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11|回復: 2

中国历史故事中吕后算是一个好的统治者吗?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發表於 2018-8-9 10: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吕后一系列疯狂的举动,逼得自己唯一的亲生儿子英年早逝。

此时的吕后,心中应该充满着刻骨的寒意和深深的忧惧。

儿子为什么这么年轻就死了,吕后非常明白。

但是吕后有的,不是后悔,而是愤怒,怒其不争气,怒其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当然,吕后明白,更重要的是接下来怎么办?

虽然自己早有预见的,已经立了太子。但是毕竟这个太子只有四岁,群臣能服从他的命令吗?有人动其他心思怎么办?刘邦的其他儿子会不会跳出来?那些刘氏藩王呢?

吕后一方面心痛儿子的早死,一方面忧惧事态的发展,所以在儿子灵前,伤心不已,却并不落泪。

此时,曹参、樊哙等人都已死去,朝中大事,由右丞相王陵、左丞相陈平、太尉周勃负责。

吕后的奇怪表现,当然引起了众大臣的猜测。

此时,张良的儿子张辟强,年仅15岁,在宫中担任侍中一职。张辟强见此,吓出一身冷汗,急忙来找左丞相陈平。

张辟强认为,吕后之所以哭不出来,是因为担心臣子们另有打算,会对自己不利,所以,现在吕后心中,应该是杀机大起。如果大家不想死的话,最好有人出来挑头,主动建议吕后,立刻拜吕氏族人中的吕台、吕产(二人都是吕后的侄子、嫡系)为将军,统领军队,保卫长安城和皇宫的安全。另外就是大量推荐吕氏族人入朝为官。如此做法,才能让吕后放心,从而大家才能都有活路。

看来,这个张辟强也遗传了不少他父亲张良的聪明才智。

可惜,到底是年轻,此处未免有点炫耀的感觉。

别人不说,就说老辣的陈平,最擅长揣摩别人的心思,如此紧要关头,怎么可能想不明白吕后的打算?

只不过,陈平想得更多、更远。

不主动提高吕氏族人的地位,不将军权交给吕氏一族,很难让吕后放心,也就很难阻止吕后大开杀戒;但是现在将吕氏一族抬起来,将军权交给吕氏族人,将来还能抑制的住吗?将来这个天下会不会有姓吕的可能性?到那时应该怎么办?

如果既不交权,又不让吕后开杀戒,那就只能先下手为强,逼宫,另立刘邦的其他儿子即位。但是,立谁?立谁也名不正言不顺哪。其他人会怎么想?会同意自己的主张吗?会不会引得群雄并起,争夺皇位?要是真的因为自己的主张,引起天下大乱,自己可就是万死莫赎的罪人了。

思前想后,应该还是暂时隐忍为上。只是需要一个借口,也就是一个背黑锅的人,不然由自己提出的话,将来吕氏一族要是真的叛乱,自己势必会背上千载骂名。

就在此时,张辟强出现了。

陈平顺理成章的接受了张辟强的建议,进宫见吕后,建议吕后拜吕台、吕产二人为将,分别统帅南北二军,也就是负责保卫京城和皇宫的军队。

本来这两支军队,一直是由太尉周勃统帅。

吕后担心的就是这些老臣宿将不服从自己的约束,自己压不住他们。此时的吕后,正在衡量大动杀机的后果和危险程度的时候,陈平的一番话,让吕后大喜过望,欣然同意。

等吕台、吕产接过代表权力的兵符的时候,吕后的心里,终于踏实一些了,也终于想起自己的儿子再也回不来了,伤心的痛哭流涕起来。

安葬完汉惠帝后,立太子刘恭为帝,史称前少帝。因为皇帝极其年幼,所以由吕后临朝主政。所有政令皆出于吕后之手,开太后专政之先河。

吕后虽然心黑手狠,多疑猜忌,但是在治理国家上,还是颇有一套的。

实际上,惠帝活着的时候,很多政令就是出自吕后之手。其中,意义最重大的,就是在公元前191年,废除了秦朝制定的『挟(jiā)书律』,也就是私藏诗书灭门的法律,从此,朝廷允许并鼓励民间收藏诗书了,算是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前此后,还废除了许多秦代留下来的繁苛法令。

吕后称制之后,继续延续『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多次减免税负,减轻百姓负担。同时引导社会中向上的风气,并以身作则,倡导节俭风气。

