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86|回复: 0

[儒家学说] 《孔子家语》卷15 六本诗解(全版)2无功不禄善恶有报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8-31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家语》卷15六本诗解(全版)2无功不禄善恶有报
题文诗:
孔子,齐景公悦,请置廪丘,邑以为养.
子辞不受.入谓弟子:吾闻君子,赏功受赏,
吾言齐君,君未有行,而赐吾邑,景公不知,
丘亦甚矣.于是遂行.孔子在齐,舍于外馆,
景公造焉.宾主既接,左右白曰:周使适言,
先王庙灾.景公覆问,灾何王庙.孔子曰必,
釐王之庙.公曰何知?子曰诗云:皇皇上天,
其命不忒,天之以善,必报其德.祸亦如之,
釐王变,文武之制,而作玄黄,华丽之饰,
宫室崇峻,舆马奢侈,弗可振救;故天殃所,
宜加其庙,以是占之.公曰天何,不殃其身,
罚其庙?孔子曰盖,以文武故,若殃其身,
文武之嗣,无乃殄平,故当殃庙,以彰其过.
俄顷左右,报曰所灾,釐王庙也.景公惊起,
拜曰善哉,圣人之智,过人远矣.善恶昭彰,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人情通,延及宗庙.
《原文》
​孔子见齐景公,公悦焉,请置廪丘之邑以为养.孔子辞而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赏功受赏,今吾言于齐君,君未之有行,而赐吾邑,其不知丘亦甚矣.’于是遂行.
【注释】
廪---lǐn米仓,亦指储藏的米:~生(即“廪膳生员”,中国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补助生活的生员)。~饩(旧指由官府供给的粮食)。积聚,郁结:“~于肠胃”。
廪丘:齐国邑名。
养:提供给养。作为食邑的意思。
君未之有行:指齐景公还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译文】
        孔子去见齐景公。齐景公非常高兴,表示要把廪丘邑赠予孔子,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了,没有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们说:“我听说君子应当有了功劳才应该接受奖赏,时下我游说齐国国君,和他谈治国安民之道,他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要赐给我廪丘邑,他也太不了解我了!”这样就离开了齐国,走了。
《原文繁体》
孔子在齐,舍于外馆,景公造焉.宾主之辞既接,而左右白曰:‘周使适至,言先王庙灾.’景公覆问灾何王之庙也.孔子曰:‘此必釐王之庙.’公曰:‘何以知之?’孔子曰:‘“诗云:皇皇上天,其命不忒,天之以善,必报其德.(此逸诗也皇皇美貌也忒差也)”祸亦如之.夫釐王变文武之制,而作玄黄华丽之饰,宫室崇峻,舆马奢侈,而弗可振也,(振救)故天殃所宜加其庙焉,以是占之为然.’公曰:‘天何不殃其身,而加罚其庙也?’孔子曰:‘盖以文武故也.若殃其身,则文武之嗣,无乃殄平,故当殃其庙,以彰其过.’俄顷,左右报曰:‘所灾者,釐王庙也.’景公惊起,再拜曰:‘善哉!圣人之智,过人远矣.’
《原文》
   孔子在齐,舍于外馆,景公造焉。宾主之辞既接,而左右曰:“周使适至,言先王庙灾。”景公复问:“灾何王之庙也?”孔子曰:“此必釐王之庙。”    公曰:“何以知之?”    孔子曰:“《诗》云:‘皇皇上天,其命不忒。天之以善,必报其德。’祸亦如之。夫厘王变文武之制,而作玄黄华丽之饰,宫室崇峻,舆马奢侈,而弗可也。故天殃所宜加其庙焉。以是之为然。”    公曰:“天何不殃其身,而加罚其庙也?”   孔子曰:“盖以文武故也。若殃其身,则文武之嗣无乃乎?故当殃其庙以彰其过。”   俄顷,左右报曰:“所灾者釐王庙也。”景公惊起,再拜曰:“善哉!圣人之智,过人远矣。”
【注释】
外馆:客馆。
白:报告。
釐( x )王: 周釐王,亦作僖王,姬姓,名,胡齐(?公元前677年),姬姓,名胡齐,周庄王姬佗长子,东周第四任君主,公元前681年即位,公元前677年去世,谥号“釐王”,其子姬阆即位,是为周惠王。
皇皇上天,其命不忒,天之以善,必报其德:王肃注:“此逸诗也。皇皇,美貌也。忒,差也。”皇皇:美盛鲜明的样子。
崇峻:高大挺拔。崇,高。峻,高而且陡峭。
振:王肃注:“振,救。”
占:推测。
殄:tin,消灭,灭绝。如成语“暴殄天物”。
圣人:四库、同文本作“圣”。
【译文】
     孔子在齐国,住在旅馆里。齐景公到旅馆来看他。宾主刚互致问候,景公身边的人就报告说:“周朝(王室)的使者刚到,说(周)先王的宗庙遭了火灾。”景公让问清楚是哪个周王的庙被烧了。
        孔子说:“这一定是釐(僖)王的庙。”景公问:“这怎么说呢?”
        孔子说:“《诗经》上说:‘伟大的上天啊,它所给予的不会有差错。上天降下的好事,一定回报给有美德的人。’灾祸也是如此,釐(僖)王改变了文王和武王的制度,而且制作色彩华丽的装饰,宫室高耸,车马特别奢侈,真是无可救药呀。所以天灾应该降在他的庙上,我以此作了这样的推测。”
       景公说:“上天为什么不(直接)降祸到他的身上,而要惩罚他的宗庙呢?”
        孔子说:“大概是因为文王和武王的缘故吧。如果降到他身上,文王和武王的后代不是灭绝了吗?所以应当降灾到他的庙上来彰显他的过错。” 
       过后一小会儿,有人报告:“受灾的是釐王的庙。”
      景公吃惊地站起来,再次向孔子行礼说:“好啊!圣人的智慧,远远的超过一般人呀!”

