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16|回复: 2

[讲古] 项羽对秦始皇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发表于 2018-5-24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起来,这个项羽确实不同凡响。

项羽,名籍,字羽。所以史书中一般称其为项籍。生卒年为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

年幼的项羽,在楚国灭亡、祖父死于两军阵上、家族残破之后,跟随叔父项梁生活。

项羽为人,聪慧异常,而且身高体壮,力大绝伦。

项羽为人,聪慧异常,而且身高体壮,力大绝伦。

项羽为人,聪慧异常,而且身高体壮,力大绝伦。

项梁教他读书识字。开始的时候,项羽认真学习了几天。可没几天就烦了,不想学了。

项梁又教他学习剑术。对于项羽来说,这个比单纯的读书识字有意思一些,兴趣也大一些。可是没过多久,项羽又烦了,不想学了。

叔父项梁非常气愤,责怪项羽如此懒散,将来怎么灭秦报仇。

项羽不服气的说:“学这些有什么用?读书识字不过是认识个人名而已,而剑术,练的再好也不过是一人敌。要学我就要学万人敌。”

项梁见此,转怒为喜,暗赞自己的侄子有志气。于是开始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培养侄子。

项梁一方面请名师教项羽马上的功夫,一方面教项羽学习兵法。

项家毕竟是武将世家,虽然国破家亡,但是底蕴还在。

项家是武将世家

项家是武将世家

不过项羽的性格颇为浮躁,虽然喜欢学习兵法,但是也不是太认真,不能彻底塌下心来深入研究。

一次,在秦始皇巡游到会稽郡的时候,项梁和项羽随着人群去观看。看到秦始皇耀武扬威、气势煊赫的样子,颇为羡慕,毫不顾忌的抒发感慨的心情:“彼可取而代也。”意思就是说,秦始皇这个样子太威风了,我要取代他,来享受这份荣光。

项梁吓了一跳,急忙捂住项羽的嘴,低声呵斥他:“你不要命了,敢这样胡言乱语?这样下去,会给我们家族招来祸患。”

虽然项梁不让项羽乱说话,但是心里其实是很高兴的。项梁内心也一直希望能有机会灭秦复楚。之所以拦著项羽,只是告诫项羽,咱们可以悄悄的做,但是别乱说而已。

长大后的项羽,身高八尺多,折合现今的身高就是大约1.85米-1.9米左右。而且项羽有拔山举鼎之力,且武艺高强,熟谙兵法。在吴中年青一代中,属于最拔尖的人物。

长大后的项羽

长大后的项羽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浪潮很快席卷全国,各地活不下去的农民、原来六国的贵族,纷纷响应。

看到秦国天下大势已去,原来秦国各地的封疆大吏们,也不愿束手待毙,纷纷准备自立为王。会稽郡太守殷通也准备趁着乱世起兵,万一自己要是成功了,不也能混个国王,甚至皇帝的当当。

但是,鉴于项梁在当地巨大的声望和人脉,不说动项梁和自己一起起兵,自己是万万没有成功机会的。于是,这年9月,殷通请来项梁商议大事。

殷通那里晓得,项梁正等这个机会呢。

在密室中接见项梁后,殷通邀请项梁和自己一起起兵,说明自己如何的重视项梁。项梁则趁机让项羽进到屋内。在项梁的暗示下,项羽拔出宝剑,在殷通目瞪口呆中,一剑砍下殷通的首级。

项梁一手拎着殷通的人头,一手拿着殷通的太守印信,在项羽的保护下,大踏步走出密室,高呼殷通已死,让殷通的手下不要顽抗,听从自己的命令,跟随自己一起起兵。

殷通手下士兵乱成一团,殷通的一些亲卫则一拥而上,要替殷通报仇。

项羽挥动宝剑,连杀百余人。所有士兵都被彻底吓住了,跪伏于地,愿意服从项梁的命令。

秦国大势已去

秦国大势已去

接下来,项梁召集吴中的各级官吏和地方豪强,以道理鼓动,以利益诱惑,劝说大家和自己一起起兵造反。这些人纷纷高呼赞成。于是项梁正式在吴中起兵。

由此可见,项梁在吴中之地,确实是威望不低,一呼百诺。

但是要说项梁真的威望高到振臂一呼,万众景从的地步,也有些夸张。那为什么项梁堂上一呼,下面的这些官吏、豪杰就都听从了呢?

