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45|回復: 1

[講古] 汉武帝的特务组织·绣衣使者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發表於 2018-11-2 14: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国历史上汉武大帝首创特务组织。

历朝历代的皇帝,一般情况下,掌控欲都比较强,汉武帝尤其如此。

一方面汉武帝大胆使用人才,重用有识之士,文韬武略并重;另一方面,汉武帝又惧怕背叛,担心受骗,总是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

因此,为了掌控群臣乃至治下所有百姓,汉武帝成立了专门的一支特务组织:绣衣使者。

所谓绣衣使者,就是汉武帝专门挑选出来的一批御史,这些人身穿代表特殊身份的绣衣,手持节杖和虎符,以皇帝使者的身份,四处巡视督查,发现不法事,可以随时代表皇帝处罚。

这些人的官位并不高,但是权力极大,限制很小。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对皇帝负责,可以借助皇帝的名义,处置级别很高的官员。

按照〖汉书〗上的记载分析,绣衣使者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15年前后,当时因为更换五铢钱和白银的兴起,治安混乱,盗贼横行。汉武帝先后任命了几位酷吏负责此事,杀了不少人,但是效果并不好。于是汉武帝组织起专门的人马负责治理,这就是绣衣使者的来历,『后会更五铢钱白金起,民为奸,京师尤甚……其治,所诛杀甚多,然取为小治,奸益不胜,直指始出矣。』

绣衣使者又被称为『绣衣御史』、『绣衣直指』等,所以这里的『直指』指的就是绣衣使者。

绣衣使者从诞生开始,就颇为活跃。

这些人的主要职责是『讨奸』、『治狱』,奉皇帝旨意,督查各地,查访官员、权贵奢侈、逾制、不法等事。

作为汉武帝的耳目,他们四处查访,有时穿上便衣,化妆查案,神出鬼没,无处不在。

因为这些人直接受命于皇帝,所以对各级官吏具有很大的威慑。

汉武帝大肆的对外用兵,同时也没少花钱供自己享受,导致国库空虚。

加捐加税,加上实行盐铁官营后,汉武帝倒是不怎么缺钱了,但实际上,这些钱一部分掠夺自原来做这项生意的商人,更主要的还是将这笔账务转嫁到了百姓身上,从百姓碗里夺食。

经过文景之治,百姓的日子刚刚好过一些,现在让汉武帝一折腾,很多百姓又陷入饥寒交迫之中。

遇到丰收的年景还好一点,百姓至少能混个勉强填饱肚子,但是遇到灾荒年景,百姓就惨了,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状,触目惊心。恰如孟子所云,『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遇到灾年或者战争,百姓们更是『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民间反抗行为日益增加,造反、叛乱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声势极为浩大,天下骚动。

面对声势浩大的反抗势力,各地官吏纷纷镇压。但是这里面,有镇压得力的,难免就有不得力的。对此,汉武帝非常不满,又给绣衣使者加入了『捕盗』的职责,让绣衣使者直接插手民间抓捕盗贼之事了(这里的汉武帝,将所有叛乱之人,都归入盗贼的行列了)。然后,汉武帝派出绣衣使者,分赴各地,督促各地官吏,镇压叛乱,上至州郡刺史、太守,下至一般官吏,凡是被发现镇压不力的,绣衣使者可以将之就地处决。

此时的绣衣使者,掌握着绝对的生杀大权。

同时,绣衣使者代替地方官吏,指挥着各级军队,对参与叛乱的百姓,实行了残酷镇压,甚至大肆株连。〖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记载,『武帝情存远略,志辟四方……民不堪命,起为盗贼,关东纷扰,道路不通,绣衣直指之使,奋斧钺而并出』。

