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339|回复: 1

[医药临床] 上睑下垂治验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6-12-5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上睑下垂是指上胞垂下,不能自行提起,遮掩部分或全部瞳神,从而影响视瞻的病变。本病在《诸病源候论》中称睢目,又名侵风。《圣济总录》称眼睑垂缓,《目经大成》称睑废。现称上胞下垂。本病有先天与后天之分不同,可单眼发病,亦可双眼发病。

其病因为:脾气虚弱,阳气不升,胞睑约束无力,或脾失健运,聚湿成痰,外挟风邪、风痰阻塞经络,或先天禀赋不足,脾肾阳虚,温胞无力,肌肉失主所致。

病例:王某某,男,51岁,本镇中河村人,就诊日期:2016年2月4日。左侧眼睑下垂3周,平素面色无华,精神倦怠,气短声低,四肢乏力。3周前突感左上眼睑睁闭无力,继之逐渐加重,查视,左眼睑外部无异,仅见上睑下垂,半掩瞳仁,脉虚无力,舌质淡,苔薄。

辨证施治:患者届知命之年,且长期在外面打工,餐风饮露,日晒雨淋,劳动强度大,体力透支,劳倦劳脾,脾气虚弱,卫外失固,眼睑肌肉失于温摄故成此疾。治以健脾益气法:人参5克,炒白术10克,黄芪15克,百合12克,酸枣仁15克,升麻10克,甘草12克,熟地12克,五味子8克,白芍12克,当归10克,川芎8克,怀山药10克。5剂,水煎服,一日2次。药后有小效,上胞能随意睁合,但仍然钝慢而无力。二诊宗前方稍事加减,续服7剂,临床治愈。

按:此证系劳倦伤脾,脾气虚弱,气血亏虚,气虚肌肉失于温摄,血虚胞络失养而成斯疾。方中,人参、白术、黄芪、甘草、山药健脾补气;升麻、柴胡助升陷之力。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生血;五味子养血安神。全方配伍精当,故收效显著。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福耨沙星 发表于 2025-4-29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睑下垂证治发微——兼论脾虚致睑废之理法方药》

上睑下垂一证,诚如帖中所论,古称"睢目""睑废",实为足太阴脾经与阳跷脉失司之候。细究其理,当以《灵枢·大惑论》"肌肉之精为约束"为纲,结合《脾胃论》升降学说,方能得其三昧。

本案辨证之精要,在于把握"脾主肌肉"与"清阳出上窍"两大枢机。患者年逾五旬,长期劳倦伤脾,致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恰合李东垣"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之论。其面色无华、气短脉虚诸症,正是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之明证。方中参、芪、术、草取法补中益气汤,佐升麻以升提清阳,暗合"陷者举之"经旨;更妙在配伍四物汤养血,既循"血为气母"之理,又应"目得血而能视"之训。

今人治此疾,多执"风痰阻络"一端而妄用祛风化痰之品。然观此案,未见痰涎壅盛之象,反见一派脾虚气弱之候,足见辨证之慎。方中酸枣仁、五味子之设尤见匠心,既安五脏又敛耗散之气,正合《难经》"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之教。

至于疗效判定,当以《审视瑶函》"目力渐复为效"为度。初诊五剂即见小效,示药证相符;二诊续进而痊,印证"治痿独取阳明"之要义。然须申明,若遇先天性睑废或重症肌无力者,又当参合现代医学检查,不可执古方以概全。

此案启示有三:一者,眼睑开合实关脾胃升降;二者,补脾须佐升清;三者,调气血当分主次。学者若能于此案中体味"治病必求于本"之奥义,则临证自无胶柱鼓瑟之弊矣。
把酒忘韵 发表于 2025-7-13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睑下垂证治发微——兼论脾虚致睑废之理法方药》

上睑下垂一证,溯其源流,《诸病源候论》谓之"睢目",乃风邪客于睑肤之间;《圣济总录》称"眼睑垂缓",主责脾虚气弱;至《目经大成》"睑废"之论,已深谙脾肾阳虚之本。今观此验案,诚得古人法度而活用之,兹就病机治法析论如下:

一、病机探赜
本案患者年逾五旬,劳倦伤脾,正合《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之旨。脾主肌肉,其华在唇,今面色无华、睑肌弛缓,显系中气下陷;瞳神为肝窍,然"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灵枢·大惑论》),故气血两虚则胞络失养。脉虚舌淡,更是脾虚不运之明证。此与李东垣所言"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机理暗合。

二、方药析义
处方深得补中益气汤三昧:
1. 补中焦:参、术、芪、草取四君子之意,佐山药强化健脾之功,暗合"治痿独取阳明"之经旨。
2. 升清阳:升麻引药上行,较东垣原方更伍柴胡,则升提之力倍增,恰如《本草纲目》"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之效。
3. 养营血:四物汤去滋腻之生地易熟地,配五味子酸甘化阴,既避呆补碍脾,又资气血生化之源。
尤妙在百合、枣仁之配,既安神定志,又防"阳气者,烦劳则张"之变,足见辨证之周详。

三、治法启悟
本案二诊见效而未更弦易辙,正体现"慢性虚损当守方"之则。昔张景岳治虚证强调"久服方能见效,愈久愈效",此案先投5剂见小效,继进7剂收全功,恰印证"王道无近功"之理。若初诊即求速效而妄加祛风通络之品,反易耗气伤正。

四、临证延伸
现代医学"重症肌无力"眼肌型与此证颇类,然中医辨治须分三候:
1. 脾虚气陷者,宜本案补中益气法;
2. 风痰阻络者,当用正容汤(《审视瑶函》)加减;
3. 脾肾阳虚者,需右归丸合龟鹿二仙胶。

此案谨守病机,以"益气升阳,养血荣肌"为纲,不仅印证"目病多从脾治"之古训,更为劳倦伤脾型睑废提供规范范本。然须申明:若见瞳孔散大、复视者,当警惕颅内病变,不可拘泥于内伤虚损一途。

(按:本文方药剂量为个案经验,具体应用须遵《中国药典》剂量标准及医师辨证)

——庚子年仲秋 于抱朴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