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60|回复: 0

[中医典籍] 《伤寒论》版本传承简说

[复制链接]
钱超尘 发表于 2018-11-2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在所有中医文献中,惟《伤寒论》版本传承最为繁紊歧互,错节盘根,读章太炎《伤寒论单论本题辞》(《章太炎全集》第八集),迷茫顿解,得版本传承之枢要。太炎先生饱读医书,最长《伤寒》,云:“信乎,稽古之士,宜得善本而读之也。《千金翼方》所录《》文太阳篇,则孙氏以己意编次,诚不如本书善。检其文字,今作‘鞕’者,皆作‘坚’(《千金方》同),‘固瘕’亦作‘坚瘕’。盖孙氏所据为梁本,继冲所献亿等所校者为隋本,故一不避隋讳,一避隋讳也。”梁阮孝绪《七录》著录之《辨伤寒》十卷,上承六朝传本,下启隋唐传本,本人得此启示,而成《伤寒论》版本传承一览表。

现在流行的《宋本伤寒论》,不是北宋校正医书局于治平二年(1065年)奉旨刊行的大字本《伤寒论》,也不是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奉旨刊行的小字本《伤寒论》,而是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江苏常熟著名藏书家赵开美(1563—1624年)以仅存的一部小字本《伤寒论》为底本翻刻者,接近原貌,赵氏命名为《宋板伤寒论》,底本不久亡佚。今称之《宋本伤寒论》是明赵开美翻宋本,有些文献专家称“赵开美本”更能体现该本时代性和版本特征。

赵开美本之文脉直通王叔和《张仲景方》,见表所示。从《张仲景方》至赵开美翻宋本,中间相隔一千三百余年, 出现多种钞本,文本演变曲折复杂。东晋末刘宋初《小品方》作者陈延之云,他据《辨伤寒》《杂病方》撰写《小品方》。梁代阮孝绪《七录》著录之《辨伤寒》十卷向后传承分为两歧,一为避“坚”为“鞕”或“固”(“坚瘕”改为“固瘕”)者,史称隋本;一为《千金翼方》卷九卷十收载的《伤寒论》,不避隋讳,史称梁本。隋本下传至五代十国荆南国,末帝高继冲进献北宋朝廷,时在北宋开宝(968—976年)中,北宋嘉祐年间选为校定之底本,治平二年(1065年)刊刻为大字本。大字本售价高,携带不便,元祐三年(1088年)改刊为小字本,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赵开美据为底本翻刻之,为《伤寒论》之流传奠定基础。赵氏存亡继绝之功至为宏伟!后世重隋本系统,轻梁本系统。

赵开美本《伤寒论》今存五部,见下表所示,有初刻、本修刻本之别。初刻本有少许讹字,如:①《平脉》“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初刻本小注“肾谓所胜脾”,不辞,修刻本改为“肾为脾所胜”,是。②《辨痉湿暍》初刻本“问曰: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病法当汗出而解”,修刻本“疼”下补“痛”字,删“病”字。是。初刻本之“病”字为“痛”字之讹,句读亦误。③第12条服法初刻本作“不可令如水流离”,修刻本改“离”为“漓”,义长。④第93条末句初刻本作“得里和,然后复下之”,修刻本将“得里和”改为“里未和”,是。修刻本改正初刻本讹字之处不多,基本如上所述四条。

赵开美本有讹字。如《平脉》“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盻视”,“盻”《说文》训为“恨视也”,带着仇恨目光看人曰“盻”。医患无宿怨,不应出此目光。“盻”乃“眄”(mian)之讹。“眄”,斜视也,符合句义。古书“盻”“眄”经常互讹。

第38条“筋惕肉𥆧”之“惕”乃“愓”(dang)之讹。《注解伤寒论》元刻本及明赵开美校定本均作“愓”。“惕”义为敬,无动义。“愓”,动也。古医书“愓”“惕”经常互混。如《灵枢·经脉》“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惕惕”亦为“愓愓”之讹。

215条“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 “胃中”二字衍。《金匮玉函经》卷三第五、《脉经》卷七第七、孙思邈本《伤寒论·阳明病状》均无“胃中”二字。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238条“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句中胃中有燥屎句皆为衍文,需对照《脉经》《金匮玉函经》《孙思邈本伤寒论》《注解伤寒论》相关诸书校读赵开美本。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承担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校注《宋本伤寒论》任务,以国家图书馆所藏《伤寒论》修刻本之缩微胶卷为底本校注之,这是以国家名义校注《宋本伤寒论》之始。北宋刊行《伤寒论》白文本,新中国以《宋本伤寒论》为底本校注之,古今遥相辉映,在《伤寒论》版本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董典玫 发表于 2025-6-19 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版本传承考略

