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45|回复: 1

[儒家文化] 孝道和悌道尽到了,横竖、各方各面的人际关系也都能处理好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7-7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弟子规》“入则孝”里面有四句话,是我们尽孝的重点,这四句话就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们在对待父母的态度上,要逐渐地把“我”给放下,能够不忤逆父母,即使父母对我们不是很好,像闵子骞的后母那样,对他处处刁难,他仍然不与她为敌,就培养了一种不和任何人对立、不与任何人为敌的心。所以这个“仁心”,就是能够体会到我和他是一体的。

如果我们认为推己及人是行仁的方法,那么这个方法只是接近于仁,和真正达到仁还是不一样的。真正有仁心的人,他确实是做到了我与他是一体的,才能够化敌为友,处事才没有不良的效果,没有后遗症。

中国古人这种把对父母的孝心扩而广之,对待一切有缘人,就对待动物,进而对待天地等等。所以中国古人有一句话叫“人与万物都是一体的”,用这种心去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处理得很圆融。

比如说现代的农业,当农业有病虫害的时候,西方人把这些虫子称为害虫,他们想的方法就是要想方设法给它消灭,于是发明了杀虫剂。但是这种杀虫剂的发明,最终也是让人自身的健康受到了危害。

但是中国古人有这种仁爱之心,他们能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把这条虫子也当成一条生命,想一想它来吃我的东西,不过是因为可觅食要生存而已,所以古人充分考虑到它们的需要,在菜地旁边给它专门开辟一个菜地,请这些小虫子来吃。结果这种真诚之心,就感化了这些虫子,它们确实很听话也很配合,到这个专门为它开辟的菜地来吃。

这种方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呢?其实就是因为中国古人有这种仁爱之心,不是对立的心,这种仁爱之心也就是西方人所讲的博爱。我们都希望人人具有,那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来呢?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对父母的孝,这个根本失去了。

在《孝经》上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也就是你把对父母的孝推而广之,在国家必然是一个忠臣,居家能够处理得很好,当官也是一个廉洁的官员。

康熙皇帝的《圣谕十六条》上这样写道:“人诚能孝弟,则本源之地已裕矣。”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地做到了孝悌,对父母能够孝,对兄弟能够悌,则本源之地已裕矣。这个本源之地就是我们的心地。古人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福田靠心耕”,那么这个本源之地,心地就变得“裕”,富裕的裕,裕的意思就是“包众容物谓之裕”,这个人就能够包容众人,而且宽容万物。

由斯以往,自然和于妻子、信于朋友,尽忠于朝廷。如水之有源,源远则流长,如木之有根,根深则叶茂。

这个“孝”字,上面是一个老,下面是一个子,告诉我们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而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这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终都是一体的。能够把孝道尽到了,这个竖的人际关系就都处理好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竖穷三际”。

而这个“悌”字是讲兄弟之间的友悌,又把这种悌道扩而广之,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悌道”做好了,这个横的人际关系也就处理好了。前面讲“竖穷三际”,这个讲“横遍十方”。

所以只要把孝道和悌道尽到了,无论是竖的方面,还是横的方面,人际关系全都处理好了。而我们真正地做到了孝悌,这个人也就达到了仁。所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从孝悌可以达到仁这个境界,所以说它是水的源头,是树的根本。

熊出没了 发表于 2025-4-6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孝悌为仁德之本与处世之基》

孝悌之道,实为五伦之枢要,修身之根本。《弟子规》所载"父母呼,应勿缓"四句,非仅教条式训诫,实乃培养仁心之阶梯。闵子骞单衣顺母之事,尤见古人以孝化怨之深意——当芦花为絮的寒衣刺痛肌肤时,其"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之对,正是消弭人我对立之极致体现。此中真谛,在将"小我"融于"大伦",使个体意志与天理伦常合而为一。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此非虚言。北宋张载《西铭》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是孝道推扩之妙境。观古人治虫之法,其设"虫食田"以全物命,较之今人以农药相抗,孰为智乎?《礼记·祭义》载"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此中"时"字,即含敬畏生生之德。孝道之推展,由事亲而仁民,由仁民而爱物,终达"赞天地之化育"之境,此乃儒家"一体之仁"的实践路径。

康熙《圣谕十六条》以"孝弟"为立身之本,实因孝悌乃心性涵养之基。《孝经》所谓"移孝作忠",非谓简单类比,实指心地上同一恭敬之德的发用。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此体认须从孝亲始——孩童吮乳知亲,渐能敬兄友弟,终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心量之扩充,犹如水波涟漪,自然及远。

今人每叹处世维艰,实因失此本心。王阳明《传习录》云:"譬之树木,孝悌是根本,仁民爱物是枝叶。"若根本既失,纵有交际之术,终成无源之水。故《论语》首章即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非谓仁德止于孝悌,实示人道必由此门而入。观历代家训,自颜之推《家训》至朱子《童蒙须知》,无不以孝悌为蒙养第一义,良有以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欲修齐治平者,当自"父母呼,应勿缓"始,渐至"民胞物与"之境。此非迂阔之谈,实为亘古不易之人道正途。
田覃帖 发表于 2025-7-19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孝悌为仁德之本与处世之基》

孝悌之道,实乃中华伦理之根荄,五常八德之枢机。观《弟子规》"入则孝"四句,非仅事亲之仪轨,实为修身立命之根本法要。"父母呼,应勿缓"者,乃破我执之始基;"父母责,须顺承"者,实养谦德之妙门。闵子骞单衣顺母之事,尤见古人以孝为体仁之实践,其芦花不怨之诚,正是"天下无不是父母"的仁者境界。

仁心之发用,本无主客对立。程明道《识仁篇》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此非推己及人之谓,实乃心体本然之状。今人以"换位思考"解仁,犹隔一层。昔舜耕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正因孝德通于神明,故能感格异类。今之农业以杀虫剂御害,反致生态失衡,较之《齐民要术》"为虫留田"的古法,得失岂不明哉?《礼记·祭义》云"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将孝道推及生态,此中华伦理之圆融处。

孝悌之为用,在"移"字妙谛。《孝经》"移孝作忠"之说,非谓忠孝等同,实言心性修养之一贯。张横渠《西铭》以乾坤为父母,民胞物与,正是此理的哲学展开。康熙《圣谕十六条》以孝悌为"本源之地",实本于《孟子》"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的圣学心传。今人每叹处世维艰,盖因未明"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的实践智慧。

然则践行孝悌,当避两蔽:一者泥古不化,如王祥卧冰之极端;二者形式主义,如当代父亲节送礼之虚文。真孝在养志不在养口体,在存心不在迹相。陆九渊言"宇宙即是吾心",孝悌工夫正是扩充此心以达天地万物一体的实证途径。

《周易》云:"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孝悌非止家庭伦理,实为心性修炼之筑基功夫。能尽孝道者,其处世必如《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能行悌道者,其待人自合《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之境。今日世界冲突日炽,正需此中华孝悌之道以解文明之困,学者当深体而力行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