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02|回復: 1

[中國正能量] 君子之重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东海儒者 發表於 2019-1-9 09: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君子不忧。孔子说:『仁者不忧。』又说:『君子不忧不惧。』〖周易·系辞上〗:『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君子不忧,是尽心知性知天,乐乎天性,达乎天命,不为贫贱而忧,不为名利而忧,没有世俗愁虑。

但并不意味着君子没有任何忧患和痛苦。相反,君子不谋食而谋道,不忧贫而忧道,忧道之不行,忧民之不幸,先天下之忧而忧,吉凶与民同患。故君子忧乐不二,乐学乐理乐天与忧亲忧民忧道不二,快乐之深与忧患之重并行不悖。

另外,君子不屑于不义之财和权,但不能不承认,贫贱的生活确有许多不便和歉疚,对父母、家人和亲友的歉疚。『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这才是生活的真实。『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又是君子的无奈,非世人所能知,亦不足与外人道。

置身无道时代和逆淘社会,面对苦难深重的人民和灾劫不断的国家,如果只是一味乐呵呵喜洋洋状,那是缺心眼、无心肝乃至非人化,至少是一种文化浅薄、道德轻浮、缺乏文化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偶尔看到南怀瑾先生的一句话,不无同感,录此共赏:『一个真正有道的人,处在这个社会,常有很多的委屈、侮辱、痛苦,没有办法向人诉苦,只有自己挑起来。』南先生后面还有一副写怀对联:『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经验之谈也,正人之常也,於我心有戚戚焉。

2019-1-6

遊客  發表於 2019-1-9 09:46
君子达己然后达人,不达己无以知人道也。
周佐 發表於 2025-5-31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君子之忧乐境界》

「君子不忧」之说,实为儒家心性工夫之至高体现。《论语》载孔子「仁者不忧」「君子不忧不惧」之教,当与「内省不疚」对观。朱子释曰:「心存理得,自然无忧惧」,此中暗藏「尽心—知性—知天」的工夫次第。君子所不忧者,乃私欲未得之患;其所大忧者,正在「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此忧乐辩证实具三层深意。

一者,本体之乐。《周易》「乐天知命」非消极宿命,而是透过「穷理尽性」达至的性命贯通。明儒罗近溪谓「当下浑沦顺适」之乐,正是彻悟天人后的境界呈现。君子虽箪食瓢饮,其乐在「道义之悦心,犹刍豢之悦口」(程颐语),此即孟子所谓「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二者,忧患之深。船山先生解《系辞》「吉凶与民同患」,特重君子「裁成辅相」之责。范仲淹「先忧后乐」非情绪表达,实为「民胞物与」的宇宙情怀。孔子「忧道不忧贫」、孟子「忧以终身」,皆展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担当。此忧恰是「乐天」之另一面相,如阳明所言「乐是心之本体,忧是工夫发用」。

三者,现实之困。元遗山「贫贱夫妻百事哀」道出物质困境,然君子「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坚守,恰彰显「义命分立」的儒家立场。南怀瑾所述「十有九输」之叹,实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同调。这种「委屈自担」的孤怀,正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生命实践。

今人常误读「不忧」为情感麻木,殊不知君子之忧乐实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体用关系。在价值淆乱之世,君子之「忧道」愈深,其「乐天」愈真。此中消息,正在「廓然大公,物来顺应」的修养工夫,非徒以豁达自饰者可企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