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77|回复: 0

[诗词赏析] 李逝水每日一诗010┃人生看得几清明

[复制链接]
李逝水 发表于 2018-4-7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明日对酒

清明日对酒

明天就是清明节,逝水要回家乡扫墓了。今天提早分享一首有关清明的诗。

清明时节,山头遍布了来祭祖的人。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追思的哭泣声如同杜鹃啼血一般惨烈。黄昏时众人散去,一片荒凉,祭扫归来的儿女在灯前有说有笑,只有狐狸守候着孤独的坟茔。

所以你看,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人死如灯灭,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曾流到过黄泉?人生还是要珍惜活着的时间,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当享,又何必要委屈自己呢?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时节雨纷纷

粤语有一句俗话,叫做“留翻拜山先讲”,就是什么事情都留到祭祖的时候说。

为什么要有坟墓,要祭祖,要有仪式感。其实真正需要坟墓的,是活着的人,是需要安慰的心。总有一些逝去的至亲,我们希望能记住他们,怀念他们,在一代一代的血液里,永远地保存他们的生命;总有一些遗憾悔恨,需要有个地方追忆;人越来越长大,总有个承受不来的时候,总有个地方你想要哭一下。

这大抵是坟墓的用处了。

小的时候,不曾经历生离,未曾见识死别。只觉得清明扫墓就是一次踏青,上山可以摘茶耳和第一趟熟的捻子吃,下山全家人吃一顿饭,还可以吃艾糍(北方说的“青团”)。长大一点,要帮忙给坟头除去一年的青草,给逝去的先人烧纸钱,我会说一句,放心吧,我会好好的;而如今,我会说,放心吧,我会把他们照顾得好好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依旧是那么拥堵,路上行人已少见悲戚之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活着已不易,健康平安已经很好,人间种种,如过眼云烟,又何必太在意,短短几十年,又何必留遗憾。

清明祭祖,让我们明白承前启后,积善行德;让我们明白活着的人还是要努力活着,不亏待自己,不亏待家人;让我们明白,只要心里还有爱,面对分离就能保留一点暖意,靠着这些温暖就能够好好生活下去。

久别重逢

久别重逢

清明日对酒(宋代: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苏井 发表于 2025-4-28 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明祭扫的文化哲思与生命观照》
(文/国学研习者)

高翥《清明日对酒》一诗,以冷峻笔触勾勒出宋代清明祭扫的众生相,今观李君所论,深感此诗所蕴生死智慧历千年而未褪色。清明作为中国唯一兼具节气与节俗双重身份的文化符号,其深层意义恰如《礼记·祭义》所言:"斋三日,乃见其所为斋者",祭祖实为生者精神之斋戒。

诗中所绘"纸灰白蝶""杜鹃啼血"之象,暗合《周易》"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的阴阳观。古人制祭礼,非为死者,实为生者立心——"祭者,教之本也"(《礼记·祭统》)。坟茔前的笑语与孤冢形成张力,恰揭示《庄子》"方生方死"的辩证哲思。粤谚"留翻拜山先讲"正体现这种"慎终追远"(《论语》)的文化心理机制,通过仪式构建代际情感联结。

至若"人生有酒须当醉"之叹,需辨其真义。此非纵欲之辞,实为《列子·杨朱篇》"且趣当生,奚遑死后"的达观。王羲之《兰亭集序》"死生亦大矣"的慨叹,与苏轼"人生看得几清明"的诘问,皆指向同一生命课题:在认知有限性中寻求永恒价值。清明祭扫的现代意义,正在于这种"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觉醒。

今人扫墓习俗嬗变,然文化基因未改。孩童食艾糍之乐,青年除草告慰之诚,中年护佑全家之诺,实为《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生命自觉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外显。当祭扫车队拥堵如常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仪式淡化,而是《孟子》"亲亲而仁民"之道的现代表达——在快节奏中坚守对生命本源的沉思。

清明文化的当代启示有三:其一承《尚书》"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之训,祭祖重在德业相续;其二秉《菜根谭》"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之悟,珍视当下而不溺于享乐;其三得《传习录》"心外无物"之旨,以情感记忆超越物理消亡。纸灰飞舞处,正是中华文明"事死如事生"(《中庸》)的生命智慧生生不息之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