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91|回复: 0

[中医理论] 脾虚也可能是肝郁

[复制链接]
仰望岐黄 发表于 2018-6-21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 期 导 读

中医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任何一个局部的问题,都是关于整体的。’建立起整体性认识之后,才能真正地认识局部。敲脾经的同时,我们要串个门去拜访一下肝经了。

f814f15a7c655eeeb15e254e40f0aee2.jpg

想要补脾,你问过肝了吗?

肝主怒,是彪悍的;脾主思,是柔缓的。

当肝气太急的时候,静下来客观地思考一下,肝气马上就缓和了;当脾思而气结的时候,肝气动了,一冲而散。

所以说,肝和脾相克又相依。

当一个人肝气不舒,疏泄能力就下降了。脾胃失去了肝气的帮助,好像失去了伴侣一样,变得呆呆的(如纳呆),没有劲头工作。

这种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的状态,我们叫它‘肝郁脾虚’

肝郁不用愁,这款补血疏肝膏,可以舒肝理气:

理论上来说,出现‘肝郁脾虚’,问题既可能出在肝身上,也可能出在脾身上。

如果一个人过分地胡吃海喝,或者超负荷劳动累坏了身体,会由脾失健运、湿雍木郁而导致肝失疏泄。

但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肝在拖累脾。

很多与脾相关的饮食、肌肉、二便问题,真正得以解决是通过围魏救赵的方法:去找肝。

因为肝郁一定影响脾。肝受邪气,又常常传给它最容易欺负的人——脾。

所以中医上的一句大白话:‘调脾不调肝,等于瞎胡干!’

(这句话果然够白的……)

ae5c8e3838fd5b0d959c793a8c2d7edc.jpg

那么,肝气为什么会郁呢?

说到这个,我们不由得长叹一声:还不是因为压力大、心情差、生闷气嘛。

用中医术语来讲就是‘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想要的得不到,敢怒又不敢言。

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太容易随时开心,每天好像都有各种事情,工作上的,生活上的,还有替别人操心的。尤其是职场上的人,有时还要压抑自己,导致肝郁脾虚。

这个原因不会平白消失,它会继续存在。但我们能否通过一些中医的方法来调节呢?

能否通过身体的、物质的方法来带动精神走出肝郁脾虚的怪圈呢?

(往下看吧~)

如何判别肝郁脾虚

肝郁脾虚的典型舌象

先看下是不是真的肝郁脾虚,判断肝郁脾虚的一个简便方法就是看舌象。

518f2c1b7781dc1b84467a935132d90a.jpg

舌头尖尖的,舌边偏红,舌中间有一条或多条纵纹,好像舌头是被折叠起来一样,是肝郁脾虚的表现。

88f9fe9c2d9f97036d286ff548620b41.jpg

舌质淡,舌体胖,舌尖部是圆的(水湿积聚在舌尖,使舌尖变圆),有齿痕,也是肝郁脾湿的表现。

✦肝郁脾虚的症状✦

主症

①与情绪密切相关的大便溏薄、少腹胀痛;②情绪焦虑或精神抑郁;③食少纳呆、神疲懒言、体倦乏力。

次症

两肋附近胀满、窜痛;胃脘满闷;口苦,咽干;咽部异物感;嗳气,泛酸;肠鸣,矢气;脉弦或缓;失眠,多梦。

主症①②③中只要有一个符合,就可以断定为肝郁脾虚。一般也会有次症相随。

✦ 肝郁脾虚、肝胃不和、胃肠气滞区别 ✦

前两者是肝气郁结,表现出胸胁胀满疼痛、情志抑郁或烦躁等症状。

肝郁脾虚证兼脾失健运,常有食少、腹胀、便溏等症;肝胃不和证兼胃失和降,常有胃脘胀痛、嗳气、呃逆等问题。

如果是胃肠气滞,则肝气郁结的症状不明显,只有胃肠气机郁滞的症状,以脘腹胀痛走窜、嗳气、肠鸣、矢气等为主要表现。

肝郁如何疏通

✦ 敲肝胆经易堵穴位 ✦

肝郁的人,肝胆经的穴位一定有很多痛点,从以下几个穴位入手认真查找,找到后就敲起来吧。

胆经:可敲击、按揉、艾灸肩井穴、风市穴、悬钟穴、足临泣穴。

肝经:可敲击、按揉、艾灸阴包穴、太冲穴、期门穴。

✦ 方剂推荐 ✦

1. 舒肝和胃丸

舒肝和胃丸,中成药名。为理气剂,具有舒肝解郁,和胃止痛之功效。主治肝胃不和、两肋胀满、胃脘疼痛、食欲不振、呃逆呕吐、大便失调。

注意: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2. 黄芪建中汤

28f008238db111e1ced2e66e6347464d.jpg

黄芪建中汤源于《金匮要略》,推荐配方为饴糖、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自汗。

脾虚如何调补

✦ 敲脾胃经易堵穴位 ✦

脾虚的人,脾胃经上一定有瘀堵的地方,查看以下几个穴位附近是否有酸、痛点。

胃经:可敲击、按揉、艾灸髀关穴、梁丘穴、丰隆穴。

脾经:可敲击、按揉、艾灸地机穴、三阴交穴、太白穴、公孙穴。

石良 发表于 2025-6-23 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肝郁脾虚之病机与调治要义》

