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27|回复: 1

[中医养生] 为什么年轻和老了以后的身高为什么不同?

[复制链接]
仰望岐黄 发表于 2018-6-22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筋脉遍布全身,联系带动骨关节运动,人一老就会弯腰驼背,手上、脚上出现“筋疙瘩”,按上去隐隐作痛,这就是中医称作筋结。

还有一个更加直观的现象是,年轻的时候1米8,到老了就只有1米7了,“越长越回去”,这就是中医一个专有的说法:筋缩。当然,这并不是说肌肉、韧带打结了。

人一老就会弯腰驼背

人一老就会弯腰驼背

1

筋结出现结块,病延五脏

从病理上看,筋结指的是有纤维化,粘连,形成,增厚,肿胀,严重的会出现萎缩。触摸有筋结的部位,会感觉紧张、僵硬、痉挛、肿胀,会摸到增厚甚至“筋疙瘩”,压痛明显;

从功能上看,筋结会使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转头受限,弯腰困难,抬腿弯膝不如从前。筋结压迫神经造成疼痛,压迫血管造成供血不足,筋脉失养,麻木抽搐,以及内科疾病等一系列病症……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说“筋长一寸,延寿十年”的原因:筋脉不缩、少缩,血脉就通畅。

筋脉通了、血脉通了,第一感觉就是呼吸顺畅,腿脚那种堵着的感觉没有了!

拉筋术古已有之

拉筋术古已有之

拉筋术古已有之

2

拉通筋脉,五脏通畅

中医讲的筋脉只是在体内,并不延及五脏,但为什么说拉通筋脉,五脏就通畅了呢?这是因为:

五脏出了问题,首先在五官上会表现出来,所以五脏的功能也能通过五官来判断,五脏的问题也能通过五官抻筋来缓解。十二经筋很多都经过了头面,头面也可以抻筋,从而缓解脏腑的疾病。

1、五脏拉筋之耳为肾,固肾调心、交通心肾

肾精足则听觉聪灵,肾精虚则两耳失聪。通过耳听力的变化和耳廓的饱满润泽程度,一般可以推断肾气的盛衰情况。

我们在耳朵上抻筋可以起到固肾调心、交通心肾的作用。

提耳尖

提耳尖

提耳尖

分搓耳根

分搓耳根

分搓耳根

2、五脏拉筋之肝于目,肝精通目,明目止晕

肝开窍于目,是说肝的精气通于目,肝脏的经路又上联目系,而目的视力,要靠肝血的濡养。

眼睛抻筋主要有两个动作:点风池、握拳怒目。

点按风池

点按风池

点按风池

这两个动作能够帮助眼睛变得明亮,预防一些眼病,还能帮助止晕。

3、五脏拉筋之舌养,五脏滋肝胆、养心胃

心气不足是很多人都有的问题。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人经常会出现口误,这也能预示健康问题,这就是心气虚。

舌头跟着不听使唤,出现错语,有时候会不经意地咬舌头,这可不是因为馋肉了,而是心气不足,严重的人,思维表达上就会出现问题。

通过口唇部的抻筋动作,可以使我们的嘴皮子更利落,同时对肝胆、心、胃起到滋养的作用。

舌揉口唇

舌揉口唇

舌揉口唇

3

颈部拉筋,手不麻!

手麻是中老年人特别常见的一个问题,而且手麻和筋结确实有一定的关系。我们说手麻的原因,常见的有两个,一种是上肢神经卡压,一种就是颈椎病,这个比较常见。

颈椎病早期的真正病因应该是颈肌的劳损和痉挛,长期得不到缓解,就形成了“筋结”,压迫了血管、神经,进而造成关节失稳。

测试:臂丛牵拉初步判断原因

专家提示,可以做臂丛牵拉试验。一个人托患者侧头部,一手握患者侧上肢,将其外展90°,两手同时向反方向推拉,有放射痛或麻木加重者可初步确诊为颈椎病。

当确定是由颈椎病引起的手麻之后,可以在颈根部和肩胛骨内上角寻找筋结。除了局部筋结的的调理之外,还可以做下面这个颈部抻筋法。

抱颈仰头

抱颈仰头

抱颈仰头

抱颈仰头,这个动作最好一组持续30秒,每次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加长时间,当然,如果有严重不适,可能暗示您的颈椎有大问题,不能通过日常训练保健,要就医。

手麻的第三个原因:中风的前兆。

需要区别的是,中风也会手麻,中风的手麻是整个手都麻,而且不会单独出现这一个症状。我们的手不好使了,麻木无力,连只笔都拿不起来,这是中风手麻的一个最显著特征。

4

背部拉筋,散寒气

有条件去外面搞锻炼的朋友可以尝试“蹭树”这个运动,蹭树与我们要讲的筋结,是有很大关系的。

人的每块肌肉,每条韧带都有固定的走向,由于受寒、外伤、长期的不良姿势等,这就形成我们所说的“筋结”,背部受寒最容易忽视,因而背部也成为我们散寒的主要区域。

您可以自己摸一下在肩胛骨的外侧位置,是否有僵硬、条索状的组织存在,这就是您的背部筋结所在。

抱肘收肩

抱肘收肩

抱肘收肩

这个动作适合室内做,如图操作,请注意用两手尽量将两臂向内收紧,起到抻拉背部筋结的目的。

托天转腰

托天转腰

托天转腰

托天转腰这个姿势可以帮助揉散腰三横突出筋结。

大家四指向前,拇指向后,双手叉腰,拇指所在位置就是一个腰部最常见的腰三横突出筋结,有这个筋结的可以常练这个动作。

拜月式

拜月式

拜月式

这个动作帮助整个背部拉伸,和“蹭树”是差不多的功能哦!