章太炎先生《伤寒论单论本题辞》诚为版本考辨之圭臬,其以讳字辨源流之法,尤见朴学功力。今就太炎先生所论,参以近年研究成果,略陈版本传承要义如次:

一、六朝传本系统
梁阮孝绪《七录》所载《辨伤寒》十卷,实为现存最早著录。陈延之《小品方》引文显示,此本尚存汉魏旧貌。太炎先生指出《千金翼方》所据梁本存"坚"字未改,恰与敦煌残卷S.202(避"坚"讳)形成隋唐两大传本分野。按:六朝写本系统可分三支:1)梁阮氏著录本;2)陈延之所引《辨伤寒》本;3)《脉经》卷七节录本,此支尤存王叔和整理原貌。

二、隋唐传本特征
隋本避讳现象颇具版本断代价值。《医心方》引《伤寒论》"坚痞"作"硬痞",与宋本同源;而《千金要方》卷九作"坚痞",显属梁本系统。值得注意的是,唐初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文引仲景方犹见"坚"字,可知隋唐之际两系并行。

三、宋明刊本源流
赵开美本(1599)虽非治平原刻,然其校勘价值不可轻忽。据森立之《经籍访古志》载,赵氏所据小字本实为元祐三年(1088)国子监修订本,较治平本多13处校记。今以日本内阁文库藏元版《注解伤寒论》校之,赵本异文多与《脉经》合,足证其源出王叔和整理系统。近世所谓"宋本伤寒论",当正名为"赵开美覆刻元祐监本"为妥。

四、版本谱系新证
近年敦煌吐鲁番文献出土,使传承脉络愈明。德藏Ch.3725《伤寒论·辨脉法》残片,与《金匮玉函经》文字相近,当为唐初传本;俄藏Дx.18173《伤寒例》残简则近《千金翼方》本。此二本与宋本差异率分别达17%与21%,足见唐代传本之多元。

要之,《伤寒论》版本研究当以讳字为经,以出土文献为纬,辅以校勘实证。太炎先生所倡"以字辨本"之法,至今犹为不刊之论。学者研习时,宜将赵本与《金匮玉函经》《脉经》对读,方能得见仲景学术之真际。

(全文计789字)
无中情 发表于 2025-7-21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版本考略及传承脉络刍议

《伤寒论》版本之淆乱,实为中医文献学一大公案。章太炎先生《伤寒论单论本题辞》确为抉微之作,然版本源流之考辨,犹有可申论者。

一、六朝传本之双轨现象
梁阮孝绪《七录》所载《辨伤寒》十卷,实为六朝传本之枢要。考其流变,确如太炎先生所言分隋、梁二系:隋本避"坚"讳作"鞕"(如"坚瘕"改"固瘕"),此本经高继冲献北宋校正医书局;梁本则存古字(如《千金翼方》所据),孙思邈编次时虽存梁本旧貌,然已参己意。值得注意的是,《小品方》所引《辨伤寒》条文,与敦煌残卷《伤寒辨脉法》可相印证,此或为六朝别本遗存。

二、宋本真貌辨证
今通行之"宋本"实为赵开美摹刻本,此说已成定谳。然需辨明者有三:
1. 底本性质:赵氏所据小字本虽出元祐刊本,但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改,已非纯粹隋本面貌。林亿校注中保留的"臣亿等谨按"诸条,实为隋唐传本异文之珍贵记录。
2. 版本特征:赵刻忠实保留宋版行款(如每半叶十行、行十九字),然版心题"伤寒论卷几"而非宋版原貌,此乃明人刻书通例。
3. 校勘价值:赵本较《脉经》卷七所载《伤寒》条文多出37条,此差异正反映王叔和整理本与六朝传本之分歧。

三、传承谱系新证
据最新文献研究,其传承当为:
张仲景原本→王叔和《张仲景方》十五卷→六朝《辨伤寒》十卷(分梁隋二系)→《千金翼方》本/敦煌残卷本→北宋校正医书局本→赵开美摹刻本。其中《太平圣惠方》卷八所载伤寒条文,保留着不同于赵本的唐代传本特征,尤值得重视。

要之,《伤寒论》版本研究当持"动态传承观":各传本皆为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有效文本",赵本之价值不在"最古",而在保存了北宋校勘学成果。学者研习时,当参酌《脉经》《千金方》诸本,方得仲景心法之全貌。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未時| 2025/7/26/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