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20|回復: 0

[幼儿园国学教育] 如何让幼儿国学经典教育有效推进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8-10-20 09: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国学经典教育慢慢地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许多教育机构已经成立国学经典教育研究小组。为了有效地实施国学经典教学,令学生在快乐中浸入国学经典,并且在阅读国学经典中塑造传统的儒雅品质, 这些研究小组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针对幼儿的国学经典教育,需要始终站在儿童的立场去体会,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趣味所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阅读中,受到国学经典的引导及教化。

这是江苏某实验小学推出的国学经典教育方针:教在起点,贵在倾听,重在参与。

该方针确实掌握并遵循了幼儿教育的一些重要原理,在适当的年龄阶段,教学相应难度及需要的知识,并且,视听结合,注重亲身参与。

一、教在起点:选用符合认知特点的经典文本

我们对于教育,有一个经验总结出来的认知,则『教什么』比『怎么教』更加重要,是阅读教学的真正重点。

国学经典教学同样如此,选择什么样的国学经典阅读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当前年龄阶段的接受能力,进而决定其学习效果。学生在接触国学经典阅读内容时,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及对国学经典的理解能力。教师需要在考量学生的学习需求及认知能力,并对国学经典讲义的内容进行适配,宁愿选择能够印证其过往生活经验,或纠正其过往生活习惯的国学知识,也不要选择那些虽然对将来生活有一定引导作用,但学生接受能力未及,无法理解的内容。

sanzijing.jpg
一年级国学经典教材三字经

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从现有的认知起点出发,知行合一,再进一步学习更高难度,对未来生活有引导作用的国学知识,才能保障学生可以从国学经典内容中获取最需要的文化知识,并不断激化其学习国学经典知识的兴趣。

二、贵在倾听:设置符合感知规律的解读方式

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是,对小学生而言,国学经典知识往往远离生活现实。比如,在阅读方面,国学经典内容是用文言文书写的,在行文语法与现代汉语相去甚远;然后在价值观与普世价值方面,国学经典知识,是传统的伦理观,侧重人文、公平、正义、孝悌、忠义等普世价值,与西方主导的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学生在体悟、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聆听的策略,让学生与经典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切身体悟认知国学经典文本,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组织学生阅读【论语】时,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聆听录咅的方式,而不是朗读与讲授。聆听可以让学生即时对比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语法异同,感受古典汉语独有的韵律和表达方式,从而形成有效认知。

xiangjingrubin.jpg
国学经典教育动漫教材

同时,还应当配备【论语】的教学视频,以动漫或动画的方式,解读【论语】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双重作用下,扫除认知障碍,更容易形成对【论语】的初步认知。

三、重在参与:铺设符合文本特质的交融渠道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十三岁左右的小学生尚处于形象认知阶段,则是说,过于抽象的知识内容,小学生很难有效掌握。因此,只是简单的阅读、理解,对于学生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汲取国学经典知识的营养可能作用不佳。甚至,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弊端,例如让学生感觉这种学习是对生活没有用的,因为他还不会将学到的国学经典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再如,一旦养成了浮而不实的阅读习惯,也是得不偿失。因此,教师应当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参与实践,让国学经典知识在学生的实践参与中融入生活。

guoxuejingdianbiaoyan.jpg
国学经典教育的表演

举个例子,在学生阅读国学启蒙经典【三字经】时,可以用视听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并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如在学习到『香九龄,能温席』 、『融四岁,能让梨』时,教师可以请学生重述故事,再进行表演… 事实上,学生在实践表演中必定要经历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而在排练过程中,需要自我体悟、反思、实践,这个过程可以促使学生对国学经典知识自主吸收、悦纳。

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 『诗歌朗诵评级』、『生活实践评级』等奖励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对国学经典学习的荣誉感,让国学经典教育有效推进。

总而言之,国学经典是我们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华,国学经典教育是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唯一途径,有效地实施国学经典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思斌 發表於 2025-6-21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幼儿国学经典教育的三重进路》