高里永 发表于 2025-7-29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家语·六本》"无功不禄"章义疏

《孔子家语·六本》所载齐景公赐邑事,实为诠释儒家"义利之辨"之重要文本。此事虽简,然其中蕴含的伦理价值与政治智慧,颇值得深入剖析。

考其背景,孔子适齐在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时齐景公当政已三十余年。景公欲以廪丘之邑为孔子供养,表面观之乃尊贤之举,然孔子坚辞不受,此中深意当从三方面理解:

其一,儒家"义命分立"原则之体现。《论语·宪问》云"见利思义",孔子在此强调"君子赏功受赏"的对应关系。景公未行其言而先赐其邑,形成"无功受禄"的伦理困境。孔子所谓"丘亦甚矣",正是对道德主体性的高度自觉,与《周易·益卦》"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修身准则相呼应。

其二,政治伦理的示范意义。孔子入告弟子之举,实为确立"德福相称"的教化范式。汉代郑玄注此章时特别指出:"禄不过德,德不逾位",这种价值标准与《尚书·洪范》"五福六极"的报应观一脉相承。宋儒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更引申为"君子必以其道得禄",强调道德获取的正当性。

其三,士人立身处世之道。孔子"遂行"的选择,展现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刚毅品格。这种"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态度,与《孟子·公孙丑下》"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的士节观共同构成了早期儒家的政治操守。

值得注意的是,此事与《史记·孔子世家》所载"景公问政"事可相互印证。两处记载共同揭示:孔子在齐期间虽受礼遇,终因政治理念不合而去。这种"重义轻利"的选择,实为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人格化呈现。

要之,此章通过具体事例彰显了儒家三个核心命题:道德行为的自律性、政治伦理的对应性以及士人操守的超越性。在当代社会,这种"义然后取"的价值取向,对于建构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仍具启示意义。清儒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有云:"君子之仕也,非求富也,为行道也",正是对此章精神的最佳注脚。
yanqzh 发表于 2025-7-31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家语·六本》"无功不禄"章义疏

《孔子家语·六本》所载齐景公赐邑一事,实为诠释儒家"义利之辨"的经典案例。孔子辞廪丘之邑,非仅谦德使然,更彰显"德位相配"的深层伦理准则。

一、无功不受禄的礼制本义
《礼记·王制》云:"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孔子言"君子赏功受赏",正合周代"以德诏爵,以功诏禄"(《周礼·司勋》)之制。景公未行其言而骤赐采邑,实违"爵以驭贤,禄以驭富"的封建礼法本质。孔子所辞者,非邑也,乃"名实不称"之僭越。

二、善恶有报的天道观
"丘亦甚矣"之叹,暗合《周易·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报应思想。子产谓"天道远,人道迩"(《左传·昭公十八年》),孔子则以辞邑践行"义然后取"(《论语·宪问》)的人道准则。这种将天道信仰转化为道德自律的思维,正是儒家"天人合德"的独特进路。

三、景公"不知"的政教批判
景公"不知"二字,实含双重微义:既指其不明"德福一致"的圣王之道,亦讽其昧于"尊贤使能"的治国方略。《孟子·公孙丑下》载"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正可与此互证。孔子去齐,非仅因个人际遇,实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的政教抉择。

此章虽简,却暗藏"义利之辨""德福相配""君臣之道"三重维度。宋儒程颐解此谓:"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非为食也。"观孔子辞邑如弃敝屣,可知圣贤处世,始终以道统摄政事,以德性统摄功利,此即《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之大义。后世读此,当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的真谛。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