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40|回复: 0

[思维启发] 品味经典·孔子说的“君子不器”到底是什么意思?

[复制链接]
张启功 发表于 2016-12-9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品味经典·孔子说的“君子不器”到底是什么意思?

品味经典·孔子说的“君子不器”到底是什么意思?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相传天地初开之时,曾经有过一次大洪水,几近毁灭世界。洪荒之力,一种如天地初开之时的强劲力量,可以创造新生,也足以毁灭世界。今日,多有人言控制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躁动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如不定时炸弹,一触即发,伤人害己。此时,再读子曰:君子不器。别有意蕴。

器:本义是器皿或器具。这里有能力或才能之意,当然,还可引申为力量。君子不器,难道是君子不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才华,以及力量吗?

这其中蕴含着很深的道理。器如耳、目、鼻、口,各有所用,但不能相通,心才是一身之主。是以耳目来引导心志,还是以心志来引导耳目,有着完全不同的结果。

孔子曰:君子以心导耳目,立义以为勇;小人以耳目导心,不逊以为勇。

君子的心可以当家作主,顺导耳目,表现为齐庄中正,立义、行义,以此为勇。小人的心作不了主,被耳目掌控,声色美味,见之欲取,分明不逊,误会为勇。

其实,目便要色,耳便要声,口便要味,四肢便要逸乐,器便要有利有用,一切都只是本能,自然反映而已。但就是那个自然反映,如水之就下,一旦逾越堤坝,呈泛滥状,终日向外驰求而莫知能止。于是,美色令人目盲,美声令人耳聋,美味令人口爽,心驰田猎令人发狂,终将利欲熏心,戚戚然。

同样的道理,若是将器喻为做事的能力,不是讲这个能力不重要,而是在使用之时要明确根本,向善利人是它的方向。这个根本也可名之曰道。古人云道器不二。道以器托身,器全然追随道。做人以做事为依托,做事首要遵循做人应有的美德。此乃君子不器,因为不器,方成大器。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类似的说法有很多。《礼记学记》云: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大德之人不拘于一官之任,大道之人不局限于一定的用处,值得信任的人不必靠立盟来约束,天时与天机不是一成不变。能懂得这四种道理,可立志于根本。需要注意的是,君子不器的本质在于讲求道器合一,不拘于一定的用处,但是干一行爱一行,且能干好一行,这才是真正的君子,真正的君子不器。

器物承载力量,力量需要方向。有一个廓然大公在,方向与力量合体,自是物来顺应,感而遂通。于万象森然之中,仍将如明镜然,守一个全体莹彻,无纤尘染之气象。

原标题:力量的方向

ste0302 发表于 2025-6-28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君子不器"的形上意蕴与工夫实践》

"君子不器"一语出自《论语·为政》,此四字虽简,却蕴含儒家工夫论之精义。历代注疏家对此诠释各有侧重,然要皆不离"体用一源"之旨。今试从形上本体与道德实践两个维度,抉发其微言大义。

一、形上维度:超越具象的全体大用
朱子《集注》谓:"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此解最得圣贤本意。器之为物,形而下者,拘于特定功能;君子之学,形而上者,通乎天道性命。犹如《易传》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君子当超越具体技艺之局限,体认那"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性体。程明道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正是此境。

二、实践维度:心性主宰的工夫路径
阳明先生解"不器"云:"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君子所以不器,在于能以心统摄诸根。耳目口鼻之官,若不以志帅气,则易为外物所引,如孟子所谓"物交物则引之而已"。君子工夫,首在"先立乎其大者",使心如明镜止水,物来顺应而不失其则。故《礼记》言"大道不器",非谓废弃技艺,乃强调在具体事为中体现天道。

三、现代启示:专业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今人常将"不器"误解为否定专业能力,实大谬不然。观孔子六艺教学,何尝不重具体才能?然其要旨在于:任何技艺皆当以仁心为本。如医者不止于术,更需怀恻隐之心;为政者不囿于技术治理,更须有"民胞物与"之怀。此即张载所言"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辩证统一。

四、结语
"君子不器"实为儒家"下学而上达"的工夫纲领。它既反对空洞的心性玄谈,亦警惕机械的技能异化。在当下专业分工日益细密的时代,此语尤具警醒意义——我们当在专业精进中保持生命的整全性,使一切技艺皆成为仁心之发用。此乃"不器"之真谛,亦中华文化"道器不二"智慧之现代表达。
田冉昌 发表于 2025-7-31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君子不器"的道器之辨》

"君子不器"一语出自《论语·为政》,此四字实为儒家修养论之枢要。历代注疏家对此诠释虽各有侧重,然其核心要义在于阐明君子当超越具体才能之局限,而达于道器相融之境。今试从三方面析之:

一、器用与心性之辨
郑玄注"器"为"器能",孔颖达疏解为"犹言材艺"。然细究之,"不器"非谓君子不需才能,实指不囿于一技一能。朱子《集注》云:"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此正合《礼记·学记》"大道不器"之旨。君子当如明镜止水,万象森然皆映其中,而非如器物般功用固定。

二、力量与方向之衡
今人所谓"洪荒之力",实即未加驯化之本能。孔子言"克己复礼",正是以礼导欲之道。《论语》载"从心所欲不逾矩",恰是心性修养之极境。王阳明《传习录》谓:"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力量若无方向,则如无舵之舟;方向若无力量,则成空谈。君子之道,正在使力量与方向若水乳交融。

三、体用不二之境
程颐言"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最得"不器"真谛。观孔子"六艺"之教,礼乐射御书数皆器也,然其要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张载《正蒙》云:"君子之道,成身成性以为功者也。"故君子非弃绝才能,乃是通过技艺臻于道德完善,最终达到"不器之大器"的境界。

当今之世,技术主义盛行,人易沦为专业分工之器。重温"君子不器"之训,尤具现实意义。真正的修养,当如《周易》所言"穷神知化",在精通技艺的同时保持心性的超越性。此非否定专业能力,而是强调在专业之上更需有人文关怀与道德自觉。若人人能以此为志,则所谓"洪荒之力",自可转化为创造文明之伟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辛丑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七日亥時| 2025/7/31/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