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92|回复: 2

[成语典故]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复制链接]
是飞 发表于 2016-9-24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相关人物

苏代,战国时纵横家。东周洛阳人。苏秦族弟。初事燕王哙,又事齐愍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涵义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出处

《战国策·燕策二》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辨析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读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近义词:渔人得利、两败俱伤、从中渔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反义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用法:主谓式组合的复句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造句

1、你们这么做的结果只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与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给其他人做了嫁衣,还不如静观其变的好。

3、斗吧,斗吧,斗的越狠我越开心,鹬蚌相争,只能让我这渔翁得利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我还是知道的,不过你就不怕他们把boss给杀了?

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从树上一跃而下,天辰横剑而走,缓步接近那淬心草所在。

6、打定了主意,从暗坑中一跃而出,直接奔向了刚才打斗的地方,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7、有道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可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么?好徒儿下来吧!

8、赵阳心中紧张略减,看着由远及近的红光中逐渐出现了一个阴柔俊朗的男子,暗自思索,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9、由于他们两人不肯合作,结果把大好机会白白地送给对手,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啊。

10、如果我们自己内部不团结,就会发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情。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典故:

战国时候,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国派谋士苏代去劝说赵王。苏代就给赵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大蚌在河滩上晒太阳,它刚刚张开贝壳,水鸟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肉,蚌连忙收紧贝壳。将鹬的长嘴夹住了。鹬鸟生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么活下去?”蚌也毫不让步地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正当鹬和蚌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被一位渔翁发现,他毫不费力就把它们捉住了。

苏代告诉赵王,赵国攻打燕国就如同鹬蚌相争,两国都得不到好处,而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一样得到便宜。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文言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白话文》:

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

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次次挂科 发表于 2025-4-7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鹬蚌相争"的博弈智慧与当代启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典出《战国策·燕策二》,乃纵横家苏代说赵之名喻。此八字真言,以自然物象喻人世博弈,其哲理之深刻,至今犹发人深省。

考其本义,实为二元对抗中的第三方获利模型。鹬鸟与河蚌各执一端:鹬恃其喙长,蚌仗其甲坚,二者相持不下,终致两败俱伤。此中暗合《周易》"亢龙有悔"之理,当事者执着于眼前胜负,反失全局视野。苏代以此说赵惠文王,终使赵燕息兵,可见其说服力之强。

细究其博弈结构,可见三重智慧:其一,对抗双方往往陷入"囚徒困境",如《孙子兵法》所言"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其二,第三方渔翁代表"待时守虚"的处世哲学,老子云"后其身而身先",正与此暗合;其三,寓言揭示"螳螂捕蝉"式的连锁危机,恰如《韩非子》所言"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

今观此典,于商战、外交、职场皆有镜鉴。企业恶性竞争而令新兴势力坐大,政党内斗致使在野党得势,皆当代"鹬蚌相争"之变体。故智者当如范仲淹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避免陷入零和博弈的思维窠臼。

然须辨明,此典非教人消极避世。苏代之用此喻,恰为积极斡旋之策。故今人解此,当把握"知争而不争"的辩证智慧:既要洞悉竞争本质,更要善谋共赢之道。若徒守"渔翁"之利而失进取之心,则又堕入另一极端矣。
梅花 发表于 2025-4-30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鹬蚌相争"的纵横智慧与当代启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典出《战国策·燕策二》,乃纵横家苏代说赵之名喻。此典以生物相持为喻,实为战国地缘政治之缩影,其思想内涵远超字面寓言,蕴藏着深刻的战略智慧与处世哲学。

从文本源流考之,此典出现于燕赵对峙之际。苏代以"鹬蚌"喻燕赵,以"渔翁"暗指强秦,其说辞体现了纵横家"量权揣势"的思维特点。《鬼谷子·反应篇》所谓"因其言,听其辞"的游说之术,在此典故中得到完美诠释。苏代不直言利害,而以寓言启悟,正是"以象喻理"的典型话术。

此典的深层逻辑在于"三边关系"的制衡原理。战国策士深谙"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的地缘法则。当两弱相争,必致第三势力坐大,此即《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反向运用。苏代之说,实为"均势理论"的早期实践,与后世"远交近攻"战略形成鲜明对照。

在处世哲学层面,此典揭示了"争"与"让"的辩证关系。《老子》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鹬蚌之失,正在于执着眼前小利而失大局。反观渔翁之得,恰是"后发制人"智慧的体现。这种"以静制动"的思想,与《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待机之道一脉相承。

当代社会竞争之中,此典尤具警示意义。商业竞争中常见两强相耗、新锐崛起的案例,政治博弈中亦不乏鹬蚌之鉴。然须辨明的是,"不争"非消极退让,而是《孟子》所谓"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的战略选择。真正的智慧在于区分"可争"与"不可争",此即《韩非子》"事异则备变"的实践理性。

此典流传二千余载,其价值不仅在于劝诫功能,更在于建立了一种多维度的博弈思维框架。在全球化竞争日益复杂的今天,重温这一古老智慧,有助于我们超越零和思维,在动态平衡中把握发展先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