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60|回复: 0

[成语典故] 家徒四壁

[复制链接]
是飞 发表于 2016-9-4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徒四壁》相关人物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家徒四壁》涵义

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家徒四壁》出处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家徒四壁》辨析

《家徒四壁》读音:jiā tú sì bì

《家徒四壁》近义词:一无所有、不名一钱、立锥之地、不名一文、贫无立锥、一贫如洗、家徒壁立、室如悬磬、环堵萧然、空空如也

《家徒四壁》反义词:腰缠万贯、富甲一方、富可敌国

《家徒四壁》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

《家徒四壁》造句

1、解放前,城市贫民穷得家徒四壁,而且就连这"四壁"也并不是他的。

2、毒品害得许多人家徒四壁,一文不名。

3、海瑞虽然官居二品,临死时却家徒四壁

4、虽然家徒四壁,但他却能奋发上进,实在令人敬佩!

5、从京城返回成都时,他已经家徒四壁了。

6、李董事长从未忘记幼时家徒四壁的困苦情景,因此经场疯款帮助失学儿童。

7、他嗜赌成性,但十赌九输,最后落到家徒四壁的地步。

8、虽然他现在已有一番成就,但很少人知道他的童年是在家徒四壁的环境中度过。

9、他把家产花天酒地,一掷千金地花完了,现在变得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10、他过去家徒四壁,但由于肯努力,所以能白手成家。

《家徒四壁》成语典故:

汉朝的司马相如是当时一个有名的才子,不过他的家境很不好。

有一天,大财主卓王孙邀请他到家里吃饭,顺便让司马相如表演他的琴艺。卓王孙的女儿那时候刚死了丈夫,名叫文君,对音乐很有兴趣。当司马相如在宴会上弹琴时,知道文君也在场,就用音乐表达他的爱意。

宴会结束后,司马相如贿赂卓文君身边的人,希望他们能够帮忙转达他的感情。结果,当天晚上,卓文君就离家出走到司马相如住的旅舍,两个人一起回到成都。

可是回到司马相如的家,屋子里除了四面墙壁外,根本没有任何东西。

他们生活得十分艰困,靠着朋友的帮忙,才在卓王孙家的附近开了一间酒店。没多久,邻居们都晓得,卓王孙的女儿居然在街上卖酒!卓王孙为了面子,不得已只好送给卓文君一百名仆人和一百两黄金,让他们购买田产、房屋。

《家徒四壁》成语接龙:

家徒四壁→壁垒森严→严陈以待→待人接物→物阜民康→康庄大道→道高望重→重规累矩→矩步方行→行远升高→高情远意→意兴盎然→然糠自照→照猫画虎→虎目豕喙→喙长三尺→尺二秀才→才望高雅→雅人韵士→士饱马腾→腾声飞实→实蕃有徒→徒有虚名→名震一时→时运亨通→通宵彻旦→旦夕之间→间不容瞬→瞬息千变→变化无穷→穷侈极欲→欲取姑予→予智予雄→雄才大略→略识之无→无声无息→息交绝游→游刃余地→地丑力敌→敌国外患→患难夫妻→妻荣夫贵→贵远贱近→近火先焦→焦眉苦脸→脸黄肌瘦→瘦骨零丁→丁一确二→二童一马→马捉老鼠→鼠牙雀角→角立杰出→出言吐气→气满志骄→骄生惯养→养鹰扬去→去邪归正→正色直言→言者弗知→知书达礼→礼让为国→国家栋梁→梁上君子→子曰诗云→云泥异路→路柳墙花→花貎蓬心→心直嘴快→快意当前→前车可鉴→鉴毛辨色→色如死灰→灰身泯智→智穷才尽→尽诚竭节→节用裕民→民不堪命→命里注定→定乱扶衰→衰当益壮

 
尖脚到底 发表于 2025-7-17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家徒四壁"的哲学意蕴与文士风骨》

"家徒四壁"一典出自太史公《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表层指涉虽为物质匮乏之状,然细究其里,实蕴藏中国士人精神之深层密码。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典故,恰似一枚棱镜,折射出传统文人在物质与精神、世俗与超脱之间的多维辩证。

考其词源,"徒"字训为"但","四壁"者,非谓建筑结构,实乃"环堵萧然"之象。《说文》释"壁"为"垣",段玉裁注"凡直立者皆曰壁",可见此语暗含空间垂直向度的绝对空寂。然细味《史记》原文"家居徒四壁立","立"字尤具深意——四壁虽空犹挺立,恰似士人贫贱不能移的风骨写照。

此成语在历史语境中的嬗变颇堪玩味。汉代班固《汉书》沿用司马迁记载,至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已转为品评人物之语。唐宋以降,文人多用以自况清贫,如杜甫"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苏轼"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皆与"四壁"意象形成精神共鸣。值得注意的是,司马相如最终受卓王孙馈赠而脱贫,此情节反使成语更显张力——真正的"家徒四壁"非指永久困顿,而是士人面对逆境时的精神选择。

与西方"家徒四壁"(bare walls)的纯粹物质描述不同,中国此语始终渗透着人文关怀。孔子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庄子谓"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与司马相如的"四壁"形成儒道互补的贫士哲学。这种贫困美学在《红楼梦》"陋室空堂"的描写中达到极致,物质之"空"反成就精神之"盈"。

今人使用此语,当知其三重境界:表层状贫寒之态,中层显安贫之志,深层喻守道之心。观当代社会,"家徒四壁"的物质困境已不多见,但其精神内核——在物质诱惑中保持精神独立,仍是知识分子的永恒命题。司马相如的琴声穿透两千年的时空,提醒我们:真正的财富,从来不在朱门雕甍之间,而在那看似空荡的四壁之内。
明月圆缺 发表于 2025-7-18 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家徒四壁"的哲学意蕴与当代启示》

"家徒四壁"一词,典出太史公《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字面之义虽显豁,然细究其里,实蕴藏中国传统文化之深层智慧。此成语不仅描摹物质匮乏之状,更折射出古代士人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考其本源,当追溯至西汉景武之世。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典故,表面观之是才子佳人冲破门第的浪漫故事,实则暗含道家"见素抱朴"的哲学追求。《老子》云"圣人被褐怀玉",相如虽居陋室而琴心不改,恰是此境之写照。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特笔记载"家居徒四壁立"的场景,实有深意存焉——在物质极度匮乏中,精神反而获得最大程度的彰显。

此成语在历史流变中形成三重意蕴:其一为客观描述,如《后汉书》载范冉"甑中生尘";其二为道德象征,如颜回"箪食瓢饮"被孔子称贤;其三则转化为励志意象,常见于寒门士子发奋图强的叙事。宋代朱熹注《论语》时特别强调:"士志于道,不以恶衣恶食为耻",正是对此文化基因的承续。

今人观之,"家徒四壁"的现代启示有三:其一,在物质丰裕时代尤需警惕精神贫困,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的闲适心境,实为当代人纾解焦虑之良方;其二,教育子弟当重气节培养,曾国藩家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告诫,至今振聋发聩;其三,社会治理须兼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治理智慧,仍具现实意义。

《周易》有云:"君子以俭德辟难"。"家徒四壁"作为文化符号,其价值不在渲染贫困,而在彰显超越物质的精神高度。当今社会虽不必 literal 追求"四壁萧然"之境,然其中蕴含的淡泊明志之精神,恰是医治现代性浮躁的一剂良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卯時| 2025/7/28/週一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