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36|回复: 0

[稗官野史] 陆浑戎墓地考古引广泛关注 秦晋合谋陆浑戎东迁洛阳

[复制链接]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16-6-17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浑戎墓地考古引广泛关注秦晋合谋陆浑戎东迁洛阳

陆浑戎墓地考古引广泛关注秦晋合谋陆浑戎东迁洛阳

徐阳村外,近处河谷开阔,远处丘陵坡度舒缓,这里曾是陆浑戎骑马驰骋的家园。

陆浑戎墓地考古引广泛关注秦晋合谋陆浑戎东迁洛阳

陆浑戎墓地考古引广泛关注秦晋合谋陆浑戎东迁洛阳

考古人员在研究发掘现场加固方案

引子

陆浑戎,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是在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中。这是一个迁徙到洛阳附近的西北游牧民族,曾经跟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等牛人过招,而洛阳的陆浑山、陆浑关、陆浑水库,以及湖北的安陆,都是他们留下的印记。

近半年来,陆浑戎成为考古热词。位于洛阳伊川鸣皋镇徐阳村的墓地被发现,让久已消失的陆浑戎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其学术价值得到考古界高度重视,顺利入选2015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陆浑戎墓地考古展示了很多有趣的内容:戎人的骨骼长而粗壮,成年男性身高一般在一米八左右;他们墓葬和车马的形制已经非常中原化了,但在车马的旁边,随葬大量牛羊头蹄,这是西北戎人特有的习俗。专家们认为,这个墓地的发现,提供了民族融合和突变的考古实证。

自春秋开始,中国曾经历了一次汹涌澎湃、影响深远的民族大融合。生活在中原的华夏族与周边的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相互攻伐、兼并、交融,逐渐形成民族共同体。先进的华夏文化成为这次大融合的主导者,如孟子所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到战国时期,曾经的蛮、狄、夷、戎皆以华夏自居,广大地域的人口形成民族共同体,为秦汉的统一和辉煌奠定了基础。

这次民族大融合的具体过程,史书中并不清晰,但陆浑戎迁徙和被兼并却被详细记载下来。他们原本在西北,被强制迁徙到洛阳附近,100多年后被晋国灭掉。

徐阳陆浑戎墓地的考古发现,正与文献记载吻合,因此学术意义非同寻常,考古界有人将其与海昏侯墓相比。海昏侯墓是越看越带劲,陆浑戎墓是越思考越有味。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说。

这两个考古发现有着时代的承续性。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之多夺人眼球,金光灿灿,分量十足,令人叹为观止,展现了大汉帝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繁盛。而陆浑戎墓地的考古发现,则揭示了春秋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历程,正是经由这次规模空前的民族融合,才有了后来秦汉王朝的辉煌和灿烂。

陆浑戎:来自远方的异族

自洛阳南行,过万安山,就进入了陆浑国境内。

这一带河谷宽阔,丘陵舒缓,如今是伊川、嵩县、宜阳三县交界之地,而在春秋中期一百多年的时间,这里是陆浑戎的地盘,穿着兽皮,头发披散,骑着大马的陆浑汉子呼啸往来。

陆浑戎,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是在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中。但我心中一直有个疑问:戎人,怎么会居住在华夏文明核心区洛阳附近?在同车前往伊川徐阳墓地途中,记者乘机向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吴业恒先生请教。

春秋时期,戎人名号众多,分布极广,一般生活在山间河谷。洛阳一带有很多戎人部族,不只是陆浑戎。吴业恒说,这些戎人有的是与周王室关系密切,在平王东迁时追随来到洛阳,有的则是趁王室衰微,迁徙到这一带寻找生存空间,因文献记载阙如,如今已不能确知。但陆浑戎是例外,这个民族在《左传》等史书上有明确记载,他们原来居住在瓜州,公元前638年东迁洛阳。

瓜州的位置,有学者认为在敦煌,也有人认为在秦岭北麓,还有人认为在华山与黄河之间。作为游牧民族,戎人的流动性很强,但过去大致生活在西北甘肃、青海、陕西一带。

在古代华夏人的眼中,戎人是迥然不同的异族,服饰、饮食、礼节等与华夏大不相同: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他们披散头发,穿兽皮,不以粮食为食物。在华夏人看来,戎人文化落后、经济匮乏、野蛮剽悍,经常袭扰农耕地区,大肆劫掠财物。而真打起仗来,戎人一般打不过华夏,因为他们的社会组织程度比较低,通俗点说,就是战场上无组织,无纪律。

戎人曾入侵郑国,来势汹汹,但郑国的公子突胸有成竹,对其父郑庄公说: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极,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

周定王、晋悼公等人也都曾说戎人轻率、贪婪、自私等,颇有鄙夷之意。

在戎人自己看来,他们与华夏也大不相同,陆浑戎国君驹支自言: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初次见面相互馈赠的礼物)不通,言语不达。可见,戎人与华夏差异巨大,语言都不能相互交流。