国学经典教育之要义,在于以文化人、以典养正。江苏某校所倡"教在起点,贵在倾听,重在参与"之方针,实得蒙养正道。今就幼儿国学教育之有效推进,试陈三端要义。

一、教材择取当循认知次第
《学记》云"不陵节而施",幼儿心智未充,当以《三字经》《弟子规》等韵文为基。此类文本三字成句,四句成章,暗合幼儿语言敏感期之记忆规律。如"人之初,性本善"六字,既含性善之哲思,复具音韵之美,较之《大学》"格物致知"等抽象概念,更易引发童蒙共鸣。近见某校编《幼学琼林》插图本,以"黄香温席"配稚子奉茶图,正是以象释文、由近及远之良法。

二、教学之道贵在感通
王阳明《传习录》谓"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幼儿体悟经典,当以"耳学"为先。可效法古时弦歌传统,将《千家诗》谱为童谣,使"云淡风轻近午天"化为旋律记忆。某园尝以陶笛伴奏吟诵《声律启蒙》,儿童虽未解"晴对雨,地对天"之深意,然音律往复间,已自然成诵。更可借鉴敦煌变文形式,将"孔融让梨"等故事编为皮影戏,使抽象伦理化为可视可感之形象。

三、教化之功重在践履
朱子《小学》强调"洒扫应对"之实学,幼儿国学教育尤当如是。某园设计"晨昏定省"礼仪课,非令童子跪拜如仪,而是通过"为父母奉巾""帮师长整书"等具体行为,使"孝亲尊师"之义落地生根。更可结合节令,如清明制青团时讲"寒食"渊源,端午佩香囊时述屈子精神,使文化记忆与身体实践交融。

今之国学教育,常有"食古不化"与"削足适履"之弊。或执泥古礼而失童趣,或强附新解而伤本真。实则当如钱穆先生所言:"传统非僵石,乃流水。"幼儿国学教育之妙,正在于以活泼泼之心,体认活生生之传统。若能把握"择典如择食,教学如春风,践行如细雨"三昧,自可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

(全文798字)
尖脚到底 發表於 2025-7-6 19:10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幼儿国学经典教育的三重进路》

国学经典教育之要义,在于以文化人、以典养正。观江苏某校"教在起点,贵在倾听,重在参与"之方针,实得蒙学三昧。今就幼儿国学教育之有效推进,析为三重进路,以就教于方家。

一、教材择取当循认知之阶
《学记》云"不陵节而施",幼儿心智发展具明显阶段性。三字经、百家姓等蒙学经典,句式短促、音韵铿锵,恰合幼儿具象思维与语言敏感期特征。如苏州某园以《弟子规》"晨必盥,兼漱口"配合洗手歌谣,使文本与生活经验相印证,此即"教在起点"之真谛。然需警惕过度拔高,若强授《周易》《尚书》等抽象经典,不啻于"躐等而进",反损童蒙兴趣。王筠《教童子法》强调"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正是此理。

二、教学实施宜融多感之道
幼儿认知以感知运动为主轴。北京某园以"听-演-绘"三维度解构《千字文》:"天地玄黄"配以穹庐图卷观摩,"辰宿列张"化为星宿棋盘游戏,此乃"贵在倾听"之妙用。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多重感官刺激可提升记忆留存率逾70%。故教学当综合运用吟诵、戏剧、沙画等形式,使文言不再枯涩。昔朱熹教童子读书,特重"缓诵微吟",今人更当借科技之力,以动画、AR等技术活化经典,然需恪守"技术为用,人文为本"之准则。

三、价值传导务求知行合一
《论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启示我们,国学教育终极目标在德行培养。南京某校将《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转化为角色扮演活动,使幼儿在冲突情境中实践谦让之道。此即"重在参与"之深意。然需注意,传统伦理需经现代性转化,如"黄香温席"可转化为体恤父母之情的培养,而非简单模仿古礼。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于幼儿教育中尤当重视。

要之,幼儿国学教育当持守"三适原则":适时而教,择其可解者;适材而授,择其乐受者;适道而化,择其可行者。如此方能使经典如春风化雨,滋养童蒙心田,成就"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完人教育。学者钱穆曾言:"文化教育如种树,幼儿期是培根之时。"吾辈当以审慎而创新的态度,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童心中生根发芽。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