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03|回复: 1

[医药临床] 《名医名方》养血祛风止痒汤

[复制链接]
无端 发表于 2016-11-20 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成肇仁,男,1944年生。主任中医师,湖北省知名中医,师从全国著名伤寒学家李培生教授,为湖北省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中医药大学经方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近50年,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主编或参编教材和专著25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学术上主张着力《伤寒论》方的现代临床拓展应用。在临床上,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强调四诊合参,善于学习历代名家经验,喜用经方并结合时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症,尤其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疾病颇有见地与心得,临证多取得满意疗效。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赤芍15克,制首乌30克,白蒺藜30克,僵蚕10克,蝉衣6克。

功效:养血和血,祛风止痒。

主治:各种急慢性荨麻疹、皮炎、湿疹等疾病,症见皮肤瘙痒或伴风团,或伴皮疹,或皮肤干燥皴裂,或脱皮脱屑,或色素沉着。

用法:每剂中药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后,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10~20分钟,每剂煎煮2次,取汁混匀分早、中、晚3次于饭后30~60分钟左右温服,每天1剂,7天为1个疗程。

方解:对于皮肤瘙痒,中医多从风论,其风不出内外两端,或外感风邪,稽留肌表,或血分失和,风由内生,或内外风相裹。临证遵“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其内外风则自消散,瘙痒可退,肌肤自和。本方由当归饮子加减化裁而成,方中荆芥、防风辛温发散,疏风达表,祛全身上下之风,《本草正义》谓“防风通治一切风邪”,乃风药中之润剂,更是祛风之要药。生地、当归、川芎、赤芍变四物汤养血调经之意而为养血润燥、和血祛风之用,其中地黄用生地,芍药用赤芍,以增凉血之效又兼制全方之辛温,川芎行气、活血、祛风集一药而为三用。制首乌、白蒺藜为成肇仁用以活血祛风之经验药对,临证使用多有效验,制首乌养血润燥,白蒺藜活血祛风,二药相辅相成,其功卓著。僵蚕、蝉衣质轻走表,朱良春谓其“两药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可拔邪外出”,其功能散风祛邪,主风疹瘙痒,二药合用更助荆防祛风散邪之力,内外风皆可去之。全方选药用药精当,配伍环环相扣,共奏养血和血,祛风止痒之功。

加减运用:若皮痒肤红,遇热加重而属血热者,可酌加丹皮、紫草、旱莲草以凉血;若血分邪热深重者,可酌加黄芩、黄连、黄柏、水牛角以泻火解毒;若皮疹瘙痒,挠抓渗液而属湿热者,可酌加苦参、薏米、白鲜皮、徐长卿、地肤子以清热利湿;若病久而成顽疾,入血夹瘀或伴色素沉着者,轻者可酌加桃仁、红花、丹参、鸡血藤以散瘀,重者则酌加乌梢蛇、全蝎、蜈蚣、地龙以通络;若病情缠绵反复,时轻时重而属表虚者,可酌加黄芪、桂枝扶正以达邪;若无汗或汗出不畅而属表闭者,可酌加麻黄、桂枝、杏仁宣肺以开闭;若病以头面或上半身为主者,可酌加白芷、羌活、藁本、蔓荆子引药以上行;若病以下半身为主者,可酌加牛膝、木瓜引药以下达。

福耨沙星 发表于 2025-6-15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阐微》成肇仁教授养血祛风止痒汤方义探赜

成氏此方深谙"风血同治"之旨,融贯仲景治风思路与明清温病学说,实为经方与时方化合之典范。其组方逻辑可析为三层:

一、 治标固本,标本兼顾
方中荆芥、防风为君,取"风能胜湿"之理。《本草备要》载荆芥"散风热,清头目",防风"治三十六般风",二者相须为用,既解表卫之风邪,又透血分之伏风。尤妙在配伍僵蚕、蝉衣这一"角药"组合,虫类药善行善透,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虫蚁迅速飞走,升降灵动",能深入络脉搜剔风邪,与植物药形成动静相济之势。

二、 养血调血,以充风木
变通四物汤(生地、当归、川芎、赤芍)为血分风证立法,颇具巧思。地黄易熟为生,取其凉润之性制血燥;赤芍代白芍,增强活血散瘀之功。更佐制首乌30克为养血要药,《药品化义》谓其"补肝虚,益精血",与白蒺藜相配,一静一动,既润肤燥又行血滞,暗合"血行风自灭"经旨。

三、 辨证加减,活用经方
原帖未竟之加减法,当循三焦辨证:
1. 上焦风热:加连翘15克、薄荷6克,取银翘散意;
2. 中焦湿热:合泻黄散(藿香、栀子、石膏);
3. 下焦血燥:酌加丹参30克、鸡血藤15克,寓四物汤活法。

此方临床运用尤需注意:
虫类药比例应随证调整,老年血虚者蝉衣减至3克;
白蒺藜用量可随瘙痒程度递增至50克,此乃成师独到经验;
现代药理证实,方中僵蚕所含草酸铵确有抗组胺作用,与传统认知相印证。

成教授此方既承李培生先生"经方活用"之学脉,又融汇朱良春虫类药经验,堪称现代中医治疗血虚风燥证的典范之作。学者当于"养血不滞邪,祛风不伤正"的配伍分寸间细加体悟,方能得见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真谛。
余出 发表于 2025-7-17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养血祛风止痒汤》方义阐微与临证心悟

成肇仁教授此方,实为融贯古今之佳作,深得仲景"治风先治血"之三昧,又承李培生先生伤寒学派"以经方为体,时方为用"的学术衣钵。今就方中精义,分三端述之:

一、组方脉络探赜
本方以《局方》当归饮子为基,妙在化裁四物汤为凉血润燥之剂。荆芥、防风相须为用,取法《外科正宗》消风散之配伍,然去其苦寒而增辛润,尤合"风邪客于肌腠"之病机。制首乌与白蒺藜药对,乃成老独得之秘,前者补肝血以充肤泽毛,后者入肝经以宣散风热,暗合《素问》"肝主风"之旨。僵蚕、蝉衣轻清透邪,实承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的治则,借虫药搜剔之性以达"风邪无伏匿之所"的境地。

二、辨证要点抉微
临证运用当把握"血虚风燥"之核心病机:其标在风,见症多为瘙痒骤发、此起彼伏;其本在血,常见舌淡红少津或见瘀斑,脉多弦细而数。若遇热加重者,可加丹皮、紫草以清营透热;遇寒诱发者,宜增桂枝、细辛温通血脉;若伴渗液糜烂,当参《金匮》当归贝母苦参丸意,酌加土茯苓、地肤子。然需切记:风药量重恐耗阴血,凉血过甚反碍气机,贵在权衡。

三、学术价值管窥
此方最见功力处,在于将《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之法,创造性转化为皮肤科专方。其中赤芍代白芍、生地易熟地,既存仲景"和营"本义,又合温病"凉血"新论。观其用药比例:祛风药(荆防蝉蚕)总量36克,养血药(地归芎芍首乌)达71克,正合"七分养正,三分祛邪"之古训。现代药理研究亦佐证,方中首乌多糖与蒺藜皂苷协同,可显著抑制组胺释放,此即"血行风自灭"的现代诠释。

成老此方启示后学:经方活用,贵在把握病机对应而非拘泥原方原病。皮肤之疾虽形于外,必本于内,治外不遗内,方为中医整体观之真谛。学者若能参透此中消息,则不仅于荨麻疹等疾可收桴鼓之效,于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等疑难痼疾,亦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