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59|回复: 1

[成语典故] 宝刀不老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6-9-24 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宝刀不老》相关人物

黄忠(?-220年),字汉升(一作“汉叔”),东汉末年名将。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益州刘璋。

《宝刀不老》涵义

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

《宝刀不老》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忠(黄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宝刀不老》辨析

《宝刀不老》读音:bǎo dāo bù lǎo

《宝刀不老》近义词:老当益壮、宝刀未老

《宝刀不老》反义词:年老体衰

《宝刀不老》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

《宝刀不老》造句

1、张老汉虽然年过六旬,但临阵杀敌,仍然宝刀不老,一如当年。

2、这位老作家宝刀不老,写出来的打油诗依然脍炙人口,人人欣赏。

3、老艺术家裴艳玲陈少云翟万臣等宝刀不老,演艺精湛。

4、不是说老的就不好,“阿姐”郑惠玉十年后依然光彩照人,如今的李资政也宝刀不老

5、昨晚,在郑州举行的中国电视戏曲“兰花奖”颁奖典礼上,叶惠贤宝刀不老摘取了唯一的“优秀主持人”奖。

6、你正身在美国,你也许不知道其实美国队仍“宝刀不老”。

7、主题之外,又透露出想要寻找一条走出丧失和孤独绝境的路径,多了一种救赎上的诉求,这也让人看到了渐近杖国之年的村上宝刀不老,仍充满突破自我的匠意。

8、获奖作家既有宝刀不老摘取“最佳中篇”奖的知名作家蓝玛,又有获得“最佳构思”奖的年轻新秀王稼骏。

9、他的许多投资者,当然还是希望他能宝刀不老,坐镇股海,继续操刀,也许因为前面迎接他的还有火红的夕阳。

10、李大爷虽已年近80,但是打起太极拳来,依然有模有样,虎虎生风,真是宝刀不老

《宝刀不老》成语典故:

当年魏将张郃攻打蜀国的汉中地区,守将告急。老将黄忠请缨出战,并且让同是老将的严颜当副将。到了关上,两军对峙,张合便笑黄忠这么老了还出来打。黄忠怒道:“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不老。”

《宝刀不老》成语接龙:

宝刀不老→老弱残兵→兵多将广→广种薄收→收离聚散→散伤丑害→害人不浅→浅尝辄止→止戈为武→武爵武任→任其自然→然荻读书→书声朗朗→朗目疏眉→眉飞眼笑→笑不可支→支支吾吾→吾谁与归→归正首丘→丘山之功→功高震主→主少国疑→疑似之间→间不容瞬→瞬息之间→间不容砺→砺世磨钝→钝学累功→功成名遂→遂心如意→意兴索然→然糠自照→照本宣科→科第出身→身无寸铁→铁石心肠→肠肥脑满→满面春风→风尘之惊→惊涛骇浪→浪蕊浮花→花堆锦簇→簇锦团花→花朝月夕→夕惕若厉→厉兵粟马→马齿徒长→长安少年→年复一年→年谷不登→登锋履刃→刃迎缕解→解衣包火→火耕流种→种学织文→文弛武玩→玩物丧志→志在四方→方外之人→人一己百→百年难遇→遇事生风→风靡一世→世俗之见→见事生风→风行草从→从俗浮沉→沉心静气→气壮理直→直内方外→外柔内刚→刚克消亡→亡可奈何→何所不为→为期不远→远交近攻→攻其不备→备尝艰苦→苦大仇深→深根固蒂

戴改 发表于 2025-5-5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宝刀不老"之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

"宝刀不老"一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回黄忠之语,此四字实蕴含三重境界:表层指兵器之利,中层喻技艺之精,深层则彰显生命意志之刚健。老将黄忠以古稀之年临阵斩将,其精神内核远超出军事范畴,实为中华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生动注脚。

考其文化渊源,此成语与《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易哲学相契。黄忠宝刀之"不老",本质是主体精神对时间法则的超越。司马迁《报任安书》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正与此精神同调——生命的价值不在年齿,而在其是否始终保持进取之志。宋代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皆为此精神谱系之延续。

在当代语境中,"宝刀不老"呈现三重现代性转化:其一为专业主义的坚守,如齐白石衰年变法,九十犹作泼墨;其二为创新意识的延续,杨振宁八旬仍耕耘理论物理前沿;其三乃生命热情的持存,如钟南山院士古稀之年逆行抗疫。这些实践表明,"不老"非指生理年龄,实为精神状态的永续更新。

然须警醒者,今人用此语多侧重技术层面,而忽略其背后的生命哲学。黄忠之怒,实针对年龄歧视的社会偏见。《礼记》云"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但传统文化更强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主体能动性。当代社会当以此精神破除年龄焦虑,建立"各年龄段皆有可为"的进步价值观。

至若接龙游戏"老弱残兵"等后续成语,恰成反讽——真正的"宝刀不老"精神,正在于突破"老必弱"的思维定式。在这个人均寿命延长的时代,我们更需领悟:宝刀之利不在钢火,而在持刀者心中不熄的生命之火。此乃成语穿越六百年的当代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