文/守拙斋主

观原帖所论"肝郁脾虚"之理,诚得中医藏象学说之三昧。肝脾二脏,一主疏泄,一司运化,看似各有所司,实则互为体用。今不揣浅陋,试申其义。

一、肝脾生克之生理基础
《素问·宝命全形论》言"土得木而达",正揭肝脾相济之妙。肝属木主春生之气,其性条达;脾属土主运化之功,其德敦厚。木能疏土以防壅滞,土能培木以固根本。二者一升一降,犹天地之交泰,此生理之常也。

二、肝郁犯脾之病理机转
《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道破木郁克土之变。临床所见,情志拂逆则肝失条达,木气横逆必乘脾土。其证可见:
1. 气机层面:脘胁胀满,嗳气太息
2. 运化层面:纳呆便溏,身重困倦
3. 舌脉特征:舌边红而尖薄,中部现纵纹如褶,脉现弦细之象

此皆肝郁化火,脾虚生湿之候,恰如原帖所示舌象,实为肝木亢而脾土衰之明证。

三、调治之法贵在权衡
1. 疏肝宜柔忌伐
取法叶天士"柔肝醒脾"之说,可择:
柴胡疏肝散(气郁甚者)
逍遥散(兼血虚者)
甘麦大枣汤(情志抑郁者)

2. 健脾须佐疏泄
宗李东垣"升阳益胃"之法,当注意:
参苓白术散加玫瑰花、佛手
补中益气汤合绿萼梅
切忌纯补壅滞,需佐轻灵之品

四、养生尤重情志
《医宗必读》谓"境缘不遇,营求不遂"最伤肝脾。建议:
1. 辰时(7-9时)揉按足三里、太白
2. 酉时(17-19时)推搓期门、章门
3. 夜寐前练习"嘘""呼"六字诀

结语
肝郁脾虚之证,实为现代人"形神俱劳"之缩影。调治之法,当遵《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之旨,既要药物斡旋,更需自我调摄。若能识得"怒时默数三息,思处且放三分"之理,便是养生大智慧。

(全文约780字)
陈之膛 发表于 2025-7-12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肝郁脾虚之证治要义》

休竹客君所论"脾虚或由肝郁"之帖,深契中医藏象生克之理。今不揣浅陋,试以《内经》《伤寒》为经,金元四家为纬,申而论之。

一、肝脾生克之生理基础
《素问·宝命全形论》言"土得木而达",道尽肝脾相须之妙。肝属木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二者犹天地之枢机:
1. 气机升降:肝气左升则脾气自升,胆气右降则胃气顺降,此东垣所谓"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2. 精微输布:肝主疏泄助脾散精,如《读医随笔》云"木气冲和条达,则脾土得遂其升发之性"
3. 情志调节:肝主谋虑,脾主思虑,二者共调情志,故《医宗金鉴》有"肝郁则脾必结"之论

二、肝郁脾虚之病理机转
观原帖所述病机,实可析为三端:
1. 木郁土壅:情志不遂则肝失条达,横逆犯脾,此即《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谓。临床多见脘胁胀痛、嗳气太息。
2. 土虚木贼:脾虚生化不足,肝失所养而郁滞,形成恶性循环。李杲《脾胃论》特别强调"脾胃虚则九窍不通"兼见肝郁之证。
3. 土壅木郁:过食肥甘困脾,反致肝失疏泄,此即帖中"湿雍木郁"之机,常见苔腻脉濡而兼胁胀。

三、辨证要点新诠
除原帖所述舌象(尖边红、纵纹)外,当参合四诊:
脉诊:左关弦细,右关濡弱,乃经典肝郁脾虚之脉
腹诊:章门穴压痛明显,兼见腹直肌挛急者,属《伤寒论》"肝着"证
二便:便溏与便结交替出现,乃肝脾不调特征性表现

四、治则方药刍议
1. 治本三法
疏肝健脾法:逍遥散为祖方,若兼郁热加丹栀
培土抑木法:六君子汤合痛泻要方
辛开苦降法:半夏泻心汤佐柴胡、香附

2. 外治要诀
针灸取穴:太冲(肝经原穴)配足三里(土经土穴)
导引之法:《诸病源候论》"脾病候"导引术配合嘘字诀

五、临证启微
1. 现代医学所谓"肠脑互动异常"与肝郁脾虚高度相关,研究证实逍遥散可调节脑肠肽水平
2. 治此证当遵"疏肝不过辛燥,健脾不碍气机"之训,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屡用绿萼梅、生麦芽等轻灵之品,最得中和之妙

要之,肝脾相关理论实为中医整体观之典范。今人生活节奏快,情志致病尤多,识得此中机关,则治脾虚不忘调肝,疗肝郁常须实脾,方不负"治病必求于本"之古训。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卯時| 2025/7/25/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