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16|回复: 0

[医药临床] 补气养血止血方的功效和作用

[复制链接]
+
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3-26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林某,女,31岁。初诊日期:1995年9月20日。自然分娩后因过早下床劳作,并提重物上楼,逐致阴道流血不止,已经半月,始则下血颜色紫色有块,量不多,渐见血质清稀暗淡量多,有腥气而少臭味,伴见腰酸少腹微痛、精神疲惫、头昏痛、眼花耳鸣、上肢酸胀、双手指发麻等。曾按产后血瘀症以失笑散合桃红四物汤并治之,药后出血量增多,一般虚弱情况较前更为明显,全身虚汗、头额部可见清冷汗珠、语声低微、微咳、口渴欲饮温水、舌淡脉弱等,已有明显失血体征。乃气血亏虚不能收摄,当扶正固涩并用。

处方:阿胶、党参、生龙骨、生牡蛎各30g,灶心土90g,山萸肉、乌贼骨(捣碎)各18g。阿胶烊化兑服,灶心土煎水煮余药,日分3服。

治疗经过:服药2剂,出血略微减少,出汗并未减少,身体虚弱情况无明显改善,少腹会阴部坠胀,欲大便,轻微腹痛喜温熨,所下血无血块,微微畏寒,脉虚芤而数,知无瘀血外感。上方更加西洋参15g,炙黄芪30g,熟附子9g,血余炭9g,陈棕炭、炒地榆各15g,水煎服。服3剂,流血逐渐停止,少腹会阴坠胀明显减轻,虚汗已收,头晕耳鸣诸证皆向愈。仍觉身软乏力,以八珍汤类方调理半月余以尽全功。

产后恶露不净,流血不止者,一般多见瘀血内停,新血不能归经,冲任虚损,不能固涩,然予活血化瘀方药无效或流血反多者,又见诸多气血亏损不能固摄症候,当可径用大剂补气养血止血之剂,量小往往不能成功。血气虚陷则阳气亦陷于阴分,故用少量熟附子,振奋阳气,使之流动,气血流动则人参、黄芪、阿胶诸补益药以及乌贼骨、陈棕炭诸收涩止血药可尽其功用。然本例无寒热、无咯痰、无呕逆、出血无瘀血块、无少腹胸胁疼痛,乃纯虚之证,且出血时间较长,故可用大剂补益收涩,若置表邪、瘀血、痰浊等不顾,尽用大补固涩之剂,必致邪气久滞,脏腑不宁,不唯出血难愈,亦恐生其他变证,必当注意之。(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何苗 贵州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火焰之歌 发表于 2025-7-21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补气养血止血法在产后血崩证中的辨证运用》

案析:
本案为典型产后气血两虚兼冲任不固证,初诊误辨为血瘀证而投活血之剂,反致气血耗伤加剧。盖产后百脉空虚,过早劳役伤气,提重损络,气虚失摄则血溢,血虚失养则脉道不荣。其血色由紫转淡、质由稠变稀,兼见汗出肢冷、脉虚芤数,乃气血亏极、阳随阴脱之兆,此时非大剂补涩不能奏功。

立方精要:
首诊以《金匮要略》黄土汤化裁,取灶心土(伏龙肝)温中止血为君,佐阿胶养血、参芪固气,更入龙牡、乌贼骨收敛浮阳。然二诊见气随血脱之势未遏,故增西洋参、黄芪各30克以大补元气,佐附子9克"如盏中加薪"(《本草正义》),借其辛温之性鼓动阳气,使补药之力得气化而行。血余炭、陈棕炭类炭药止血,暗合"血见黑则止"之理,终收全效。

辨证关键:
1. 虚实之辨:前医见紫色血块即断为瘀,未察其块出反见气血虚象(如血质转淡、汗出脉弱),实为气虚血脱不能成瘀之假象。
2. 量效关系:补气药须重剂方能举陷,黄芪用至30克,较常规剂量倍增,正如张锡纯所言"大气一转,其结乃散"。
3. 佐使之妙:附子小量配伍,非为温阳,实取"少火生气"(《内经》)之效,助参芪斡旋气机。

临证启悟:
产后血证须严守"勿拘于产后,勿忘于产后"(《景岳全书》)之训。本案启示有三:
一者,崩漏日久者,纵见血块亦未必属瘀,当参合全身症状,若面白舌淡、脉来无力,即当断为虚证;
二者,固涩法需与补气药相须为用,单用收涩如闭门留寇,必佐参芪类"重建闸门"(喻嘉言语);
三者,纯虚无邪方可峻补,若夹外感、痰瘀者,当遵"急则治标"之则。

结语:
此案深得李东垣"甘温除热"法要,更参合张仲景"随证治之"之旨,示人产后血证不可囿于常法。然今人用此类方,须谨记两点:一则必验舌淡脉弱、无表无瘀;二则灶心土今多缺如,可代以赤石脂30克合炮姜9克,亦能收温涩之效。学者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方为善学。

(按:本文所述方药剂量及适应症具个案特异性,临床应用须遵医嘱。)
抚弦士 发表于 2025-7-22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补气养血止血法在产后血崩证中的辨证运用》

案析:本案属典型产后气血两虚、冲任不固之血崩证。患者因产后劳损,气随血脱,初诊误用活血化瘀法(失笑散合桃红四物汤),反致气血更伤,证见‘血质清稀’‘脉虚芤而数’,显非瘀血实证,乃‘虚者愈虚’之误治。医者及时更方,以补气固脱、收敛止血为法,终获显效,其辨证思路与用药机杼颇具启发性。

治法精要:
1. 补气摄血为君:方中党参、黄芪大补元气,尤重灶心土(伏龙肝)温中止血,《本草汇言》谓其‘能镇摄虚阳,收敛浮血’,合阿胶养血止血,共复‘气能摄血’之常。
2. 固涩止血为臣:生龙骨、牡蛎潜阳固脱,乌贼骨、陈棕炭专入冲任,《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其‘能涩能通,止血而不留瘀’;更佐血余炭化瘀止血,防纯补留弊。
3. 温阳助运为佐:少佐熟附子,取‘少火生气’之义,张景岳云:‘阳气复则血自安’,其性走而不守,可助补药之力周行全身。

辨证关键:
本案之鉴,首在明辨虚实。产后血崩若见‘血色紫黯有块、少腹刺痛’多属瘀阻,然患者‘血质清稀无块、舌淡脉弱’,反见汗出气短、渴喜温饮,显系气虚失摄。更值注意的是,前医活血无效反剧,恰为‘虚证’反佐,此即《内经》‘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之旨。

临证启示:
1. 量效关系:气血大虚者,非大剂不能奏功。原方阿胶、党参等均用至30g,灶心土达90g,后更入黄芪30g,此‘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
2. 动态调方:二诊增西洋参、附子,既固气阴,又助阳化气,体现‘血脱益气’‘阴中求阳’之变通。
3. 禁忌辨析:文末强调‘纯虚无邪’方可用此法,若兼外感、痰瘀者,当遵《血证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步,不可骤补留寇。

结语:产后血证虚实夹杂,本案示人当以脉证为凭,不可拘于‘产后多瘀’成见。补气养血止血法之运用,贵在把握气血互根、动静相宜之机,方能如鼓应桴。然今人临证,尤须参合现代检查,排除胎盘残留等器质病变,方为万全。

(按:本文所述方药需在四诊合参基础上辨证使用,切勿套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