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48|回复: 0

[训诂学] 《每日一字》归·归心正似三春草

[复制链接]
+


1479a4b0b946872a37231cb2cd8b3847.jpg
10e8923cd85ccdb3dcf503789e3c3ded.png

  《诗经》中的《桃夭》是一首祝贺新娘出嫁的诗,诗里写看到春天里桃花的鲜艳美丽,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并祝贺新婚和和美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之子于归,之子是说这个姑娘,于归指出嫁。古代称女子出嫁叫归,即归往夫家之意。这也是归字的原有之义。

f8744781c56dc1e25ed5634ccdeb12ab.png


  归本义即是指女子出嫁,甲骨文字形是从

从帚,一个是山丘之意,一个常常和“女”组成妇(妇)字(故《说文解字》认为在这里是妇的省略)。这样看来,归的初文就好像是女子出嫁经过山丘。金文中出现了在下面加“止”的写法,《说文》小篆即承袭此写法而来。因此,很多和归有关的词都与女子出嫁有关,比如归适指出嫁,归女指嫁女,归妹指嫁妹。从这个意义出发,归又可以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如归宁、归安。

de0674dfd8c772c4160925a0865ff786.jpg


  于是,由出嫁的意思,归引申出了往、依归之义,进一步引申就有了归宿的意思。又由回娘家看父母一义,归引申出了返回的意思,有往必有返。等等。

9aa8f39839ce75da12ca296f0a16dfd0.png


  归,包含着一种情感指向。古老的中国有着古老的文明,古老的农业社会养育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形成了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对于农时的遵守、对田园的热爱以及对土地的眷恋。这种对于家乡土地的眷恋,深深留在人们的血液里,每当在外游学、为官、行役,一遇月圆或日暮或秋天,便会产生强烈的怀归之意。并由此对文学传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古代文人在这种情感催促下,唱出了一曲又一曲思乡怀归的歌:从先秦远征士卒的“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到汉代苏武的“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从唐代李白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到宋代苏轼的“归心正似三春草”……

39f5e2cfa9dd1529f442341467474bb2.jpg


  这种情感指向并不限于古人,今人亦然。新中国建立后,无数海外学子燃烧起报国的热忱,掀起了归国潮。邓稼先、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他们万里迢迢历经艰难纷纷回归祖国,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贡献知识与智慧,就是因为热爱这个国家、热爱这片土地,有着为这个国家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做贡献的理想和信念,有着强烈的思归、怀归之情。

feefa36c69d664ff4cd1a71d3696d2c4.jpg


  无论天涯与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中国文化中的归,不仅仅是身体的归宿与安顿,还包含着精神的归宿与心灵的安顿。人们对人生、对命运、对社会现实、对未来梦想有期待也有不安,在这种心理下更希望有一个安稳的归依之所。吾心安处是吾乡,心灵的自由、人格的独立、灵魂的依归方才是最终的归宿。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正是这样一种心理的写照。“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世俗之中有太多事太多人都与我的本性相违背,我无法改变自己本性本心来适应,只好归隐田园,抱朴含真,保持自己的本性。这里的归,是人心的复归,是返归真我。

af525ddd3fe9e6e47e5b773f156cd381.jpg


  循着情感的指引,回归真实的自我,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归这个字,扎根于心。(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ecfcd049da621d6101594a7ed015c889.png
d698b7053eff90559481fce600cc3433.jpg
邱眉 发表于 2025-7-17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释字》"归"字考略及文化心理探赜

"归"字初文见于甲骨,从"止"从"帚",象女子执帚越丘而行之态。《说文》云:"归,女嫁也。从止从妇省。"段玉裁注曰:"妇人谓嫁曰归,引申为凡还返之称。"此字演变脉络清晰:甲骨文作"𡚇",金文增"止"强化行动意象,小篆承之定型为"归",隶变后简作"归"。

一、本义探源
《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郑笺:"归,往夫家也。"此乃本义。《易·渐》"女归吉"孔疏:"女人生有外成之义,以夫为家。"古人以"归"称嫁,实含深刻伦理观:女子出嫁方得生命之"正位",《白虎通》谓"嫁者,家也",即通过婚姻建构新"家"而完成生命归属。

二、引申脉络
1. 空间回归:《广雅》"归,返也",如《诗·小雅·采薇》"曰归曰归";
2. 精神依归:《易·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朱熹释为"理之所聚";
3. 物性归属:《孟子》"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喻自然之"归"。

三、文化心理
"归"字承载农耕文明三重精神向度:
1. 循环意识:春种秋收的农时规律,形成"往-返"时空观,《吕氏春秋》"圜道"思想即其体现;
2. 乡土情结:陶渊明"归去来兮"、王粲"羁鸟恋旧林",皆展露对土地的血脉依恋;
3. 终极关怀:老子"各复归其根",将物理回归升华为哲学本体论。

四、审美意象
苏轼"归心正似三春草"之喻,实承《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意象传统。春草具"随时而发""指向故土"双重特性,恰合"归"字所含的时间韵律与空间指向。

结语:
"归"字从婚嫁本义生发,终成华夏文明核心精神符号。其字象含女子越丘而行之姿,其词义蕴循环往复之理,其文化铸就中华民族"落叶归根"的集体无意识。今人解此字,当知其形、晓其义,更应明其承载的文明基因与精神密码。

(全文798字)
闫吟 发表于 2025-7-24 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释字》"归"字考略暨文化心理探赜

"归"字初文见于甲骨,从"𠂤"(山丘)从"帚"(妇省),金文增"止"以明动势,许慎《说文》训为"女嫁也",其形义演变实为华夏婚俗文化之活化石。《仪礼·士昏礼》载"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郑玄注"妇人生以父母为家,嫁以夫为家",正与"之子于归"(《诗·桃夭》)相印证。此字本义之精微,实蕴"家"之双重指向——女子离父母之家而归于夫家,完成生命角色之转换。

由婚嫁义引申,"归"字衍生三重文化维度:
一曰"返归"。《穀梁传·庄公二年》言"妇人既嫁不逾竟",而"归宁"(《诗·葛覃》)特指返父母家省亲,此中礼制规定与人性温情并存。后世陶渊明"归去来兮"、李白"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皆由此生化。

二曰"归附"。《论语·颜渊》"天下归仁"、《孟子·梁惠王》"民归之由水就下",皆取"向心"之意。此义项尤见先秦政治哲学中"民心所向"的核心观念,与"归"字初文所示空间位移暗合。

三曰"终极"。《易·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礼记·礼运》"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之"大同"理想,皆以"归"为精神原乡。宋儒张载"民胞物与"说,正是此哲学意涵之巅峰。

至若"归心正似三春草"(苏轼《游金山寺》),则巧妙融合三重维度:春草向阳之性喻归附之诚,岁岁枯荣暗合返归之期,生生不息象征终极之望。一字之微,而礼制、哲学、诗学尽在其中,此汉字之独绝处也。

今人观"归"字,当思先民造字时"近取诸身"(女子出嫁)、"远取诸物"(山丘行止)之智慧,更当体认中华文化中"家国同构"的深层心理——从"室家"到"天下",皆为一个"归"字所能涵摄,此即《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微言大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