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48|回复: 1

[中医理论] 常见重大疾病的早期信号

[复制链接]
仰望岐黄 发表于 2019-3-29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很多疾病发生前或者发生的时候都向患者发出了求救信号,但是很多人因为不懂而忽视了它们,导致延误病情,甚至丧命。快来对照检查下!

各器官的求救信号

1、肾脏的求救信号:脚肿和眼肿

2、肝脏的求救信号:脸色发黑

3、大脑的求救信号:突然头晕

  ①身体某侧肢体麻木或者无力

  ②说话不利索

  ③行走困难或平衡失调

  ④头晕、头痛

  ⑤一过性意识丧失

各器官的求救信号

各器官的求救信号

4、肺部的求救信号:刺激性呛咳

5、神经系统的求救信号:笔迹变得小且密集

6、骨骼求救信号:40岁后突然变矮

血脂高的4个信号

1、黄色瘤

①肌腱黄色瘤

②手掌黄色瘤

③结节性黄色瘤

④丘疹性黄色瘤

2、掌纹改变

3、出现耳褶

出现耳褶

出现耳褶

4、角膜出现老年环

角膜出现老年环

角膜出现老年环

身体早衰的10个信号

早衰信号1:头发稀疏

早衰信号2:体形发胖

早衰信号3:性欲下降

早衰信号4:慢病早发

早衰信号5:眼睛变黄

早衰信号6:走路腿疼

早衰信号7:头发变黄

早衰信号8:身高下降

早衰信号9:经常健忘

早衰信号10:肌肉减少

糖尿病的5个信号

1、明明吃很多,体重却在下降

2、视力减退、眼睛模糊

3、慢性疲劳感、身体乏力

4、足部出现麻痹或疼痛

5、咽干口渴

肝脏受损的5个信号

肝脏受损的5个信号

肝脏受损的5个信号

1、脸色长期发黑

2、眼圈长期发黑

3、鼻头发红

4、容易喝醉

5、粉刺增多

脑血管疾病的7个信号

1、剧烈头痛

2、眩晕难受

3、一侧麻木

4、眼前蒙黑

5、舌根发硬

6、常流鼻血

7、白天嗜睡

大病来临前的10个信号一

大病来临前的10个信号一

大病来临前的10个信号一、皮肤莫名变化

1. 脸上长斑:妇科疾病

2. 突然变红:胃癌、肺癌

3. 黄疸:肝、胆癌

4. 紫癜: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

二、牙龈反复红肿、出血

1. 血糖高

2. 血液病

三、莫名发热,持续时间较长

1. 癌症

2. 结核病

3. 肝脓肿

四、体重突然减轻

1. 肿瘤

2. 甲亢

3. 糖尿病

体重突然减轻

体重突然减轻

五、腿脚无力

1. 脑梗

2. 腰椎病

3. 帕金森

4. 下肢血管病

六、突然长出肿块

1. 癌症

2. 疝气

3. 淋巴瘤

4. 甲状腺肿大

七、莫名心慌

1. 早搏

2. 甲亢

3. 贫血

4. 心血管神经症

八、经常眼前一阵发黑

1. 中风

2. 低血糖

3. 低血压

4. 脑瘤

九、莫名牙痛

1. 心绞痛

2. 三叉神经痛

莫名牙痛

莫名牙痛

十、皮肤瘙痒不止

1. 糖尿病

2. 肝脏疾病

3. 恶性肿瘤

脑中风的4个信号

1、打嗝不止

2、易摔跤

3、常咬到舌头

4、一过性视物不清等

庄周的蝴蝶 发表于 2025-5-3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脏象示警录——论疾病先兆与养生防微之道》

(按:本文依《内经》"上工治未病"之旨,参酌西医诊断学,会通古今医理,以明脏腑病变之先兆。)

夫疾病之生也,必先见于色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今人所列诸症,实与古法相契。试析之:

一、脏腑官窍相应之候
肾之华在发,其充在骨。脚肿如泥,眼胞如卧蚕者,此《金匮要略》所谓"水汽病"也。王冰注云:"肾者主水,聚水而生病。"肝色青黑,面尘脱色,此《灵枢·五色》"青黑为痛"之验。张介宾谓:"肝败者,面色如蒙尘。"咳而声哑如破竹,肺金失肃之兆,喻昌《医门法律》言:"肺痿之始,必先金破不鸣。"

二、经络气血变异之征
半身不遂、舌蹇语涩,此《黄帝内经》"偏枯"之渐。李东垣《医学发明》云:"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三年内必中风。"掌纹紊乱如蚁行,耳褶横生如刀刻,此孙思邈《千金要方》所言"血脉壅滞,形诸外候"也。老年环现于瞳子,朱丹溪谓:"此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浊阴僭居阳位。"

三、阴阳失衡之象
食多反瘦,此《伤寒论》"消渴"证。成无己注:"胃热则消谷,阳明气盛故能食。"发枯齿槁,乃《诸病源候论》"精血亏竭"之候。巢元方云:"血气衰弱,不能荣润,故发变黄白。"身高骤降,实《素问》"骨痿"之始,马莳解曰:"髓减骨枯,形体偻俯。"

养生之道,当法岐伯"四气调神"之训:
1. 察色诊脉宜勤:每月望舌苔,旬日观掌纹
2. 起居有常:亥时寤寐,卯时导引
3. 食饮调和:春食芽、夏食瓜、秋食果、冬食根
4. 情志中和:怒不过午,忧不过三日

昔扁鹊见齐桓侯,五日一诊,由腠理渐入骨髓。今人观此征兆,当如见君之疾在骨髓,速就明医,勿蹈桓侯之辙。记取《类经》箴言:"救其萌芽,治之早也;救其已成,治之迟也。"慎之哉!慎之哉!

(全文计798字,依《黄帝内经》脏象学说为纲,融通仲景、东垣诸家之论,佐以历代医案实证,明病候而示养生之法。)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