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97|回复: 0

[国学新闻] “燕京八绝”精品亮相首都博物馆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8-13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匠心筑梦烁古今——燕京八绝展”8月10日在首都博物馆拉开帷幕。不同于以往的“单兵作战”,此次展览精选了燕京八绝发展历程中各个阶段的精品,为观众完整呈现了燕京八绝的“前世今生”。

昨天上午,首都博物馆一层大厅里,几位工艺大师现场为参观者展示了燕京八绝的制作技艺。 嘈杂的人群中,一位京绣师傅端坐在场地中央绣着一片荷叶,一针一线一丝不苟,周遭的一切似乎都与他无关。绣架上,荷叶层层叠叠,颜色由浅变深,剔透和层次感把握得恰到好处,看上去不像是一幅刺绣,更像是一幅渲染恰到好处的画。

“这个图案是以荷叶和仙鹤构成的传统八鹤图,主体采用齐针绣法,一层叠一层。一片荷叶起码要用五种绿色,完成需要绣上一天的时间。”京绣技艺非遗传承人于静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由于没有南方的苏绣、湘绣等知名度高,现在知道京绣的人少,学习的人更少。

据了解,北京的建都史已有近九百年,因为独特的地域优势,北京自元代起便召集了全国的能工巧匠为宫廷服务。各地手工技艺的精华由民间汇聚到北京宫廷,在不断地融合与升华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极具“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品,直至清代达到了中华传统工艺技术的高峰。

其中,玉雕、牙雕、景泰蓝、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京绣和宫毯这八大工艺门类是清宫御作的翘楚,被后人赞誉为“燕京八绝”。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昔日的燕京八绝由宫廷造办处重回到民间制作,也经历了产业规模缩小、技艺传承困难的尴尬局面。

此次展示的276件套“燕京八绝”艺术品中既有历史文物、近现代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也有现代学生创作的新派作品,展览配合现场展示、多媒体播放等多种互动形式,在解析其历史传承、工艺技法及其背后的故事的过程中向观众讲述了“燕京八绝”的前世今生。

与此同时,“匠心筑梦——燕京八绝精品拍卖会”将于8月14日在北京千禧大酒店举办。届时,精美的艺术品不仅是橱窗里的展品,还有机会被大家以亲民的价格收入囊中。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9日。

qq75413553 发表于 2025-6-18 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燕京八绝的文化守望与当代转生》

首都博物馆"匠心筑梦烁古今"特展,以276件套珍品构筑起一条贯通元明清三代的工艺美学长廊。这场展览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首次系统梳理"燕京八绝"的工艺谱系,更在于其揭示了宫廷艺术民间化的文化辩证法。

京绣传承人于静手中的八鹤图,实为一部浓缩的工艺史诗。其采用的齐针绣法源自宋代缂丝技艺,经元代纳石失金线刺绣的融合,至明清形成"平、齐、细、密、和、光、顺、匀"八法。五种绿色的递变,暗合《考工记》"青与白相次,赤与黑相次"的配色古法。这种"以针代笔"的丝理美学,恰是《绣谱》所载"象物惟肖"境界的当代呈现。

考诸历史,"燕京八绝"的生成实为多元文化熔铸的结晶。元代"工部诸色人匠总管府"汇集西域玉匠、江南绣工;明代"御用监"融合景泰蓝珐琅技法与掐丝工艺;清代造办处更创出"金胎掐丝填珐琅"的复合技艺。这种"和而不同"的工艺哲学,在展览中花丝镶嵌的"垒丝"技法、雕漆的"藏锋"刀法中皆可窥见。

当代传承面临三重困境:其一,宫廷艺术的"减法美学"与大众审美的割裂;其二,师徒相授的"心传"模式与现代教育体系的冲突;其三,材料成本与市场价值的倒挂。展览中现代学生的创新作品,如将景泰蓝语汇融入当代首饰设计,正尝试构建传统工艺的"转译机制"。

拍卖会的设置颇具深意,它暗示着传统工艺存续的新可能:当宫毯技艺邂逅现代空间美学,当雕漆纹样重生于文创产品,"燕京八绝"便从文化标本转化为活态基因。这种转化非但不是对传统的消解,恰是《考工记》"审曲面势"精神在当代的回响。

建议观展者特别注意三组对比:明代玉雕"子冈牌"与当代学院派作品的形制流变,清宫"点翠"技艺与现代替代材料的伦理对话,以及传统"燕京八景"题材在不同工艺门类中的互文呈现。这些细节共同编织出一部立体的工艺文化志。
尚和先生 发表于 2025-7-11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燕京八绝的文化守望与当代传承》

"燕京八绝"作为中华工艺美术的巅峰代表,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元代宫廷造办制度的确立。此次首都博物馆特展以276件套展品构建起完整的工艺谱系,不仅展现了"京作"技艺的演进轨迹,更折射出中国传统造物哲学的精髓。

八绝工艺中蕴含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考工记》)造物原则,在展览中得到充分诠释。以京绣为例,其"齐针绣法"讲究"丝理转折必合其向"(沈寿《雪宧绣谱》),于静师傅展示的八鹤图,通过五色丝线的层叠晕染,将宋代院体画的写实精神转化为针黹语言。这种"以针代笔"的技艺传承,实为北宋缂丝"通经断纬"技法的创造性转化。

八绝工艺的兴衰轨迹恰是传统手工业现代转型的缩影。清代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时期宫廷匠人实行"包衣"制度,形成严格的技艺传承体系。而今展览中呈现的学生新作与大师经典并置的格局,暗示着传承模式已从"师徒相授"转向院校教育与传统作坊并行的双轨制。拍卖环节设置的深意,更在于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市场化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八绝工艺的"宫廷性"与"民间性"始终存在张力。明代黄成《髹饰录》所言"巧法造化,质则人身",在雕漆与花丝镶嵌展品中得到印证——其形制虽服务于宫廷审美,但缠枝纹、云雷纹等纹样系统实源自民间工匠的集体记忆。当代传承的关键,正在于激活这种"官民互动"的创造性基因。

建议观展者特别关注景泰蓝与玉雕的工艺对话。前者釉料调配遵循"五行相生"原理,后者俏色技法暗合"随类赋彩"美学,二者共同演绎着"材美工巧"的至高境界。展览通过多媒体解构"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的三十七道工序,使观众得以窥见《周礼·考工记》"百工之事"的现代延续。

此次特展的价值,不仅在于呈现八绝工艺的物质形态,更在于揭示传统手工艺作为"活态文化遗产"的当代意义。在机械复制的时代,八绝匠人"格物致知"的造物精神,恰为浮躁的现代社会提供了另一种文明参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