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66|回复: 2

[成语典故] 胁肩谄笑

[复制链接]
是飞 发表于 2016-9-2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胁肩谄笑》相关人物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胁肩谄笑》涵义

胁肩:耸起双肩做出恭谨的样子;谄笑:装出奉承的笑容。为了奉承人,缩起肩膀装出笑脸。形容巴结人的丑态。

《胁肩谄笑》出处

《孟子·滕文公下》:“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胁肩谄笑》辨析

《胁肩谄笑》读音:xié jiān chǎn xiào

《胁肩谄笑》近义词:摇尾乞怜、曲意逢迎

《胁肩谄笑》反义词:刚正不阿、守正不挠

《胁肩谄笑》用法:连动式;谓语、定语

《胁肩谄笑》造句

1、一看到他在领导面前那种胁肩谄笑的样子,就让人感到厌恶。

2、在他身上体现专制与奴才性的双重人格:对上司胁肩谄笑,对下属颐指气使。

3、一种乃趋炎附势,追名逐利,企图通过阿谀逢迎胁肩谄笑吮疽舐痔以求在官场上分一杯羹。

4、他是那种当面胁肩谄笑。背地里造谣中伤的人。

5、好一个低眉垂首阿谀逢迎胁肩谄笑卑躬屈膝的场面!

6、他在领导面前胁肩谄笑,真叫人恶心!

7、这些苟且偷生的利禄之徒只好加倍胁肩谄笑,唾面自干。

8、我不想这么年轻就染上那种胁肩谄笑的气味。

9、刚从走进来的艾伦放下身上的行李箱,胁肩谄笑道:那个。

10、在封建帝王面前,大臣们胁肩谄笑,以示忠诚。

《胁肩谄笑》成语典故:

公孙丑一天问孟子,古代一些士子并不主动去谒见诸侯,是什么道理。孟子回答道:古代的人,如果自己不是诸侯的臣子,就不去谒见。历史上曾发生过这样两件事:魏文侯去看段干木,段干木却跳墙躲起来了;鲁穆公去看泄柳,泄柳紧关大门坚决不见。他们都做得过分了,要是逼迫要见,还是可以相见的。阳货想让孔子来见他,又担心这样做失礼。但当时有这样的习俗:大夫对士子有赏赐,如果此人不在家,不得亲自拜谢,事后必须亲自登门答谢大夫。

因此,阳货便打听那天孔子外出不在家时,给他送去一个火腿。而孔子,对阳货并无好感,根本不想见他。于是他也采取阳货的办法,打听阳货外出不在家时,到阳货家回谢。当时,如若阳货不搞小动作,先去看孔子,孔子岂能不见他?曾子说过这样的话:“胁肩谄笑,简直比夏天在菜园种菜还感到累和难受。”子路也曾说道:“观点不同的人在一起谈话,脸上还要显露出羞愧的神色,我是难以理解的。”

《胁肩谄笑》成语接龙:

胁肩谄笑→笑筵歌席→席地幕天→天假因缘→缘鹄饰玉→玉成其美→美言不信→信口开合→合胆同心→心比天高→高才大德→德才兼备→备尝艰苦→苦海茫茫→茫然自失→失魂丧胆→胆战心慌→慌慌张张→张敞画眉→眉来眼去→去本趋末→末路之难→难鸣孤掌→掌上观文→文房四宝→宝刀不老→老蚕作茧→茧丝牛毛→毛发倒竖→竖子成名→名正理顺→顺美匡恶→恶语中伤→伤心惨目→目动言肆→肆意横行→行远升高→高谈阔论→论今说古→古圣先贤→贤良方正→正本澄源→源源本本→本同末离→离世绝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墨喷纸→纸上谭兵→兵不逼好→好问决疑→疑神见鬼→鬼怕恶人→人心皇皇→皇天上帝→帝辇之下→下逐客令→令人齿冷→冷暖自知→知情达理→理所不容→容光焕发→发棠之请→请由此亡→亡猿祸木→木坏山颓→颓垣断堑→堑山堙谷→谷父蚕母→母难之日→日中则移→移风平俗→俗下文字→字里行间→间不容瞬→瞬息之间→间不容砺→砺岳盟河→河涸海干→干名采誉

