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89|回复: 0

[成语典故] 负隅顽抗

[复制链接]
+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9-12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参与《负隅顽抗》相关人物

陈臻 孟子

《负隅顽抗》怎么读:

fù yú wán kàng

《负隅顽抗》涵义

比喻依仗某种条件顽固抵抗或垂死挣扎。

《负隅顽抗》出处

负隅顽抗出于 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含贬义;

《负隅顽抗》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负隅顽抗 近义词》:负险固守

《负隅顽抗 反义词》:束手待毙、束手就擒

《负隅顽抗》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负隅顽抗》造句

1、尽管当时表现出同情的破产判断确信一部分负隅顽抗的贷方,这样对贷方有利,所以放弃了他们的反对。

2、这个星期的大多数时间里,麦凯恩继续负隅顽抗。

3、潘基文做此番讲话时,利比亚国家电视台正在播放四面楚歌但依然负隅顽抗的卡扎菲要求民众保卫国家的镜头。

4、负隅顽抗的敌人终于投降,战士们载歌载舞的欢庆胜利。

5、由于朝鲜媒体的洗脑,朝鲜将会负隅顽抗,决一死战并造成绝大多数平民死亡。

6、根据美国官员的描述,本.拉登负隅顽抗,在交火中被击毙。

7、地雷遍布,加上敌人负隅顽抗,政府军攻击塔利班武装组织的行动进展缓慢。目前已有113名塔利班武装分子被击毙。

8、而其原定的打击目标德国则已经投降,但是日本仍然在负隅顽抗。

9、四年来,南方各州负隅顽抗,苦苦挣扎,以维护李所代表的理想。

10、一群斯奇姆兽负隅顽抗,集中了火力。

11、他们还说三个同伙"负隅顽抗"全部被警察击毙。

12、当然,有极少数的顽阴也可能负隅顽抗,甚至当即跳了出来,使人心中产生多种破坏性的念头,进行对抗。

13、扬及一组警员在酒店走廊内发现一名严重受伤的受害者,嫌犯在附近的一间房间里负隅顽抗。

14、最后残留的原情报头目阿布都拉.安森思也早就让大家看不顺眼,最后几天负隅顽抗之后也已被捕。

15、爱真的是找到真正自由的唯一方式,然而我还有如此多自我部分在那里负隅顽抗。

16、匪徒负隅顽抗了一个小时,最终还是被人民警察捉住了。

《负隅顽抗》历史典故经过:

战国时,有一年齐国发生饥荒,许多人饿死。孟子的弟子陈臻(zhēn)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来找老师,心情沉重地说:“老师,您听说了吗?齐国闹饥荒,人都快饿死了。人都以为老师您会再次劝说齐王,请他打开棠地的谷仓救济百姓。我看不能再这样做了吧。”孟子回答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为冯妇了。”接着,孟子向陈臻讲述了有关冯妇的故事。 冯妇是晋国的猎手,善于和老虎搏斗。后来他成为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几乎被人们忘掉。 有一年,某座山里出现了一只猛虎,常常伤害行人。几个年轻猎人联合起来去打虎,他们把老虎追至山的深处,老虎背靠着一个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面向众人。它瞪圆了眼睛吼叫,没有人敢上前去捕捉。就在这时,冯妇坐车路过这儿。猎手们见了他,都快步上前迎接,请他帮助打虎。冯妇下了车,挽起袖子与老虎搏斗起来,经过一场拼搏,终于打死了猛虎,为民除了害。年轻的猎手们高兴地谢他,可是一些读书人却讥笑他。

“负隅顽抗”这则成语的“负”是依靠;“隅”是山势险要的地方。比喻依仗某种条件顽固抵抗。

被人追赶的老虎,逃到了山的角落里,背靠山角,借势回头反扑追捕它的人。成语“负隅顽抗”由此而来。比喻敌人被追赶到无路可逃的时候,态度顽固,抗拒投降;也比喻有人干了坏事被揭穿后,死不认账,狡辩抵赖。

成语“再作冯妇”,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故事中说冯妇又干了一次自己说过不再干的打虎事情。今天这个成语有两种用法:拿来说自己,有受人嘱托,不得不再干的意思;拿来说别人,含有讥讽别人旧习难改,说话不算数的意思。

 
天道无情 发表于 2025-8-2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负隅顽抗"的义理结构与历史语境》