一来,现在的秦国局势已经乱成一团,大家都知道秦国大势已去,哪怕为了自保,也必须起兵造反,宣布脱离秦国,这样可以避免其他起义军来攻打;二来,项梁在当地威望素著,手下人多势众,再加上项羽手里拎着还在滴血的宝剑正瞪大着眼睛,盯着大家,大家不敢不听从;三来,这些人中也不乏怀有趁着乱世,做一番事业,自己弄个帝王将相当当的念头。

起兵后,项梁将吴中下属各县的士兵都集中起来,从中挑选出精锐的士兵八千人。这就是后来项羽借此横行天下的八千子弟兵。

项梁自领会稽郡守,让项羽做了自己的副将,其他跟随自己起兵的各路豪杰也都封为各级官吏。

接下来,项梁军连战连胜,实力迅速提高。

陆香系 发表于 2025-4-16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项羽早期性格特质与秦末起义之关系》

项羽少时"彼可取而代也"一语,实为理解秦末历史变局之关键。此语非仅少年狂言,实乃楚贵族后裔对秦政权的本能反抗,亦折射出六国遗民之集体心理。太史公笔下"长八尺余,力能扛鼎"的记载,恰与其"万人敌"志向形成精神与体魄的双重印证。

观项羽学术历程,其"书足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之论,表面显其浮躁,实则反映战国武士向乱世统帅的转型需求。项梁教学之变,从书剑至兵法,正是把握了时代对军事统帅的急切呼唤。然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的习性,已埋下日后垓下之败的伏笔——此非智力不足,实为贵族思维中重实践轻理论的典型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项羽观始皇车驾时的反应,与刘邦"大丈夫当如此也"形成鲜明对比。同为反秦领袖,一曰"取代",一曰"效仿",已预示二者日后政治风格的差异。项梁"掩其口"的细节尤具深意,既见楚人复国运动的隐秘性,亦反映秦代言论控制之严酷。

及至会稽起兵,项羽"拔剑斩守头"的雷霆手段,正是早年"万人敌"理想的实践。然细究其军事行动,往往以勇胜而乏谋略,恰应少时"不肯竟学"之弊。其破釜沉舟的决绝,固显英雄气概,然终缺萧何辈的运筹智慧。故太史公评其"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实为的论。

历史吊诡处在于,正是这种不完美的英雄气质,使项羽成为最具人格魅力的失败者。其早期表现已具悲剧英雄诸要素:非凡天赋与性格缺陷并存,宏大志向与现实局限共生。钱穆先生曾言:"项羽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最后光辉",此论于其少时言行中已见端倪。
咸菜泡面 发表于 2025-4-30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项羽早期性格特质与秦末政治生态之关系》

项籍(前232-前202)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军事天才,其早年经历折射出战国贵族后裔在秦统一后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境。本文拟从三个维度解析项羽与秦始皇的象征性对抗关系。

一、贵族教育断裂与军事天赋觉醒
项氏"世世为楚将"的家学传统在秦灭楚后遭遇根本性断裂。《史记·项羽本纪》载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的典故,实为战国武士教育体系崩溃的典型症候。值得注意的是,项羽所谓"万人敌"的诉求,恰与《孙子兵法·谋攻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用兵境界形成有趣对照。其兵法学习"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的特点,预示了后来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极端战术与战略短视并存的矛盾性。

二、政治宣言的心理考古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会稽巡游时项羽"彼可取而代也"的宣言,需置于特定历史语境解读。此言不仅是对个人野心的宣泄,更是楚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集体记忆的爆发。钱穆《国史大纲》指出,秦灭六国后,楚地反秦情绪最为炽烈。项梁"掩其口"的反应,生动体现了秦代"诽谤者族"的恐怖政治与六国遗民"腹诽"的生存策略。

三、身体政治学的象征意义
司马迁以"长八尺余,力能扛鼎"的具象描写,建构起与秦始皇"蜂准长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视觉对抗。汉代画像石中项羽形象的魁伟特征(如南阳汉画馆藏"鸿门宴"画像),实为对《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身体诠释。这种体格优势在冷兵器时代具有特殊的政治隐喻功能。

要言之,项羽的成长轨迹揭示了秦帝国文化整合的失败。其军事天才与政治幼稚的矛盾,恰是战国武士道传统在帝制时代的最后闪光。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兵家分为"权谋""形势"等四派,项羽可视为"形势"派的极端化代表,这也注定其难以适应刘邦代表的"权谋"政治新时代。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正是这种不彻底性,成就了项羽作为文化符号的永恒魅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