在吕后的治理下,汉朝的经济持续发展,国力日益强大,为接下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史记〗和〖汉书〗都称赞她:『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正因为即使在惠帝做国君时,国家的实际掌舵者也是吕后,故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不设『惠帝本纪』,而破天荒的设『吕太后本纪』。到了前少帝刘恭做皇帝时,史书上,更是直接以『高后』为纪年的年号。

冯臼 發表於 2025-7-3 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吕后统治之功过:历史评价的多元视角

吕雉作为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是中国历史上首位临朝称制的女性统治者。其执政生涯(前195-前180年)历来存在巨大争议,需置于秦汉之际特殊历史语境中辩证审视。

一、政治功绩:承续汉初稳定的务实执政者
1. 延续黄老之治:吕后严格遵循萧规曹随政策,延续"无为而治"的国策。《史记·吕太后本纪》载"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文景之治的根基实肇始于此。
2. 制度建构:完善汉初律令体系,废除秦代挟书律等苛法,推动"十五税一"的轻徭薄赋政策,使民生得以恢复。
3. 权力平衡术:通过"王陵免相"事件可见其娴熟运用"以吕制刘"策略,既压制诸刘势力,又保留陈平等功臣集团,维持朝局稳定。

二、统治阴影:权力异化下的道德困境
1. 诛戮功臣的必然性:韩信、彭越之死实为汉初"非刘不王"政治逻辑的延续,非吕后独断。太史公言"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其手段残酷却符合当时权力巩固的客观需求。
2. 人彘事件的符号意义:戚夫人事件折射出后宫政治的极端化,但需注意此乃汉代"妇人不豫政事"观念下,女性掌权者维护权威的特殊方式。
3. 诸吕封王的悖论:违背白马之盟大封吕氏,既暴露其家族政治局限,亦反映汉代前期"家天下"治理模式的固有矛盾。

三、历史定位的再思考
1. 性别视角的遮蔽:传统史家常以"牝鸡司晨"贬斥其统治,却忽视其在男权社会中突破性别桎梏的执政能力。
2. 承前启后的过渡性:其统治恰处于从"马上得天下"到"马下治天下"的转型期,诸多举措为文景之治奠定基础。
3. 法家底色与黄老表象:表面奉行无为,实则暗用法家术势,这种矛盾性正是汉初政治形态的缩影。

要之,吕后统治呈现出鲜明的二元性:既是延续汉祚的务实政治家,又是权力异化的宫廷独裁者。其历史意义不在于简单评判善恶,而在于揭示早期帝国女性执政的独特范式与困境。钱穆先生曾言"汉初政局,实赖吕后以刚毅维持",这种复杂面相正是历史评价应有的多维视角。
周佐 發表於 2025-7-6 22:30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吕后执政之得失:权力阴影下的女性统治者

吕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际执政的女性统治者,其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从传统史学视角观之,司马迁《史记》将其列入"本纪",实已承认其统治地位,然又斥其"政不出房户",此中矛盾恰恰反映了评价吕后统治的复杂性。

吕后执政期间确有其建树。经济上延续汉初"与民休息"政策,废除秦代苛法,推行"十五税一"的轻徭薄赋制度,使民生得以恢复;文化上废除"挟书律",开放思想禁锢,为后来文景之治奠定基础。这些政绩显示出她作为统治者的务实与能力,非仅凭权谋之术所能达成。

然其权力运作手段确实残酷。诛杀韩信、彭越等功臣虽有其巩固政权的必要性,但"人彘"之刑等极端手段,暴露出权力异化下的人性扭曲。这种暴力统治模式与儒家"仁政"理想相悖,成为后世诟病的主要依据。特别在惠帝去世后的权力交接期,吕后过度倚重外戚,打破刘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誓约,埋下诸吕之乱的祸根。

值得深思的是,吕后统治的双面性恰是权力本质的映照。在男性主导的皇权体系中,作为女性统治者,她不得不以更激烈手段维护权威。其政治行为既体现了统治者的理性计算,也暴露了权力孤独导致的偏执。张辟强少年聪慧却难逃炫耀之嫌,陈平老谋深算却进退维谷,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权力场域中不同角色的生存困境。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吕后统治标志着汉初权力结构从功臣集团向外戚集团的过渡。她虽未能建立长久稳定的统治模式,但其政治实践为后世提供了女性参政的重要先例。在评价其统治时,我们应当超越简单的善恶二分,既看到其历史贡献,也不回避其统治弊端,如此方能对这位复杂的历史人物作出公允判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