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77|回复: 0

[诗词赏析] 《诗词》《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

[复制链接]
每晚品诗 发表于 2018-4-28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作者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

注释

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杨花:柳絮。

愁杀:愁绪满怀。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离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在今陕西境内。

译文

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赏析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突然停止,富有韵味。

这首诗有一个别开生面和富于情韵的结尾,使得它受到较高的评价。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叠,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懒人不懒啦 发表于 2025-6-5 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诗艺析微》

郑谷此诗乃晚唐送别诗之隽品,其妙处正在于以简淡之笔写深挚之情,于疏朗画面中见绵邈韵致。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却暗合古典诗歌"起承转合"之章法,更兼音律回环、意象层递,可谓深得唐人绝句三昧。

首句"扬子江头杨柳春"以地名实景起兴,"扬子江头"点明地理,"杨柳春"三字尤为精妙。柳者,留也,自《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始,便为送别传统意象。此处"杨柳"与"扬子"同音相叠,复以"春"字作结,既构成声韵回环,又以乐景暗衬哀情。次句"杨花愁杀渡江人"承前递进,"杨花"意象源自《楚辞》"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在此既实写暮春飞絮,又虚喻人生飘零。"愁杀"二字下得极重,与首句明丽春光形成张力,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转句"数声风笛离亭晚"乃全诗枢纽,笛声意象可追溯至汉乐府《折杨柳》曲调,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皆承此传统。郑谷妙在将笛声置于"离亭"暮色之中,使听觉(风笛)、视觉(晚照)、空间(离亭)三重意象交织,顿生"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的意境。结句"君向潇湘我向秦"以地理对举收束全篇,"潇湘""秦"二地相距千里,而"向"字重复使用,既强化背道而驰的空间感,又暗含《楚辞》"南北殊途"的深层隐喻。此句看似平直,实则深得《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的遗韵。

郑谷诗风,叶燮《原诗》评为"神韵独高",此诗尤见其特色。其章法之妙,在于前三句皆用叠字(扬子/杨柳/杨花/风笛),末句忽变单行,形成"三密一疏"的节奏变化;其声律之精,在于平仄相谐而多用阳平字,恰如溪流淙淙,暗合"哀而不伤"的诗教;其比兴之深,则在于将《诗经》的柳意象、《楚辞》的漂泊感、汉魏的笛声传统熔于一炉,终成晚唐送别诗之绝唱。

较之盛唐送别诗的雄浑开阔,郑谷此作更多晚唐特有的细腻感伤。然其可贵处,正在以有限语词构建无限意境,正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此乃唐诗精髓所在,亦为后世所难企及。
赵耶 发表于 2025-6-30 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淮上与友人别》诗学价值刍议

郑谷此诗堪称晚唐送别诗之典范,其艺术成就可从三个维度予以阐发:

一、意象系统的精微建构
诗人以扬子江为地理坐标,构建"杨柳-杨花-风笛-离亭"的意象链,暗合《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比兴传统。其中"杨柳春"与"杨花愁"形成时空悖论——春色本应怡人,却因"柳"谐"留"、"絮"喻飘零而转喜为悲。这种意象转化手法,较之盛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的直陈笔法,更显晚唐诗人对物象的深度开掘。

二、声律美学的创造性实践
诗中"扬""杨"三度复现,形成特殊的双声叠韵效果。考《广韵》,"扬""杨"同属阳韵,这种同音反复既模拟风絮飘飞之态,又暗合离人缠绵心绪。第三句"数声风笛离亭晚"中,"笛"(入声锡韵)与"晚"(上声阮韵)构成仄声收束,恰似笛声骤断,与末句平声"秦"(真韵)形成声调落差,暗示人生分途的不可逆性。

三、空间叙事的哲学意蕴
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以十字构建绝对对称的时空结构:潇湘属楚地,多羁旅之思;秦指长安,乃仕进之途。这种地理符号的对峙,实为晚唐士人价值困境的隐喻——在王朝衰微之际,文人无论南遁隐逸(潇湘)或北赴宦途(秦),皆难逃历史洪流的裹挟。较之初盛唐送别诗多写暂时分离(如王勃"海内存知己"),郑谷此作更具末世苍茫感。

此诗在《云台编》中位列卷三,与郑谷另一名篇《席上贻歌者》同属"感怀"类目。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称其"清婉明白,不俚不野",正道出该诗介于雅俗之间的独特美学品格。诗中展现的物我交感、声情相生之妙,实为唐音向宋调转型的重要标本,值得治诗学者深入探究。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十日戌時| 2025/7/4/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