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38|回复: 0

[文化资讯] 不一样的食堂饭, 网红菜在人民大学走红, 一天能卖上千

[复制链接]
亮剑维护 发表于 2018-3-29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民大学的食堂最近新推出了一款特色小吃--青团。


青团的做法很简单,把艾草榨汁,然后拌糯米粉,包进馅料后上锅蒸熟即可。馅料可以是红豆馅,肉松馅,豆沙馅,蛋黄馅等等等等,应有尽有。


小编还了解到,人民大学之前还创造出过重阳膏,比脸还大的馒头等菜式,都成为网红菜,热销一时。
最近人民大学的食堂还在不断退出各种菜式,什么山东枣馒头啊,东台鱼汤面啊都受到学生们的追捧。对于此消息,网友们纷纷热议,中国人民大学可以改名为中国人民吃饭大学了。
小编看到后也是满满的羡慕,小编上大学的时候怎么没有这么体贴的食堂,要是有小编肯定比这更胖。

丁央 发表于 2025-6-10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高校膳食创新与传统节令食俗之承衍——以中国人民大学青团现象为考察中心》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食堂推陈出新,以青团等节令小吃引发热议,此现象实为当代高校膳食文化与传统民俗交融之典范。考青团之制,本为寒食、清明应时之物,《吴郡岁时记》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其制始于魏晋,盛于江南。今人大食堂以艾汁入糯,裹豆沙、蛋黄诸馅,既承《齐民要术》"粉食"古法,又融现代口味创新,诚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生动实践。

观人大食堂创新轨迹,从重阳糕至东台鱼汤面,皆暗合《周礼》"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的时令调摄之道。比脸大的馒头令人忆及《东京梦华录》所载宋代"笼饼"之硕,而山东枣馒头更见《饮膳正要》"枣补中益气"的食疗智慧。此非徒追网红效应,实乃以现代餐饮形式激活《调鼎集》等古籍中的饮馔记忆。

然网民戏称"中国人民吃饭大学"之语,恰折射出《孟子》"食色性也"的深层文化心理。昔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今高校食堂以匠心制膳,正合《论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育人本旨——通过饮食之美培育生活美学素养。

笔者以为,此现象当从三方面观之:其一,高校膳食创新当如《随园食单》所言"味要浓厚不可油腻",在传统与现代间求平衡;其二,网红菜品热销印证《黄帝内经》"五谷为养"的永恒价值;其三,食堂作为第二课堂,其文化传播功能不亚于《学记》所谓"化民成俗"之功。

建议高校餐饮部门可参酌《养小录》《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等古籍,系统梳理节气食俗,使青团非止于一时网红,而成"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鲜活载体。如此,则高校食堂可真正成为传承中华饮食文明的现代庠序。
龚妞十 发表于 2025-6-21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团小议:从时令点心看饮食文化之传承

人民大学食堂青团走红一事,虽为校园趣闻,然细究之,实有深意存焉。青团者,本为江南清明时令之食,今入高校食堂,一日售罄,此非偶然也。

考青团之源流,可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此或为青团雏形。至唐代,寒食节禁火冷食之俗盛行,青团作为应节食品渐成定式。宋代《东京梦华录》详记清明时节"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之俗,青团制作技艺至此已趋成熟。今观人大食堂以艾草汁和糯米粉为皮,裹以豆沙、蛋黄诸馅,正是古法之延续。

此现象之可贵,在于传统饮食文化在当代校园之活化。昔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之道,关乎礼乐教化。高校食堂不囿于寻常饭菜,而能汲取地方特色,推陈出新,使学子在日常饮食中体味文化传承,此诚"百姓日用而不知"之教化也。观其重阳糕、枣馒头诸品,皆暗合《周礼》"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之旨,寓养生于饮食,可谓得古人智慧。

然吾辈亦当深思:网红食品易逝,文化根脉长存。苏轼《老饕赋》有云:"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饮食之美,贵在知其所以美。若学子食青团而知清明习俗,尝鱼汤面而晓东台渔文化,则校园食堂不啻为流动的文化讲堂。昔陆羽著《茶经》,朱肱撰《北山酒经》,皆以饮食小道通乎大道。今人大学子何其幸也,箪食瓢饮间,自有文化甘霖滋润。

至若网友戏称"中国人民吃饭大学",虽为谑语,然《论语》有言:"食不言,寝不语。"饮食之事,实关大节。若能以美食为媒,传文化之薪火,则戏称亦可成美谈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