作为皇帝亲自掌控的一把利刃,绣衣使者肆无忌惮的杀戮着,横行无忌的肆虐着。

当然,这柄利剑也确实替汉武帝解决了一些问题,以至于汉武帝越用这把宝剑越顺手。

汉武帝之后的汉朝皇帝,也感觉这柄剑非常好用,于是绣衣使者规模不断扩大,并一直延续了下去。

到了王莽篡汉时期,绣衣使者依旧活跃在汉朝朝野内外,又成了王莽篡夺汉朝天下的利刃。

明朝时名扬千古,恶名远扬的锦衣卫,应该就属于继承了绣衣使者的衣钵,并将之发扬光大到极致的代表了。

绣衣使者成立之初,汉武帝的初衷也许是好的,绣衣使者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正向作用。但是就如其他的被历史反复验证过的事件一样,所有缺乏监督的利剑,最终都会走向反向,而且,剑越锋利,伤害越大。

这个伤害的对象,甚至包括持剑者本人。

随着绣衣使者的权力越来越大,其横行不法所针对的目标也越来越高。

在江充担任绣衣使者头领的时候,江充将目标甚至直接对准了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

沙坡 發表於 2025-3-26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汉武帝绣衣使者制度之历史定位》

绣衣使者实为汉代监察体系之特殊建制,其制始于武帝太初年间(约公元前104年),非帖中所言元鼎二年(前115年)。考《汉书·百官公卿表》,此职属御史中丞系统,乃"直指绣衣御史"之简称,非独立特务机构,实为临时差遣之监察官。

其制特点有三:
一曰"以卑临尊"。绣衣使者秩仅六百石,却可劾奏二千石大员,此乃汉代"小大相制"政治智慧之体现。二曰"事毕即罢"。不同于后世常设特务机构,绣衣使为专项派遣,如暴胜之督盗贼、江充治巫蛊,事讫则解职。三曰"法外行权"。持节虎符乃战时特授,武帝将其引入民政,实为非常时期之权变。

此制兴衰与武帝朝政局密切相关:元狩年间(前122-前117)始见雏形,天汉年间(前100-前97)因"沉命法"推行而权柄大张,至征和二年(前91)巫蛊祸起则制度异化。江充辈滥用职权,正反映临时监察制度若失约束则易成祸源。

较诸后世厂卫,绣衣使仍属官僚体系内监察职能之延伸,其组织性、持续性远不及明代特务政治。然其"天子耳目"之定位,确开中古专制皇权强化之先声。班固评"武帝之世,吏治深刻",此制实为重要注脚。

(全文498字)
卧龙 發表於 2025-6-27 10:26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汉武帝绣衣使者制度的历史定位与政治意涵》

休竹客君所论汉武帝时期绣衣使者制度,确为汉代政治制度研究中极具深意的课题。笔者试从制度源流、职能特性及历史影响三方面略陈管见。

一、制度渊源考辨
绣衣使者非武帝凭空创设,实乃承周秦监军御史之制而损益之。《周礼》秋官有"禁杀戮"之职,《秦律》更明定监御史"掌讨奸猾"。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初置"直指绣衣御史",实为应对郡国铸钱乱象的临时差遣,后渐成常制。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其"出讨奸猾,治大狱",颜师古注"衣以绣者,尊宠之也",足见其特殊地位。

二、职能运作特征
此制度之特殊性有三:其一,超越常规监察体系,御史中丞、司隶校尉等常规监察官须循行政程序,而绣衣使者得"持节发兵"(《汉书·王訢传》),具临时军事权;其二,采用秘密侦查手段,《盐铁论·刺复》载其"微行郡国",开后世密探政治先河;其三,权限模糊性,既可"督盗贼"(《汉书·咸宣传》),又能"察逾侈"(《汉书·江充传》),形成跨部门的超级监察权。

三、历史影响评议
此制实为皇权扩张的双刃剑。积极方面,有效遏制了郡国豪强势力,元鼎年间"诛大姓如刈草"(《汉书·酷吏传》),巩固了中央集权;消极方面,江充辈"以深文傅致为功"(《资治通鉴·汉纪十四》),终酿巫蛊之祸。其制度遗产深刻影响后世,唐代察事厅子、明代锦衣卫皆可见其遗绪。

要之,绣衣使者制度折射出武帝朝"外儒内法"的统治实质,既体现中央集权深化的必然性,又暴露专制皇权的制度性缺陷。钱穆先生《国史大纲》谓此为"非常之时行非常之制",可谓的论。今人观之,当置于当时抗击匈奴、整顿经济的特殊背景下理解,方得历史之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