰淇淋、冷饮和冰镇西瓜,因为清凉爽口备受欢迎。很多人因天气炎热不想吃饭,常捧着一大个冰镇西瓜,用来代替主食。殊不知西瓜性偏寒,吃的越多,对人体阳气的耗损越大。

中医专家说,夏季人体的阳气呈向外扩散的趋势,体内阳气比起其他时期相对不足。这时,如果摄入过多的生冷食物,会严重的伤害人的阳气。

夏季人体的阳气呈向外扩散的趋势,体内阳气比起其他时期相对不足

夏季人体的阳气呈向外扩散的趋势,体内阳气比起其他时期相对不足

误区2.休息太贪凉

每到酷暑时节,晚上纳凉时很多人喜欢光着膀子四处溜达;整夜开着空调睡觉;甚至在地上铺个凉席睡觉。这些行为很常见,有很多人也就这么干。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行为极易使身体遭受风寒,损伤阳气。

因为夏季人体毛孔张大,人在睡觉时,全身基础代谢减慢,体温调节功能下降,身体抵抗力变弱。这时开空调、睡地板都会使寒邪之气更容易进入体内,因此不要一味追求凉快。

误区3.运动后立即冲凉

夏日适当的运动可以将体内部分“寒邪”和“湿毒”排出体内,但锻炼出汗后,不能立即洗冷水澡,因为夏天气温高,锻炼时身体产热增加,通过汗液蒸发及皮肤血管扩张是身体散热的重要途径。

锻炼刚结束时,人体仍处于代谢旺盛、产热增加、皮肤血管扩张的状况,这时如果立即洗冷水澡,皮肤受到冷水刺激,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结果可使出汗散热受阻,反而会使散热困难。另外运动完用凉水冲头甚至冲脚都会使湿寒进入体内。还有,运动完后也不要马上吹空调,否则会加重体内的湿寒。

误区4.不同人群无需特别照顾

酷暑难耐的夏季,我们经常发现一家人吃同样的食物,老人孩子吃完食物后可能立马就会出现肠胃不舒服的情况,而其他家庭成员并无大碍。有时,同样在家中吹空调,女性也比男性更易受凉。

中医专家认为,人与人体质是不同的,所以对抗寒气的能力也有所不同。一般青壮年体质较好,阳气相对较重,而老人和小孩则体质稍差,抵抗力相对较低,易受到“寒邪”之气侵扰。而女性因为其特殊的生理原因,更容易受到“寒邪”、“湿气”的侵扰。因此,体质较弱、阳气不足的人群,也就更易受凉,更应该小心寒邪侵体。

儁雄 发表于 2025-6-24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夏令"热养"之道与阳气护持要义》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所载夏月养生要旨,实为天人相应思想之精髓。今就夏令"热养"之理,分三端详述之:

一、阳气运行之机
夏季属离卦,为天地阳气蒸腾之候。《内经》言"使气得泄",非谓恣意耗散,实指顺应阳气外发之势。人身阳气如鼎沸之水,若骤加冰镇,则气机凝滞。张介宾《类经》注云:"夏月伏阴在内,尤当调护真阳。"故饮冷贪凉最易伤及脾肾之阳,此即《伤寒论》"夏月伤寒"之由。

二、养生实践要则
1. 起居之法:宜"夜卧早起",然非熬夜,当以亥时(21-23点)就寝,卯时(5-7点)起身为度。午时小憩,合于子午流注心经当令之时。
2. 饮食之道:孙思邈《千金要方》载"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可适当食姜。冷饮当以井水镇之,忌直接冰食。西瓜宜午时食用,取其天然白虎汤之效,然须避空腹。
3. 汗法调节:微汗为佳,若大汗淋漓,可饮乌梅汤收敛,此乃《温病条辨》酸甘化阴之法。

三、病理传变之戒
《内经》警示"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此乃五行相生之理。夏令伤阳,则秋金无以生,至冬水更乏,故有"冬至重病"之虞。李东垣《脾胃论》特别指出:"长夏湿热交蒸,最易困脾。"现代常见之空调病,实为寒邪束表,与暑湿相搏所致。

今人当知:热养非谓抗拒降温,而在把握节度。空调温度以26℃为宜,风扇不可直吹要穴。沐浴宜用温水,可加艾叶、佩兰等芳香化湿之品。如此方能"使华英成秀",顺应夏长之气。

盖养生之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夏月热养,实乃借天时以固根本,读者当三复斯言。
武尺王 发表于 2025-6-28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夏季"热养"之道与阳气护持要义》

《黄帝内经》所云"夏三月,此谓蕃秀"者,实为天人相应之养生枢要。今人每以冰饮空调逆夏气而行,此诚如抱薪救火,非但无益,反伤根本。吾辈当明三才之道,参阴阳之变,方得养生真谛。

一、阳气为生命之本
经言"阳气者若天与日",此喻甚妙。夏日阳气外发,犹天地之"蕃秀",人体阳气应之而旺。若骤饮冰水、久处寒凉,则如以水沃日,必致阳气郁遏。宋代医家陈直《养老奉亲书》谓:"夏月阳气在表,胃中虚冷",正警示后人当护中焦阳气。今观暑热头痛、腹泻频发者,多因恣食生冷,使阳气受损,浊阴上逆所致。

二、热养三法通玄机
(一)饮食之热:孙思邈《千金要方》载"夏月宜加辛温之物",非谓食辛辣,乃取生姜、紫苏等温中化湿。饮茶当以热饮小啜,使腠理开泄,反较冰饮更觉清凉。此即《本草纲目》"热因热用"之妙。
(二)起居之热:所谓"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当避午时骄阳而受辰巳温和之日光。汗出溱溱时,当以干巾拭之,待其自收,切忌冷水激身。清代医家徐大椿言:"夏月汗孔开张,骤遇寒凉,邪必乘虚而入。"
(三)情志之热:"使志勿怒"非谓压抑情绪,乃要如《中庸》"发而皆中节"之意。观草木盛夏之蓬勃,当效其舒展之性,使气机畅达。

三、冬病夏治之理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警示"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此乃气机逆乱之果。夏日贪凉,至秋则收令失序,如农事违时必致歉收。明代医家张景岳创"冬病夏治"之法,正借盛夏阳气驱沉寒痼疾。今人三伏贴敷,实本于此。

结语:
夏日热养,非徒忍热受苦,实乃顺四时之智。观《周易》离卦之象,火性炎上而附丽于物,恰似人体阳气之升发。养生之道,贵在把握"无厌于日"与"避暑勿贪凉"之中和。愿诸君体察天地消息之理,使阳气得以"华英成秀",则何愁秋疟冬病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