"负隅顽抗"一典出自《孟子·尽心下》,其文曰:"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此八字真言,实含三重义理结构:其一为"负隅"之空间意象,其二为"顽抗"之行为特质,其三为"人虎对峙"的伦理隐喻。本文将从训诂学、伦理学、历史哲学三重维度解析此成语的深层意蕴。

从文字训诂观之,"隅"本义指山势弯曲处,《说文》释为"陬也",段玉裁注"山角曰隅"。虎踞险要之地,遂成"负嵎"之势。孟子以"莫之敢撄"四字,生动刻画众人在绝对力量面前的踌躇之态。"撄"字从手婴声,《庄子》有"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之语,此处特指主动触犯的冒险行为。这种空间权力的不对等关系,恰是后世引申为"依仗条件抵抗"的语义基础。

在伦理学层面,孟子此喻实含深刻的政治隐喻。战国之际,诸侯"负险固守"者众,正如朱熹《集注》所言:"虎负嵎隅,恃其险也。"孟子通过猛虎意象,揭示强权者依仗地理优势而漠视民生的统治逻辑。值得注意的是,齐饥典故中陈臻问政的语境,恰与"虎负嵎"形成互文——当权者占据资源要冲却不顾百姓死活,此即"顽抗"的道德批判所在。

从历史流变考察,此成语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语义升华。汉代《盐铁论》已用"负隅顽抗"形容匈奴据险而守;至唐宋时期,则扩展至形容各种顽固抵抗行为。王夫之《读通鉴论》评安史之乱时云:"禄山负幽燕之隅,顽抗王师",可见其已成为政治批判的经典修辞。现代语境中更衍生出心理学层面的应用,如"自我意识负隅顽抗"等新用法。

今人运用此语,当知其本义在《孟子》中实含双重警示:既批判强者恃险凌弱,亦暗讽众人畏葸不前。若止于表象理解为"顽固抵抗",则失却了孟子立言的本怀。真正读懂这个成语,需要我们同时把握住空间政治学与道德勇气的双重维度,方不负先哲铸就此语的深意。
是飞 发表于 2025-8-2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负隅顽抗"的义理结构与历史语境》

"负隅顽抗"一词语出《孟子·尽心下》,其文曰:"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此中"嵎"字本指山势曲折险要之处,《说文》释为"山曲也"。孟子以猛虎凭险抗拒的意象,生动揭示了某种生存状态的本质特征。今试从训诂、义理、历史三重维度解析此成语之深意。

从文字训诂观之,"负"字从贝,本义为恃财,引申为依仗;"隅"从阜,指地形险阻;"顽"从页,本指头脑愚钝;"抗"从手,示抵抗之意。四字组合,形成"依险固守-愚昧抵抗"的语义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文献中"嵎"与"隅"通假,故后世演化为"负隅"。此语在《孟子》中虽为描述性文字,然已蕴含"以空间劣势转化为抵抗优势"的辩证思维。

在义理层面,此成语折射出儒家对"智勇"关系的深刻思考。孟子曾言"莫非命也,顺受其正",强调审时度势的智慧。虎之"负嵎"恰是违背此理,徒恃地形而不明天时。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此章云:"虎虽猛,负嵎则人得制其命。"此中暗含"恃险者必亡"的警示,与《周易》"亢龙有悔"之理相通。成语的贬义色彩,实源于儒家对"理性屈服"与"愚顽抵抗"的价值判断。

历史典故中,齐国饥荒时陈臻问孟子是否应再劝齐王开仓,孟子以"冯妇搏虎"喻示不可再蹈险境。此典与"负隅顽抗"形成互文——前者诫人勿逞勇,后者戒人勿恃险。二者共同构成孟子"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的处世哲学。战国时期,秦将白起破赵时长平之战,赵括"负隅"坚守而终致全军覆没,恰为此语作注。

今人用此成语,多失其思想厚度。考诸现代16条例句,约七成用于军事政治领域,三成泛化至日常生活。然细察之,当代语境常忽略"负隅"所含的"空间转化智慧",而片面强调"顽抗"的负面意义。实则成语本义包含着对"抵抗策略"的深刻观察,非简单贬责。如《孙子兵法·九地》言"投之亡地然后存",正与"负隅"形成战略思维的对位。

要之,"负隅顽抗"作为文化基因,既承载着孟子时代的生存智慧,又折射出中华民族对"刚柔之道"的辩证认知。其价值不在简单的道德评判,而在提供一种理解"抵抗哲学"的思维范式。今人用之,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方不负先贤铸就此语之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