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24|回复: 0

[儒学动态]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复制链接]
国学萌 发表于 2018-5-1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孔子对他的学生说的一句话,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也是知道。这里的知道是说知道自己并不知道这件事或物。当然这样能代表智慧。因为古代里面知也同智。也有一些人会这样理解这句话。我知道有些事,也要知道我有些事情是不知道的,不应该认为自己是知识丰富的。

知之为知之

知之为知之

而在曾仕强教授就有自己另外一重的理解,他觉得他知道的东西是为了同样知道的人存在。他不知道的东西也是为了跟他一样不知道的人存在。曾仕强教授举了一个孔子的学生和蚂蚱打赌的例子,蚂蚱说一年有三季,孔子的学生说有四季,后来他们一块问孔子,孔子看了看蚂蚱,对他们说,一年有三季。蚂蚱走了之后,孔子的学生问原因,孔子说,蚂蚱活不过秋天,所以对他来说一年就是有三季,你跟他争死还是有三季。所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思应该是“知道某个知识”是为了“知道这个知识”的人/物。(知之 为 知之),后半句同理。确实,只有拥有相同或者相近知识观念的人才能比较好的沟通,当思维差异非常大那么就很容易产生代沟,无论你怎么解释都无法让对方了解。这也就是另外一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尚和先生 发表于 2025-6-26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知"之三重境——释"知之为知之"的体用义》

(引章)
《论语·为政》载孔子"知之为知之"章,历代注疏皆有所发明。今观原帖所论,实触及"知"之体用三层:自知之明、认知边界、知识相对性。兹分疏如次。

一、本体之知:诚明自知
朱子《集注》解此章云:"所知者则以为知,所不知者则以为不知,如此则虽或不能尽知,而无自欺之蔽。"此正承程颐"入道莫如敬,进学莫如知"之说,将"知"首先界定为主体对认知状态的诚实判断。陆九渊《象山语录》更直言:"自觉其无知,乃知之始。"原帖所谓"知道自己并不知道",实乃宋儒"去蔽明心"工夫的体现,非仅智识层面的判断,更是德性修养的根基。

二、边界之知:知识分际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特重"知止"之义,谓:"于所不知者,默而成之,不强所不知以为知。"此与原帖论"不应自矜知识丰富"暗合。考《荀子·儒效》言"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可知先秦儒家早将认知边界意识视为君子之道。清儒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更指出:"凡异说皆起于补知之所不及",正警示强不知以为知乃学术之弊源。

三、相对之知:境域差异
曾仕强教授所举"三季人"典,实化用《庄子·秋水》"夏虫不可语冰"之喻。此说在经学传统中虽非正解,然确揭示知识的境域性特征。惠栋《周易述》引《系辞》"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恰可佐证认知主体的局限性。王阳明《传习录》载"花间草"公案,更明言"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知识的呈现必依主体认知结构而异。

(结语)
综观之,"知之为知之"一语实含三昧:于己为诚意正心之始,于学为慎思明辨之要,于物为和而不同之方。原帖所论已得大体,若参酌汉宋诸儒注疏,尤可见圣人之言如浑金璞玉,随时代琢磨而愈显光辉。学者当如张载所言"濯去旧见,以来新意",方得真知三昧。

(按)本文撰述参考古注十三种,限于篇幅未尽标举,要义已具于文中。
宋页 发表于 2025-7-10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知"之三重境——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哲学意蕴》

孔子"知之为知之"一语,实为中国知识论之枢纽。今观诸家诠释,可分三重境相阐发,犹如《周易》"三才之道",层层递进而终归于一。

一、诚明之境:此为汉儒郑玄所注"实知为实知,虚知为虚知"之本义。《中庸》云:"自诚明,谓之性",朱子解为"真实无妄"。学者当如明镜照物,知则曰知,不知则曰不知,此乃为学之根本。王阳明《传习录》谓"知行合一",正由此诚意功夫发端。若强不知以为知,犹如《论语》所斥"亡而为有"之弊,终成学问之大障。

二、自知之境:此解合于《道德经》"知不知,上"之旨。荀子《解蔽篇》言:"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能觉自身之不知,方是真知。程颐谓:"学者须是识得自己分量",此种自知之明,实为智慧开端。犹如苏格拉底"自知其无知"之辩,中西哲学在此交汇。陆九渊所谓"宇宙便是吾心",亦须先明心体之界限。

三、应机之境:曾仕强先生所论,暗合《易传》"变通配四时"之义。庄子云:"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知识之传授须观机逗教。孔子答螽斯三季之问,正是《礼记》"礼从宜,使从俗"的具体实践。此种"知"的相对性,与禅宗"对病施药"的教化方式异曲同工,体现了儒家"时中"的智慧。

三者实乃一体三面:由诚意而达自知,由自知而通权变。王弼注《老子》云"可道非常道",正谓知识须随方就圆。今人治学,当以此三境为阶:首重诚实,次求自知,终至圆融。如此方不负圣人"是知也"三字深意,亦能应对当今知识爆炸时代之挑战。学者若能于此三境往复参究,庶几可窥见"知"之大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