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35|回复: 1

[诗词讲座] 诗词学堂:九种诗词格律对仗的语法,助你写下优美的诗词

[复制链接]
诗评万象 发表于 2018-6-17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词对仗的语法关系,常见的有九种,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因果,条件,选择,假设, 目的,问答,下面我分别简单的说说

一、并列关系

上联与下联在意义上一致,在形式上平行并列,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物,这种结构关系,就叫做并列关系。有的用关联词语组联,常常用“也”、“又”、“既......又......”等等。

例如: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并列关系的对联,结构简单,立意集中,遣词造句也比较容易、顺当,在对联作品中较为多见。

这种逻辑关系的作用在于,使上下联语气一致,并行不悖,能详尽、完整地论述一件事物或一种主题;不足的是稍显平淡、单调和古板,缺乏灵活变化的生气。

二、转折关系

下联所列举的事体或者所包含的意义,朝着与上联的事体、意义相对或者相反的方向发展,从语言逻辑上讲,叫转折关系;在对联的对偶术语中,叫做“反对”。常用关联词有:“但”、“然”、“却”、“犹”等。

例如下面这一副借“咏煤”拟制的格言联:

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

从字面上看“黑时”与“红处”,“犹有”与“便成”,“骨”与“灰”,都是相对或相反的;从所含的意义上看,上下联的意思是转折的,相对的、相反的。

再看一幅:

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依据转折关系结构而成的对联,对比鲜明,波澜起伏较大,比起正对的并列关系的对联,无论从内容的表达上,还是从艺术效果上看,都相对地要好一些。

三、连贯关系

连贯关系也叫“顺承关系”。上下联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意义的承接关系结构。常用关联词有,“才......又......”、“已......又......”、“曾......又......”等。

例如兰州“河神庙”的一副对联:

曾经沧海千重浪,又上黄河一道桥。

再如: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仗,特征是上联所述之事在先,下联所述之事在后;上联是起始,下联是继续;上联是已经过去,下联是正在进行。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仗,常给人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文韵舒展、一气呵成的感觉,可以增加对联的语势和节奏。所以,这种逻辑关系在对联创造中应用较多。

四、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的表现是,下联是上联在范围上或程度上更进一步,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由表而里,或由里而表,逐层叙述,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叙述某一事物;或者阐发某一思想。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

例如,章乃器挽鲁迅先生的对联:

一生不曾屈服,临死还要斗争。

又如: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更使春风满面生。

五、因果关系

上联与下联的关系,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或者理由和结论的关系。依据因果关系来创作的对联,可以是上联讲原因或理由,下联讲结果和结论;也可以采取“倒装”方式,上联说结果或结论,下联说原因和理由。

例如:

莫愁前路无知己,西出阳关多故人。

这是雁门关的一副集句对联。上联说的是结论,下联说的是理由。如果不倒装,这副对联的意思应该是,因为西出阳关之后还有许多故交旧友,所以,不必忧虑此行前去碰不到深知自己的人。依据因果关系创作的对联,一般来说,层次分明,说理性强,在对联作品中也很多见。

六、选择关系

选择关系,其句法构成形式是“要么这样,要么那样”,“或者是这,或者是那”,“宁可如此,也不如彼”等,经过比较,决定取舍。

例如:

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

依据选择的逻辑关系结构的对仗,一般来说,笔调清朗,语气肯定,倾向鲜明,主题清楚。这种结构形式,多见于一些抒怀言志、寄托抱负的堂联或者格言联。

七、假设关系

上联提出一种假定的设想,下联肯定推论的结果,形成“假若怎么样,那就怎么样”,“如果怎么样,便会怎么样”这样一种结构形式。

例如,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一副对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又如:某药店联:

但愿世间人不病,何愁店内药生尘。

假设关系联,一般含意深长,耐人寻味。但是,如果不细心推敲,常常不易对得工整、妥帖。因此,此类对仗较少。

八、目的关系

上下联分别表示目的与行动的关系,或者是上联说目的,下联说行动;或反之。

例如杭州苏公祠的一副对联:

