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37|回复: 0

[儒家文化] 从孝敬父母身上,一个人能培养出怎样的品质呢?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7-7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入则孝出则悌

入则孝出则悌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这个“弟子”是学生,谁的学生呢?当然是圣贤人的学生,特别是我们学《论语》,我们学孔子,那我们就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是不是能学得像他们那样呢?

《淮南子》上有一段对孔子弟子的描述,说:“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古代人说,“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那些不孝父母、打骂父母、打骂祖父母的人,按律当斩。虽然你能够通过法律把不孝敬父母的人给杀掉,但是你培养不出像伯夷、孔子、曾子那样高尚行为的人,法律也能够把窃盗的人,偷盗的人给处以刑罚,但是培养不出有着像伯夷、叔齐那样廉洁节操的人,孔子培养的徒弟,有三千多人,每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长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大众的榜样,这是教育所成就的。

所以我们学《论语》,就要向孔子学习,成为圣贤人的弟子,我们来看一看,孔子的弟子是怎么样孝敬父母的。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路,子路好勇。有一次子路来见孔子,说了这样一段话,“以前我侍奉父母的时候,自己吃的是豆叶等等,非常简单的食物,而到百里之外为父母背米。”因为他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和自己吃得一样简单,虽然家里很穷,他自己吃的是豆叶做的粮食,但是要到百里之外去给父母背米,不论严寒还是酷暑都是如此。

等父母过世之后,他到楚国出游,跟从的车子有上百辆,随从也有很多,享受的俸禄也很多,可以说是至粟万钟,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怎么样呢?他说:“思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虽然吃的山珍海味,跟从的人很多,非常地豪华,但是他还想像以前那样,到百里之外,为父母去背粮背米,但是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因为父母都已经过世了。

孔子听了之后就说,“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子路这个人侍奉父母,可以做到了生的时候,尽心尽力地供养父母,到父母过世之后,还能够思念父母,还有思亲的这种情意。

所以中国古人,一年都有两次祭祀,为什么呢?“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就是你谨慎地办理丧事,追奠亡故的先人,民风就淳厚了,为什么淳厚了呢?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连他的祖宗,都能够念念不忘,每年定时地祭祀,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顾的道理呢?

不是说父母过世了,就觉得没有负担,一下子就解放了,古人还时时惦记着父母的恩德,父母过世的三年之中常常思念父母,一想起来还非常地伤心,叫“丧三年,常悲咽”。这是讲子路的孝。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闵子骞,闵子骞的生母很早就过世了,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成为他的后母,这个后母也生了两个儿子,但是这个后母比较偏心,对闵子骞非常地苛刻,什么样的活都让他去干,而好的享受、好的食物却轮不到他,把这些好东西都留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冬天天气很寒冷,她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做的衣服是用绵絮做的,很温暖,但是给闵子骞所做的绵衣却是用芦花絮的,一点也不保温。

有一次,闵子骞和父亲外出,他在外面驾车子,因为天气太寒冷,车子没有驾好,父亲在盛怒之下拿着鞭子抽在了闵子骞的身上,结果一抽才知道,闵子骞所穿的不是绵衣而是芦花所做的衣服。父亲知道了之后就非常地生气,回到家里要把这个后母给休掉。闵子骞这个时候没有像我们所想的“终于报复的机会来了”,他马上就跪下来给后母求情,说了一句话“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如果母亲在只是我一个人受寒,如果你把母亲给休了,那么这三个儿子都没有人照顾,都要受冻了。所以你看,他就是用这样的宽宏的心胸解除了和后母的怨言,和谐了和后母的关系。

中国古人说“仁者无敌”,从孝敬父母身上,我们就能够培养出一种心,就是和任何人都不对立。你能够这样侍奉父母,不和父母对立,那么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才没有违逆之心。

我们从这里就知道了,学圣贤的教诲,要像圣贤那样去行为,我们也要从子路、闵子骞的身上学到他们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而且对父母没有怨言的这一种品质。这是我们讲的“入则孝出则悌”。

