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47|回复: 0

兼具审美与实用的传统技艺之手工扎染

[复制链接]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16-8-18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兼具审美与实用的传统技艺之手工扎染

兼具审美与实用的传统技艺之手工扎染

扎染作品

什么是扎染?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是中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它是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用针和线将织物缝成一定形状,或直接用线捆扎,然后抽紧扎牢,使织物皱拢重叠,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从而形成别有风味的晕色效果。2006年以及2008年,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艺、四川的自贡扎染技艺先后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扎染分类:

扎染的种类繁多,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部、日本、印度、泰国以及印尼等地。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国好物产——传统手工扎染。

首先,是四川省的自贡扎染。自贡扎染源于清代,包括“扎染、拔染、防染”,是自贡传统的工艺美术品,以隽秀、清新、淳朴、富有民间特色而蜚声国内外。

兼具审美与实用的传统技艺之手工扎染

兼具审美与实用的传统技艺之手工扎染

大理民族扎染

接下来,是云南大理的扎染。大理民族扎染采用民间图案,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融为一体的工艺品。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兼具审美与实用的传统技艺之手工扎染

兼具审美与实用的传统技艺之手工扎染

白族扎染

除大理民族扎染之外,云南还拥独具特色的白族扎染以及黎族扎染。白族扎染扎染布是白族特有的工艺产品,在大理城乡随处可见它的踪影。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近年来,大理喜洲白族妇女在图案艺术、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

兼具审美与实用的传统技艺之手工扎染

兼具审美与实用的传统技艺之手工扎染

黎族扎染

彝族扎染,巍山彝族扎染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发挥传统民间扎花工艺特色,做工精致、相当精美、图案新颖多变,具有古朴、典雅、自然、大方的特点,既有较高明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性。彝族扎染有蓝染、彩染、贴花等系列产品。

扎染的工艺特色: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织物被扎的愈紧、愈牢、防染效果愈好。 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浸染,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煮热染,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构成的宁静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对比来营造出古朴的意蕴,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天空中。

关于扎染,还有多少惊喜是你不知道的:

扎染染料: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主要染料来自苍山上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尤其是板蓝根。

以前用来染布的板蓝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属多年生草本,开粉色小花,后来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种植,好的可长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间收割下来,先将之泡出水,注到木制的大染缸里,掺一些石灰或工业碱,就可以用来染布。

浸染花纹:

当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捞出放入清水将多余的染料漂除,晾干后拆去缬结,将“疙瘩”挑开,熨平整,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蓝色,即是“地”,便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来,至此,一块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

兼具审美与实用的传统技艺之手工扎染

兼具审美与实用的传统技艺之手工扎染

自贡扎染工艺

扎染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扎染工艺博大精深,此处也只能稍作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深入探究一番,想必一定会有更多奥妙深藏其中。

水木水了 发表于 2025-7-24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传统扎染技艺的审美特质与工艺价值》

中国传统扎染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其"捆扎防染"的工艺原理早在《唐语林》中即有"绞缬帛"的记载。本文将从工艺分类、审美特征及当代价值三个维度,对此项传统技艺进行专业阐释。

一、地域流派的工艺分野
我国扎染技艺主要形成四大工艺体系:四川自贡的"防染三绝"(扎染、拔染、防染)承袭清代宫廷染缬技法,其特色在于运用蜡封与线扎并行的复合工艺;云南大理白族扎染则完整保存了唐代绞缬中的"鱼子缬"技法,以天然板蓝根染色形成的冰裂纹理著称;巍山彝族扎染独创"叠瓦式"捆扎法,通过多层织物叠加产生立体纹样;海南黎族絣染则发展出独特的"经线扎染"技术,在织造前即完成纱线防染处理。这种地域分化印证了《考工记》"材美工巧"的造物原则。

二、审美特质的文化密码
传统扎染的视觉魅力源于其"三韵"美学特征:一是"水韵",植物染料在棉麻纤维中的自然渗透形成水墨般的渐变效果,暗合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二是"线韵",缝扎痕迹保留的手工肌理,体现《髹饰录》所强调的"人工即天工"的造物观;三是"纹韵",白族扎染常见的蝴蝶纹、茶花纹等图案,实为南诏国图腾崇拜的视觉转化。这种审美体系完美诠释了《礼记》"致中和"的美学理想。

三、当代传承的双重价值
从实用角度看,板蓝根等植物染料的抗菌特性符合现代生态理念,其色牢度经测试可达ISO105-E04标准5级以上。在文化层面,大理周城村创新的"型糊染"技术,将数字化图案与传统扎染结合,使单件作品纹样精度提升至0.3mm。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扎染已发展出"数码辅助设计—手工定位—机械捆扎"的新型生产模式,在保留核心工艺的同时实现产能提升。

结语:
传统扎染技艺的当代意义,恰如《格古要论》所言"巧法造化,质体人文"。这项技艺不仅保存了古代纺织科技的活态样本,更通过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延续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基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我们应当遵循"本真性保护、创新性发展"的原则,使这项古老技艺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

(全文798字)
陈宦丞 发表于 2025-7-28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传统扎染技艺的审美特质与工艺价值》

中国传统扎染技艺作为"缬染"古法的重要分支,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东汉《说文解字》释"缬"为"结帛而染之",恰道出扎染工艺的核心特征。本文将从工艺学、美学及文化传承三个维度,解析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

一、工艺分类的地域特征
西南地区扎染技艺呈现鲜明的地域分化:四川自贡扎染承袭清代"三染"体系(扎染、拔染、防染),其绞缬工艺以针脚细密著称,图案多取法青铜器夔纹、雷纹,体现巴蜀文化的厚重底蕴。云南白族扎染则独创"缝扎法",以苍山洱海间的板蓝根为染料,其"冰裂纹"效果暗合道家"大巧若拙"的哲学意境。巍山彝族扎染发展出"叠瓦式"扎法,几何纹样延续了《后汉书》所载"西南夷"的图腾传统。

二、审美特质的文化密码
扎染的视觉魅力源于"防染"工艺产生的三重美学效应:其一为"水晕"效果,符合谢赫《画品》"气韵生动"的美学标准;其二为"偶然性"肌理,暗合庄子"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艺术观;其三为"边界模糊"的过渡,体现中国艺术"虚实相生"的意境追求。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中的"蝴蝶纹",其翅膀边缘的渐变效果,正是这种审美理想的物质载体。

三、工艺价值的当代意义
传统扎染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材料学上,植物染料含有的靛蓝素具有抗菌性,《本草纲目》早有"蓝草染布,可疗疮疡"的记载;环保价值上,其废水降解速度较化学染料快20倍;文化传承上,自贡扎染艺人创造的"线描扎"技法,使传统纹样能精准表现现代图案。2018年米兰设计周上,中国设计师运用数码技术解构白族扎染纹样,正是传统工艺现代转型的成功范例。

这项凝聚着先民智慧的技艺,实为"道器合一"的典范。在机械化生产时代,手工扎染特有的"人作一半,天作一半"的创作哲学,恰为当代设计提供了返璞归真的思考路径。其价值不仅在于技艺本身,更在于承载的东方审美精神与文化基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