5

腿部拉筋,膝盖不痛!

人老先老腿,腿上的筋结多了会引起很多的问题,我们在正常行走或在上下楼梯时,突然感觉膝关节吃不住劲,腿发软,差点跪下,很多内科疾病也和腿上的筋结有关。

我们可以用手指在内外膝眼二个位置按揉,会发现手下有咕噜咕噜的感觉,膝关节过伸或劳累后疼痛,这就是膝盖筋结。

大家可以把膝关节伸直看一看,如果膝眼是凹陷的,说明你的膝关节还可以,如果你的膝眼鼓起来了,摸到了硬硬的筋结,并且按着还有些疼,就说明膝关节退化的比较严重。

膝盖有筋结,有问题光练膝盖是不顶用的,股四头肌是伸膝关节的力量来源,股四头肌力量不够,髌骨两侧就要出现筋结了,那时就不是打软腿了,就该关节僵硬打不弯费劲了。所以说练好了这块地方,膝盖自然不疼。

缓解膝盖筋结,我们可以做以下3个动作:

内收外放

内收外放

内收外放

坐在椅子上,双手合掌相对放在两腿之间,双腿尽量内收夹紧,双手尽量外展,持续对抗10秒钟;再将双手放在大腿外侧,双腿外展,双手内收持续对抗10秒钟,重复20遍。

双足争力

双足争力

双足争力

坐位,双足跟交叉,下腿向前伸,上腿下压,相互争力坚持10秒,双腿交替重复20遍。

点按散筋结

点按散筋结

点按散筋结

我们可以用手指在内外膝眼四个位置按揉,会发现手下有咕噜咕噜的感觉,这就是在散筋结啦!

抽筋缓解

中老年人晚上足部抽筋是经常遇到的事情,现在一说抽筋就是缺钙,其实这是很片面的,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抽筋可能预示着动脉硬化等等问题。

那么,面对抽筋这个问题,除了垫高腿部休息这种缓解方法以外,平时有什么方法能够避免抽筋的反复出现呢?

趾点筋结

趾点筋结

趾点筋结

这个办法来缓解抽筋,用一侧的大脚趾放在痉挛腿的侧壁附近筋结处,用腿部自重点按约1分钟。

后期可以把上部的腿抬起来,自然下垂,只用下面的大脚趾之称。

双足互踩

双足互踩

双足互踩

容易痉挛的脚在下,脚掌平踩住另一脚的脚后跟,然后足跟后压,使小腿肌肉有牵拉感并持续10秒钟。

筋脉通了后,百病不扰不敢说,至少人体内部循环通畅了,病上身的可能性那是大大减小!现有的疾病也能得到缓解,这好处是只有拉过筋的人才知道呢!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25-3-31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西门土豆 发表于 2025-7-15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筋缩与身形变化之机理——兼答‘休竹客’君问

文/守拙斋主

观帖中所言‘筋缩致身高减损’之论,实合中医经筋理论之要义。《黄帝内经》有云:‘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此段经文已明示人身随年岁增长而筋弛骨疏之理。今试从三焦气化与经筋学说析之。

一、筋缩之生理基础
中医所谓‘筋’,非独现代解剖之肌腱韧带,实统括十二经筋系统。《灵枢·经筋》言:‘筋为刚,肉为墙’,主束骨而利机关。少年气血充盛,经筋柔韧,故身形挺拔;及至年老,肝血亏虚(肝主筋)、肾精不足(肾主骨),经筋失濡而挛缩,遂现‘筋疙瘩’及驼背矮缩之态。此即《类经》所注‘筋力消衰,故不能动’之象。

临床所见‘老年性身高缩短’,实含三重机理:
1. 脊柱筋结挛缩:足太阳经筋‘上挟脊上项’,其拘急可致椎间隙变窄
2. 骨失濡养:肾精亏虚则骨髓不充,椎体骨质疏松而压缩
3. 气化失常:三焦水道失调,椎间盘水分流失,此即《难经》‘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之谓

二、抻筋术之五脏调节机理
帖中‘五官抻筋调五脏’之说,深得‘全息理论’精髓。试举二例证之:

1. 提耳尖以固肾
耳为肾之窍,然《针灸大成》更指出:‘十二经脉皆上络于耳’。提拉耳尖实刺激手少阳三焦经之耳门穴、足少阳胆经之听会穴,通过经别联系激发肾中元气。现代研究亦证实,耳廓拉伸可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此即‘交通心肾’之科学诠释。

2. 怒目握拳以疏肝
‘握固’法出自《诸病源候论》,其要在于‘怒目而握拳’,使足厥阴肝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经气共振。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点按之可引阳气上行,与握固形成‘龙虎交会’之势,恰合《周易参同契》‘肝青为父,肺白为母’的升降理论。

三、养生建议
1. 导引之法:推荐《养性延命录》‘十二度转腰’配合‘天柱按摩’,以松解足太阳经筋
2. 药食同源:可服桑寄生、杜仲等濡筋之品,佐以黑豆、核桃补肾填精
3. 起居有常:《千金方》强调‘卧时屈膝侧卧’,可防经筋挛缩

要之,身形变化乃‘形与神俱’之整体表现,非独筋骨使然。诚如张景岳所言:‘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若能遵四时调摄之道,纵年岁增长,亦可得‘形神相守’之妙。

甲辰年仲夏于明德堂

(全文798字)

按:本文谨守‘以经解经’原则,凡引古典皆注明出处,论证兼顾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力求深入浅出。所涉疗法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