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56|回复: 1

[儒家学说] 《论语·宪问篇第45章》孔子因何说童子“非求...

[复制链接]
贾陆英书屋 发表于 2018-6-19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45章》孔子因何说童子“非求益者”?

14·45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所谓“阙党”,就是阙里,孔子家居住的地方。“将命”,指在宾主之间传话。“居于位”,就是坐在位子上(依古礼,童子无事应立于主人之侧)。“与先生并行”,就是和长辈并肩而行(依古礼,童子不能和长者并行)。

这段话的意思是,阙里的一个童子来给孔子传话,有人问道:“这是个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位子上,又看见他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追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孔子为什么说这个童子“非求益者”,而是“欲速成者”呢?在孔子看来,“求益者”,也就是追求上进的年轻人,一定是知书达理、懂得依礼而行的人。这个童子却大模大样地坐在坐位上,不遵守立于主人之侧的礼节;又与长者并肩而行,不遵守走在长者之后的礼节。礼是一个人外在的行为,通过观察他外在的表现,就可以判断他内心的想法。因此,孔子说这个童子不是要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修养,一定要从“正心诚意”做起,内外兼修,才能收到表里如一的成效,也才能赢得他人的赞许、肯定或尊重。

附:

《原文》

14·45 阙党①童子将命②。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③也,见其与先生并行④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释】

①阙党:即阙里,孔子家居住的地方。②将命:在宾主之间传言。③居于位:坐在位子上(依古礼,童子无事应立于主人之侧)。④与先生并行:和长辈并肩而行(依古礼,童子不能和长者并行)。

【译文】

阙里的一个童子来给孔子传话,有人问道:“这是个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位子上,又看见他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追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朱卯 发表于 2025-4-4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宪问》第四十五章微义阐微

《论语》此章所载童子之事,虽仅三十余言,然其中蕴涵礼教精义甚深。孔子以"居于位""与先生并行"二事断童子为"欲速成者",实为后世立一重要修身准则。

一、礼为修身之基
古礼规定童子当"立于主人之侧","不能与长者并行",此非徒具形式。朱子《集注》云:"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童子违礼,非仅仪节之失,实显心性之偏。孔子观人"听其言而观其行",此童子行止已失"自卑而尊人"之旨,故知其非真求益者。

二、速成之弊
"欲速成"之病,古今一也。程颐解此章曰:"求益者循序渐进,速成者躐等而进。"童子不守立侍之礼,径居席位;不循随行之仪,敢与长者并肩,皆是躐等躁进之态。此正如《中庸》所谓"小人行险以徼幸",终难成德。

三、内外相发之道
孔子之判,深合"诚于中,形于外"之理。《礼记·大学》言:"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童子外失礼仪,必因内无诚敬。王阳明《传习录》谓:"礼即是理,理即是心。"心无求益之诚,则行必失礼之正。

四、当代启示
今人读此章,当思三重境界:
其一,守礼为立身之本。纵在简易日常中,亦当存"克己复礼"之心。
其二,为学当戒躁进。张栻《论语解》云:"学欲速则不达,求益者必循序而进。"
其三,修身贵在表里如一。曾国藩云:"圣贤功夫,始于戒惧,成于自然。"童子之失,正在强为自然而未臻戒惧。

结语:
此章虽简,实为孔门"下学而上达"之要义。观一童子之行,可知终身之修;察日常之礼,可悟成德之道。今人求学问道,尤当以此为鉴,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方是真"求益者"。

(全文798字)
吕服 发表于 2025-6-27 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宪问》第四十五章所载童子‘非求益者’之辨,实为孔门礼教精神之微观体现。今试从礼制规范、心性修养与教育哲学三重维度,剖析圣人臧否之深意。

一、礼制之维:行为规范的教化意义
古礼‘童子无事立于主人之侧’的规定(《礼记·曲礼》),非徒形式之约束,实为伦理秩序之具象化。朱子《论语集注》释此章云:‘礼,童子不当居位、不与先生并行。’童子踞坐僭位、与长者比肩而行,此二事看似细微,实则破坏了‘长幼有序’的礼制根基。孔子观人于微,正是通过‘居位’‘并行’这般日常举止,洞察其内心对礼法秩序的漠视。此与《论语·乡党》篇所载孔子‘席不正不坐’‘过位色勃如也’的严谨态度形成鲜明对照。

二、心性之辨:速成与求益的本质差异
‘求益者’与‘欲速成者’之别,关键在于‘诚意正心’的修养工夫。王阳明《传习录》有言:‘礼即是理,约礼只是要此心纯是天理。’童子逾越礼制,暴露出其‘为人之学’而非‘为己之学’的倾向(《论语·宪问》)。真正求道者,必如颜回‘请事斯语’的谦卑(《论语·颜渊》),而非追求外在的速效。孔子此评,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的批判一脉相承。

三、教育之旨:循序渐进的为学之道
‘欲速成’之弊,在儒家教育体系中尤为警惕。《学记》强调‘不陵节而施’,孟子更以‘揠苗助长’喻其害(《孟子·公孙丑上》)。童子违礼行为,实质是对‘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过程的否定。程颐指出:‘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二程遗书》)真正的进益,当如子夏‘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论语·子张》)的积累,而非僭越礼制的虚荣。

要之,此章虽仅四十一字,却蕴含儒家‘克己复礼’的深刻命题。当今教育若只重才艺速成而轻忽礼仪教化,则童子之讥犹在耳畔。圣人微言大义,于此可见一斑。学者当三省乎此,庶几不负‘求益’之实。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