宋页 发表于 2025-4-14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胁肩谄笑"的士人风骨与当代启示》

"胁肩谄笑"一词,典出《孟子·滕文公下》,其字面谓耸肩假笑之态,实则剖示了一种扭曲的人格形态。曾子所谓"病于夏畦"之喻,恰如暮鼓晨钟,至今犹振聋发聩。此语非仅描摹谄媚之状,更直指士人精神沦丧之痛,值得今人深长思之。

考其历史语境,孟子与公孙丑论士不见诸侯之理,引段干木逾垣、泄柳闭门二事,实为确立士人独立人格之典范。阳货欲见孔子而不得的典故,尤见圣贤守道之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的应对,非为诡诈,实乃以礼抗势的智慧体现。曾子将谄媚之态比作"病于夏畦",盖因屈节事人较之躬耕劳作更为心力交瘁,此中深意,当为后世士人永铭。

细察"胁肩谄笑"之病理,其症结在于三重异化:一是肢体语言的自我贬抑,耸肩缩颈已失昂藏之姿;二是情感表达的虚伪扭曲,强颜欢笑终丧本真之情;三是人格主体的自我矮化,曲意逢迎必伤刚正之气。此三者相激相荡,遂使堂堂君子沦为谄谀之徒。子路言"道不同不相为谋",正是对这种精神堕落的断然拒斥。

反观今日社会,此症未绝反炽。职场中的唯上是从,官场里的阿谀奉承,学术界的曲学阿世,无不是"胁肩谄笑"的现代变体。当人们以"情商"之名行谄媚之实,以"灵活"之辞饰圆滑之态,曾子当年的忧叹竟成谶语。然则何以疗此痼疾?当以三剂良方:养浩然之气以立其骨,存诚敬之心以正其容,守道义之节以端其行。

《礼记》有云:"礼者,自卑而尊人。"然此"自卑"绝非谄媚,而是发于内心的真诚敬意。真正的士人风范,当如竹有节而虚其心,似玉温润而坚其质。吾辈处兹浊世,尤当以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砺,使"胁肩谄笑"之徒,终成历史陈迹。
董车 发表于 2025-4-28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胁肩谄笑"的儒门批判与士人风骨》

"胁肩谄笑"一词,典出《孟子·滕文公下》,其字面虽仅八字,却深刻勾勒出传统社会中谄媚之态的形神。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批判对象,这一行为模式在先秦典籍中屡遭挞伐,其背后实关涉士人立身处世之大节。

考其词义,"胁肩"乃刻意耸动双肩以示谦卑,"谄笑"则为曲意逢迎之假笑。二者相合,恰如曾子所言"病于夏畦"——较之酷暑劳作更为不堪。孟子引此语,实为建构其"大丈夫"人格的批判性对照。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士人理想面前,这种卑躬屈膝之态自然被斥为道德瑕疵。

细绎其思想渊源,孔子早有"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之训,子路亦言"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孟子·滕文公下》)之非。儒家强调"直道而行",将人格尊严置于利害得失之上。曾参作为孔门德行科代表人物,其"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工夫,正是对谄媚之心的根本对治。在《礼记·檀弓》记载中,曾子临终易箦的典故,尤见其恪守礼制、不苟且偷生的风骨。

历史语境中,此语针对的是战国时期策士之流"朝秦暮楚"的生存状态。当时纵横家之"摇唇鼓舌"与儒家之"守先待后"形成鲜明对比。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通过段干木逾墙、泄柳闭门的极端事例,揭示出士人面对权势时的两难处境。阳货欲见孔子而不得的典故,更彰显孔子"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原则立场。

降至后世,"胁肩谄笑"渐成官场生态的缩影。明代海瑞《治安疏》痛陈"陛下误举,诸臣误顺"之弊,清代方苞《狱中杂记》揭露胥吏谄上欺下之态,皆可视为此语的历史注脚。在儒家政治伦理中,这种行为的危害不仅在于个体品德的沦丧,更会导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制度性腐败。

当代社会虽无跪拜之礼,然谄媚心态仍以各种形式存在。重提此语,非为泥古,实因人格独立与尊严坚守,仍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石。儒家"士不可不弘毅"的教诲,对于塑造不卑不亢的现代公民人格,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