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83|回复: 0

商山四皓(图)

[复制链接]
真衣 发表于 2010-5-12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020100512326385378625.jpg

7 q  n. E  }0 \- X
' ^3 L1 U! q7 R, s/ b3 \3 {( B  c
    商山四皓,秦时隐士,汉代逸民。是居住在陕西商山深处的四位白发皓须、德高望众、品行高洁的老者。他们四位分别是苏州太湖f里先生周术,河南商丘东园公唐秉,湖北通城绮里季吴实,浙江宁波夏黄公崔广。四皓本来为秦代官员,古称秦博士。秦人历代务农讲武,任用贤能的知识分子奠定了霸业。到秦始皇嬴政时,废井田,毁学校,焚烧经籍,坑杀儒生。四皓见时政日非,危乱将至,逃离咸阳,隐居在“上洛商山”。后人说此不与乱世合作的态度,为“避世”或“避秦”。
- T' u, h& Z$ S8 C5 N1 X# o) A: l2 [0 p1 ~$ k6 l5 e
    秦始皇坑儒,四皓本来也是秦通缉坑杀的要犯,一旦被秦捕获,必遭活埋。四皓这一称呼最早叫出来的是西汉扬雄,他曾在《自嘲》诗文中写道:“四皓采荣于南山,仆诚不能与此数公并。”曹植、李白、白居易等历代诗人都写过商山四皓,其中最知名的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正是取材于商山四皓的故事而创作的,他说:“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被史学家陈寅恪引用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
. r) d, y( a% |3 s2 o4 t+ W& M- }: z/ ^. s( G7 l! C
    商山四皓记载最详实权威的数司马迁的《史记》和东汉班固的《汉书》。四皓的故事在《史记・留侯世家》内比较生动全面。汉高祖刘邦建国之初,举逸民,请张良叫四皓出山,四皓不满刘邦的处世为人,拒不从命。之后,刘邦欲废太子刘盈,立他与戚姬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让张良劝刘邦,张良说此计不行,可去商山请四皓与太子一起稳定名位。于是公元前196年太子刘盈派人高车驷马“卑词厚礼”迎接四皓。
2 V5 w  Y3 L' ~  t
: K2 N; _4 S+ s9 Q/ L: p1 `6 P# `: F    四皓知道当年始皇长子扶苏被赐死,幼子胡亥为二世亡秦的教训。又想到刘邦废长立幼必使新的政权动荡,万民遭殃。太子刘盈为人忠厚,所以四皓决然出山。吕后叫吕泽(建成侯)迎四皓于建成侯府中作客,此后形影不离太子刘盈左右。 0 A# Q) C4 U: G, m: y. f5 m" [2 ^
; ?* w  a6 X1 j( C# c
    汉十一年,刘邦旧部黥布造反,刘邦打算派太子刘盈带兵打仗,四皓力劝,让吕后告诉刘邦,一定要亲自出征方可大胜。因刘邦的部将不服刘盈,黥布深知此道理,出征队伍必败无疑,所以刘邦亲自出征,大获全胜。
0 ?! l9 f9 c) y/ A/ r% N  _. b  z& b, H- Q1 F! ~
    公元前195年,刘邦凯旋归来,在宫中设宴,看到太子身后由四皓跟从,非常惊异地问:“谁也?”四皓报上了姓名,刘邦说:“我找了诸位好多年,你们一直在逃避我,现在为什么跟我的儿子来往呢?”四皓说:“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臣等不愿受你的辱骂,只好躲了起来,太子既仁慈又孝顺,谦恭下士,所以臣等投奔太子,愿为宾客。”四皓说完离去……
' A1 l6 h* r  U0 x8 y" q
  U" _3 D$ |9 {8 v2 Z    刘邦对戚姬说:“太子羽毛已丰,甚得人心。”他自己也打消了更换太子的念头,不久刘邦去世,太子刘盈登皇位,这就是汉惠帝。惠帝刘盈为报答四皓,封侯命爵,四皓谢绝封赏,重回商山隐居,直到寿终。汉惠帝闻讯令三千御林军每人自长安携土十斤去商山为四皓墓培土,又在商州城南高车为四皓建庙建祠,以表彰四皓避秦安汉之功。 3 t' B: n9 [# d: C' B5 V6 R

- D( l) B9 j' v8 Q. \2 U! y! g    四皓并不是商山人,却住在商山,葬在商山,当代作家贾平凹以“自省此身非达者,今朝羞拜四先生”来赞美四皓的高风亮节。 ! G) C2 }: G6 w7 v# S7 N1 F+ d

0 U9 v# Q  y" U  w: ]    四皓尚谦让,行中庸,薄名利,鄙财富,能进能退,能官能民,退不言功,功不受赏。最中肯的评价还是宋人王禹在《四皓庙碑》中写的:“先生避秦,知亡也;安刘,知存也;应孝惠王之聘知进也;拒高祖之命,知退也。四者俱备,而正在其中矣。先生危则助之,安则去之,其来也,致公于万民;其往也,无私乎一身。此所谓进退存亡不失其正者,千古四贤而已!”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