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99|回复: 1

[儒家学说] 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复制链接]
文化传统 发表于 2019-1-25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白话

曾子说:“慎重地送终亡者,虔诚地祭祀先人,那么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

《释词》

慎终:终是指寿终,进而指丧礼。慎终就是慎重、谨慎地给亡者送终,丧尽其礼。

钱穆先生:死者去不复返,抑且益去益远。若送死之礼有所不尽,将无可追悔,故当慎。

《礼·杂记》:子贡问丧,子曰,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

追远:远是指去世的父母以及祖先,进而指祭礼。追远就是祭祀先人,追怀先人,祭尽其诚。按照礼定时地祭祀先人,不忘根本,这是孝的体现。钱穆先生:丧祭之礼能尽其哀与诚,可以激发人心,使人道民德日趋于敦厚。

民德:人民的德行,即社会风气。树高千尺,其本在根;父母、祖先就是我们的根,慎终追远才能从根本之处培养我们的德行,这是孝道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维系千年的根本之所在。慎终追远,则民德趋于淳厚。化民成俗,须在上者有以导之。

《雪公讲要》

孔安国注:“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

慎终者。慎是谨慎,终是寿终。父母寿终时,须依丧礼,谨慎治理丧事。父母之丧,以哀戚为重。故孔注云:“丧尽其哀。”

追远者。丧葬之后,须依礼依时追念祭祀。追远之远有二义。一为父母去世已经久远,二为祖父母以至历代祖先,距今已远,皆须追祭以时,祭则必诚必敬。故孔注云:“祭尽其敬。”子子孙孙,如是追远祭祀,是为不忘本。

民德归厚者。邢疏:“言君能行此慎终追远二者,民化其德,皆归厚矣。言不偷薄也。”圣贤施教,以孝为本。孝经:“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此章“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即是讲孝道,厚德由行孝而来。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慎终”者,终,谓父母之丧也。以死者人之终,故谓之终。执亲之丧,礼须谨慎尽其哀也。“追远”者,远,谓亲终既葬,日月已远也。孝子感时念亲,追而祭之,尽其敬也。

朱子曰: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张栻曰:慎,非独不忽之谓,诚信以终之也;追,非独不忘之谓,久而笃之也。凡事如是,所以养德者厚矣。人之视效而作兴,其有不趋于厚乎?厚者,德之所聚而恶之所由消靡也。

子思曰: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

《坊记》曰:修宗庙,敬祭祀,教民追孝也。

《祭统》曰: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大戴礼记》曰: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

《祭统》曰:夫祭之为物大矣,其与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

康有为曰: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厚之至也。所以教民者深矣,故民从其德,念祖思亲,虽违万里,犹念祠墓,不忘宗国。中国人种族之盛于万国,殊于大地,盖孔子立教为之也。

徐英曰:此章针对墨者而言。墨者薄葬短丧,人情无厚矣。夫礼莫重于丧祭,自丧祭之礼废,而后倍死忘生者众,故夫墨子之教倍于体而伤于义,孟子所以斥为禽兽也。

钱穆先生曰:孔门常以教孝导达人类之仁心。葬祭之礼,乃孝道之最后表现。……曾子此章,亦孔门重仁道之一端也。

《本章参考书目

《礼记》《大戴礼记》《论语集解》《论语集注》《论语注疏》《论语讲要》《论语新解》《论语注》《癸巳论语解》《论语正义》《论语会笺》

自由 发表于 2025-5-2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慎终追远与儒家伦理的本源性建构》

曾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论,实为儒家伦理体系中的核心命题。此八字微言大义,既揭示了孝道实践的双重维度,更彰显了儒家"以礼化民"的教化智慧。今试从三方面阐发其精义:

一、丧祭之礼的伦理意蕴
"慎终"非仅指丧礼的仪轨完备,其本质在于"丧致乎哀而止"(《论语·子张》)的情感真实性。郑玄注《礼记》云"哀戚之情,尽于饰终",正说明外在仪节需以内心的诚敬为本。朱子所谓"丧尽其礼"之"尽",实包含"哀"与"敬"的双重维度——哀者,天性之发露;敬者,人道之彰显。而"追远"之"远",在时间上跨越世代,在空间上连接宗庙,构成"祭如在"(《论语·八佾》)的永恒在场性。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指出:"追远者,通幽明之故,达生死之变",此即儒家"神道设教"的深层意义。

二、孝道实践的文明功能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慎终追远实为孝道的终极延伸。孔颖达疏解"民德归厚"时特别强调"上行下效"的教化机制:当政者以诚敬事亡如存,百姓自然"见思齐焉"。张载《西铭》"存吾顺事,没吾宁也"的生死观,正是这种教化的哲学升华。值得注意的是,钱穆先生揭示的"无可追悔"特性,实暗合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生存论智慧——对死亡的敬畏恰是对生命最深刻的肯定。

三、当代社会的礼义重构
在现代性冲击传统礼俗的今天,重释"慎终追远"更具特殊意义。程树德《论语集释》引焦循说:"不厚其本,则枝必凋",提醒我们祭祀仪式背后的"反本报始"精神。当代新儒家提出"礼仪重建"主张,其要义正在于:通过丧祭礼仪的创造性转化,重建个体与历史的精神联结。这既非复古主义的刻板复制,也非虚无主义的全盘否定,而是黑格尔所谓"扬弃"式的文化更新。

《礼记·祭统》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慎终追远实为中华文明"敬天法祖"传统的核心体现。在全球化浪潮中,这种具有深厚历史意识的伦理实践,恰可为现代人提供安顿身心的精神资源。明儒吕坤《呻吟语》谓"厚德之效,如春园之草",信哉斯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