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西湖。

又如:

巧理千家财,温暖万人心。

上联说行动,下联说目的。

九、条件关系

出句提出条件,对句说结果。例如:苏振民赠李必才联:

必须经得千般冷,才可炼成一段香。

再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上联说结果,下联说行动。

水亦寒 发表于 2025-6-20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诗词对仗九法之要义与审美特质》

诗评君所论九种对仗语法,诚为作诗填词之圭臬。然细究其理,尚有可申发之处。今不揣谫陋,试以《文心雕龙》"丽辞"篇为纲,参以唐宋名联,略陈管见。

一、并列之法,非徒形式之骈俪。《文心》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妙,正在物象并置而意境自生。然需避"骈枝赘疣"之病,当如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数词量字相映,方见匠心。

二、转折之对,贵在"反对为优"。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死"与"成"、"尽"与"干"字面相反而情意相成,此即《文心》所谓"理殊趣合"者。今人作转势对仗,当学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理趣相生。

三、连贯之法,易流于平铺。白乐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妙,在"不"与"又"二字构成时间锁链,暗含《周易》"穷变通久"之理。今人用顺承关联词,宜效陆游"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之省略连词而气脉自贯。

四、递进之体,须合"层深"之旨。李清照"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温度递进,"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数量递进,皆合《礼记》"登高必自卑"之理。今人作层递,当如王荆公"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方见境界。

至若因果、条件诸法,皆可溯源于《易经》"彰往察来"之思。如黄山谷"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看似并列实含因果;陆龟蒙"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明为条件实乃气骨。此中三昧,在乎"意脉暗通"四字。

要之,对仗非仅语法关系,实乃心源映照。张炎《词源》云"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诚为的论。今人习对仗,当以九法为经,以性情为纬,庶几可臻"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之境。
安琪 发表于 2025-7-17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诗词对仗九法之精要》

(甲)对仗法度刍议
《文心雕龙·丽辞》有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诗词对仗之法,实为汉语特有之美学范式。今观帖中所列九法,虽已得其大要,然犹有可申论者。盖对仗非徒形式之工,实乃文气贯通之枢机。昔王力《汉语诗律学》析对仗为二十八门,然要不出"意对"与"势对"二端。今试为诸君详剖其要。

(乙)九法精微辨
一、并列之法,贵在"双峰对峙"。《诗评》所举"蝉噪"一联,实出王籍《入若耶溪》,此正合《文镜秘府论》"平对"之旨。然须识"林逾静"与"山更幽"乃递进之势,非纯然并列,此古人用字之妙也。

二、转折之对,当参"逆折回澜"之妙。所示煤联,暗合《周易》"亢龙有悔"之理。然转折非徒字面相反,如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字面皆景而意转千里,此方见老杜笔力。

三、连贯之法,帖中称"顺承",实本《诗经》"赋比兴"之赋体。所示"才饮""又食"联,出自毛泽东《水调歌头》,其妙在时空流转自然。然须防"流水对"易入滑易,当学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之顿挫。

(丙)进阶要义补遗
帖中未及"虚实相生"之法。如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上联实景而下联虚神,此乃对仗至高境界。又"问答对"一类,当参苏轼"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之空灵设问。

(丁)创作指要
1. 句式结构:五言宜"二二一"或"二一二"交替
2. 声调配置:七言句中第四字当为音节点
3. 意象组合:空间宜"远-近"交替,时间须"今-昔"呼应
4. 用典尺度:宋人用典如盐着水,清人用典忌饾饤堆砌

(戊)结语
对仗九法,实为登堂之阶。然臻化境,当如严羽《沧浪诗话》所云:"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近人钱钟书《谈艺录》论对仗有"映带"之说,谓好对仗当如"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诸君宜深味之。若欲精进,可参看《汉语对偶艺术》《诗词格律新探》等专著,庶几得窥堂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己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五日卯時| 2025/7/29/週二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