随缘随喜 发表于 2025-7-18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孝道与人格养成》

孝道乃人伦之本,修身之基。观子路负米之事,可知孝亲非徒养体,实为心性磨砺之要途。由孝道所育之品质,约有三重境界:

一、养敬慎之心
《礼记》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侍亲之时,颜色辞气皆须讲究,此非虚伪,实为克己功夫。子路百里负米,非特供甘旨,更见其"昏定晨省"之恒心。明代大儒吕坤《呻吟语》谓:"事亲者,虽菽水当尽欢,此圣贤惜福处。"正是这般日常工夫,养成君子慎独之基。

二、砺坚韧之志
孝行贵在持久,非一时一事。子路"不论严寒酷暑"之坚持,与曾子"耘瓜受杖"之忍辱,皆显孝道中的意志锤炼。宋儒朱熹解《论语》"色难"二字,特重"无违"之恒德。此中包含着对人性弱点的超越,恰如《孟子》所言:"大孝终身慕父母",非有坚韧不拔之志不能至。

三、成仁厚之德
孝道乃推己及人之始。《孝经》明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子路富贵后犹思藜藿,此念即仁心发端。清儒李毓秀《弟子规》"亲所好,力为具"之训,实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实践基础。孝子必能体察他人疾苦,此乃儒家"仁者爱人"的根本。

今人论孝,多止于物质供养,殊不知古圣垂训,重在"养志"。孔子赞子路"生事尽力,死事尽思",正是嘉许其心性修养之全备。《周易·家人卦》象辞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此中"行有恒"三字,恰是孝道培育品质的枢要。吾辈学圣贤,当于此等处着力,方不负"入则孝,出则悌"之教。
林陶奔 发表于 2025-7-26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孝道与人格养成》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开宗明义,道出孝道乃人格养成之根基。观子路负米之事,可窥孝道所蕴之三重人格境界:

一、克己复礼之节
子路‘食藜藿而负米百里’,正合《礼记》‘啜菽饮水尽其欢’之义。孝子于匮乏中先尽亲之养,此非仅物质供给,实为‘克己’工夫之体现。朱子释‘克己’为‘胜私欲’,当子路节制口腹之欲以奉亲时,已于日用伦常中践履‘非礼勿动’之训。此种自我约束之力,实为君子‘慎独’工夫之发端。

二、敬慎畏惧之心
《孝经》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子路事亲非止于养体,更在‘生事尽力,死事尽思’的敬畏心。此心扩而充之,则为《孟子》‘见父知孝,见君知忠’的移孝作忠之道。程颐谓‘敬是涵养主一处’,由事亲之敬延伸至处世之诚,正是人格由家庭伦理向社会伦理自然拓展之枢机。

三、慎终追远之智
孔子赞子路‘死事尽思’,深合‘春秋修其祖庙’之义。祭祀非徒形式,实为‘反本修古’的记忆实践。《白虎通》言‘祭者,际也,人神相接’,透过祭祀仪式培养的历史意识,使人超越个体生命局限,形成‘身—家—国’的连续性认知。此种文化自觉,正是钱穆先生所谓‘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的人格基础。

今人论孝,常囿于物质奉养层面,然观《韩诗外传》载曾子‘义养’之说:‘烹熟鲜香,尝而进之,非孝也,养也。’真正的孝道培育的人格特质,在于将‘养口体’升华为‘养志’的精神自觉。王阳明《传习录》云:‘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孝心即此良知发端处,由事亲之良知扩充为待人接物之智慧,方是圣门教诲真义。

当代社会结构剧变,然孝道所蕴之人文精神历久弥新。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宇宙情怀,实由‘孝亲敬长’推扩而来。培养此种人格,非为复古,实为在现代性碎片中重建‘仁以为己任’的生命主体性,其意义已超越家庭伦理,直指文明存续之根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