那么,陆浑戎为何远离故土,来到华夏人的腹心区域呢?这要从秦穆公称霸西戎说起,那时候,陆浑戎挡了秦穆公称霸的路,被秦穆公当成包袱甩给了晋国。

秦穆公强迁陆浑戎

秦国是在与戎人的战斗中发展壮大的。秦人是来自中原的华夏族,他们的祖先因养马有功,得到周王重视,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戍边。周平王东迁时,秦襄公护驾有功,被封为诸侯,赐岐山以西土地,下令说,秦人如果能赶走戎人,收复的土地就归他们。从此,秦人与戎人进行了长久惨烈的拉锯战,逐渐收复西周故地和遗民。

到秦穆公时,秦国强大起来。秦穆公励精图治,四处招揽贤才,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重用这些谋臣武士,使得秦国并国二十,辟地千里,遂霸西戎。

陆浑戎是戎人中强大的部族,秦穆公吞不下这块硬骨头,就想把他们逼走,但把陆浑戎安排到哪里去呢?恰在这个时候,秦国与晋国发生了冲突,晋惠公被秦军俘虏,于是秦穆公就打起了小算盘:把陆浑戎踢给晋国人。

晋惠公是历史上著名的背信弃义的国君。他是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重耳的弟弟,因被迫害,他和重耳都被迫逃离晋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晋惠公得以回国继承国君之位,他曾向秦穆公承诺:如果得以回国,愿将河西之地割给秦国。但如愿继承国君之位后,却拒绝割地。

不久,晋国受灾,晋惠公向秦国求购粮食,秦穆公派遣大量船只往晋国运粮,从秦国都城到晋国都城,运粮船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

第二年,秦国受灾发生饥荒,向晋国求购粮食,却被晋惠公拒绝,并且乘机派兵攻打秦国。

秦穆公怒不可遏,熬过饥荒后,第二年就发兵攻打晋国。两国在韩原交战,晋惠公对内对外皆背信弃义,尽失人心,一战而败,他的马车也陷于泥淖,被秦军追上活捉。

说起来秦晋还是亲戚,晋惠公的姐姐是秦穆公夫人,经夫人说情,秦穆公放晋惠公回国。尽管史籍上没有详细记载,但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放晋惠公是有很多条件的,相当于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签了一个不平等条约。晋惠公回国当年,将晋国河西八城割给秦国;第三年,将太子圉送往秦国为质;第七年,接纳陆浑戎整体东迁。

陆浑戎为什么会接受秦晋的安排?这个史书无载,但想必是在秦军兵威之下,不得已而为之。一个部族整体迁徙绝非易事,所以陆浑戎东迁在晋惠公回国七年后才进行。从后来陆浑戎国君驹支的回忆看,这是一场艰辛的迁徙。

原标题:陆浑戎墓地考古引广泛关注 秦晋合谋陆浑戎东迁洛阳

佽飞 发表于 2025-7-24 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浑戎考古发现与春秋民族融合之历史意义刍议》

顷闻洛阳徐阳村陆浑戎墓地考古成果入选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实为可喜。此发现不仅印证《左传》"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之记载,更为吾辈研究春秋民族融合提供了珍贵实物标本。今试从三端论其学术价值:

一、骨骼人类学所见戎人体质特征
墓中遗骸显示成年男性平均身长八尺有余(约1.8米),骨骼粗壮异于中原。此与《淮南子·地形训》"西方高土,其人面末偻,修颈卬行"之说相合。然细察其葬式,虽保留"殉牲"旧俗(以牛羊头蹄随葬),而棺椁形制、车马配置已采周礼。此正《礼记·王制》"修其教不易其俗"之实证,可见华夏文明对戎狄之"因俗而治"。

二、考古类型学反映的文化融合轨迹
墓地呈现"器用华夏而礼存戎风"的双重特征:车马坑形制仿中原诸侯"驷马一车"之制,却于车辕处陈牲首;青铜器纹饰兼有秦式蟠螭与晋式窃曲。此恰印证《春秋公羊传》"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渐进过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墓葬等级差异显示陆浑贵族已采用"鼎簋组合",此乃周代爵位制度的物质体现。

三、历史地理学的空间印证
今伊川徐阳村所在,正处《水经注》所称"陆浑故城"东南三里。墓地所在台地背依熊耳余脉,面迎伊阙古道,既得游牧所需开阔草场,又据中原通往关陇要冲。这种"负山面川"的选址智慧,既保持戎人"逐水草"的传统记忆,又适应农耕定居需求,实为民族融合的微观地理标本。

昔孔子作《春秋》,严夷夏之辨;而今日考古所见,却见华夏与戎狄如水乳交融。陆浑戎自陇西迁伊洛,百年间完成从"被迁者"到"守周礼"的转变,正是孟子所谓"用夏变夷"的生动注脚。然则所谓"华夷之辨",非血统之异,实文明程度之别耳。此批考古材料,恰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春秋时期的典型个案。

今观海昏侯墓之金玉满堂,犹见大汉气象;而陆浑戎墓之文化层积,则示民族融合之艰辛历程。二者相映,正构成中华文明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完整叙事。吾辈研究国学,当于此等考古发现中见微知著,方不负古人"格物致知"之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辰時| 2025/7/26/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