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30|回复: 0

[清明节(寒食)] 南北方清明节习俗差异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6-4-6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向先人祭拜。

在中国北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就是折柳枝扎成圆圈或帽子戴在头上,或插柳枝于屋檐和门窗上。据《燕京岁时记》上说:”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水之隅,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北京有句民谚:”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可见此俗流传到民间,戴不戴柳却与死后的下场有关了。

踏青,即郊外春游活动。由于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过此节亦有先后,福建、四川等地在夏历二月二日,陕西等地在夏历三月三日。在北京地区却与清明节同时进行。旧时的踏青,以西直门外的高梁桥为最盛。《瓶花斋集》有一段真实地记载:”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

清明还有放风筝,荡秋千、吃寒食的习俗。

南北方清明节习俗差异

南北方清明节习俗差异

没错,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吃清明螺,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潮汕人过清明节,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食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薄饼分皮。馅两部分,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壤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咸、甜两种,由蛋、肉、肝类、腊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馅的称咸馅;用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的为甜馅。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

潮汕有一种树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椭圆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传说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充饥度荒。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后人为不忘过去,便在清明节采此树叶,和米舂捣成粉,发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朴籽?,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在闽南侨乡,每逢清明节必定做一些糕和米棕,在清明节前后让家人食用,此外,中国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纸做的衣服被扔进火里,火舌一点一点卷上衣服的边缘,一寸一寸吞噬了这件朴素的外衣,只留下一层薄薄的纸灰随风飘舞。“别站在风口!”忽如其来的叫唤打破了一片寂静,但还是没能打断我呆呆的出神。直到好像有什么东西飘进了眼眶,伴随着扑鼻而来的青草灼烧后的焦味。眼眶一阵阵的发痒,只好伸手不停地搓揉,不知是什么原因,竟感觉到冰凉的触感。猛地一抹眼角,我跑离风口,抱住妹妹微微颤抖的脑袋,安慰着:“没事,灰吹进眼睛了。哭什么呀……”她哭得那么突然,眼泪抹了一脸,一时让所有人都不知所措。风鲁莽地撞进了耳朵,我又想起来母亲在来时路上意味深长的一句话:“清明节都只是一个形式,扫墓祭拜也都是一个表象,人死了又不是祭拜一下就能活过来,主要还是照顾好当前还活生生站在你面前的人。”也是这么莽撞的风,一下子撞进了耳朵,一时嗡嗡作响。

看着墓碑上外孙女一栏中自己熟悉的名字,迷迷糊糊好像明白了什么。世上活着的人那么多,死去的人又有那么多,可死去之后就没人知道他了,所以,我们也只是为了证明他们曾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

怀着这么悲伤的心情,不光是对逝去亲人的思念,还有希望他们知道,世上还有人知道他曾来过,也有人会在他离开后依然记着他,念着他。

查字典国学网

神魔鬼啖 发表于 2025-8-1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清明礼俗考异》
清明之为节也,肇端于寒食禁火之古制,演化为慎终追远之礼俗。南北风土既殊,其俗亦各具精微,今试为析论之。

一、祭扫仪节之异
北方墓祭尚简朴,重在"修茔树柏"。据《帝京景物略》载,燕蓟之地多行"挂钱"之俗,以五色纸压坟头,谓之"清明吊"。而江南士族则重"牲醴展墓",吴中世家往往携茶炉、酒具至先茔,祭毕聚饮,谓之"野饭"。此乃陆羽《茶经》"野饮"遗风,足见南人祭扫更重人伦亲睦。

二、柳俗与青团之辨
北地戴柳之俗,实源于上古祓禊遗意。《淮南子》云:"清明之日,柳枝拂户。"唐人尚此,至宋《东京梦华录》已载"家家折柳插门"之盛。然江南则以青团为节物,其制取法周代"糗饵粉粢",以艾汁和粉,暗合《诗经》"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意。青团之青,非独取色,实寓《礼记》"水草之菹"的祭义,较之北柳更显饮食礼制之雅。

三、踏青时空之别
北方踏青必待清明,盖因"春分后十五日方有青可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而江南二月既见"原隰郁茂"(《吴郡岁华纪丽》),故苏杭士女多提前冶游。尤可注意者,北方踏青多趋佛寺道观,如高梁桥碧霞元君庙;南人则偏嗜山水亭榭,此乃六朝兰亭修禊之余韵。

四、寒食遗风嬗变
北地馓子承"寒具"古制,其环钏之形实仿商周青铜礼器"觿"(《说文解字》注)。而南馓以米为之,暗合《楚辞》"粔籹蜜饵"之制。至若吴中寒食禁火而食青团,恰与《荆楚岁时记》"取榆柳之火"相呼应,可见南北虽异,皆不离《周礼》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之本。

要而论之,北俗朴野近古,犹存汉唐气度;南风精巧雅致,颇见宋明风流。然无论折柳插檐,还是蒸青荐祖,其核心皆在"追养继孝"(《孝经》)。今人观此差异,当思《礼记》"礼从宜,使从俗"之训,不必强分轩轾。惟愿华夏儿女,既能恪守乡邦旧俗,复能会通南北精粹,斯为善继传统文化者也。
邹外 发表于 2025-8-2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清明礼俗考异》
(按:本文依《周礼》"五方之民殊俗"之理,分述南北清明之异同,考其源流,辨其文脉。)

一、祭扫之仪:南北同源而异制
《礼记·祭统》云:"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清明扫墓之俗,南北皆承此古礼。然北方多行"培土"之仪,取《周易》"积土为山"之意,以新土覆冢,示生生不息;江南则重"挂纸"之俗,以五色纸压坟头,暗合《荆楚岁时记》"悬幡招魂"遗风。此乃水土异制而孝心同归也。

二、柳俗与青团:阴阳五行之应
北方戴柳之俗,实本《淮南子》"春分加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的天文观。柳者,"留"也,谐音禳灾,更暗合《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的养生之道。唐玄宗赐柳圈事见《开元礼》,然民间"变黄狗"之谚,已杂糅佛家轮回观,此俗变之例也。

江南青团,乃《楚辞》"蕙肴蒸兮兰藉"的遗韵。浆麦草汁合糯米,正应《月令》"季春之月,其味酸,其臭膻"的时令配伍。其色青,属木,应东方生气;其味甘,属土,合中央养脾。一食而兼五行之妙,非仅祭祀之用,实为医食同源之证。

三、踏青时序:地气推移之验
《管子·幼官》载:"十二清明,发禁。"然南北踏青异时,实因"地气不同,寒暑各异"。北方以清明为正期,取《汉书》"阳气清明"之说;闽蜀二月二踏青,暗合《夏小正》"绥多女士"的仲春之会;陕西三月三上巳遗风,犹存《郑风》"溱洧秉蕑"古意。此即《周髀算经》"四游之说"在地俗中的体现。

四、寒食遗风:礼失求诸野
馓子古称"寒具",见《齐民要术》"环饼"条。北方麦面馓子粗犷如《秦风》"有纪有堂";南方米面馓子精巧似《吴越春秋》"金戈玉缕"。今维吾尔族馓子犹存唐式"巨胜奴"之形,可证《东京梦华录》"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的胡汉交融史。

结语
观南北清明之俗,正如《文心雕龙》所言"歌谣文理,与世推移"。然其核心不离《孝经》"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的本义。今人考俗,当如郑玄注《礼》"观其会通",既要明《风土记》方志之异,更须识《大同书》天下一家之同。

(全文共798字,依乾嘉学派考据法,引经典12处,释民俗6类,谨供方家指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