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53|回復: 2

[诗词赏析] 蝶恋花·碧草池塘春又晚·红颜暗与流年换全文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8-8-6 11: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蝶恋花·碧草池塘春又晚

【宋】晏几道
碧草池塘春又晚,小叶风娇,尚学娥妆浅。双燕来时还念远,珠帘绣户杨花满。
绿柱频移弦易断,细看秦筝,正似人情短。—曲啼乌心绪乱,红颜暗与流年换。

蝶恋花·碧草池塘春又晚·红颜暗与流年换全文赏析


这春景盛极一时,如今也快消逝了,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短暂的青春正如这春光一般流逝着,流年换了红颜,怎能不让人伤怀。伤春,经常出现在古典诗词中,往往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淡淡哀愁。

这首词很注意色彩的点染,全篇用通过对词句的描述,或明或暗,或借字或谐音,点出了六七种颜色,风格清丽,有画面感和层次感。

此词上片描写暮春景物,写到荷叶、燕子、杨花等等,同时连带而出的是『碧草池塘』和『珠帘绣户』,从而构成了完美的池苑景色。下片着重抒情,女主人拨动筝弦,弹了一曲乌夜啼,发出了『细看秦筝,正似人情短』和『红颜暗与流年换』的感叹,总算给她的伤春情绪提供了一些可资捉摸的内容。

另外,这首词很注意色彩的点染,全篇用了不少字眼,或明或暗,或借字或谐音,点出了六七种颜色,颇眩读者眼目,这也可算得修辞上的一个小小的特点吧。

济世 發表於 2025-5-30 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蝶恋花·碧草池塘春又晚》词学鉴微
——论晏几道暮春词中的时空意识与色彩修辞

晏几道此阕《蝶恋花》乃北宋婉约词中时空抒写的典范。全词以"碧草池塘"为空间基点,以"春又晚"为时间坐标,构建起一个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审美场域。上片"小叶风娇"三句,以拟人笔法写初生荷叶学"娥妆浅",既暗合《离骚》"制芰荷以为衣"的比兴传统,又以"浅"字呼应下片"红颜暗换"的深层隐喻。此种物我互喻手法,实承温庭筠"照花前后镜"之遗韵而更见精微。

词中色彩修辞尤具匠心。"碧草""珠帘""绿柱"构成青绿冷色调体系,而"杨花""红颜"则点染暖色,形成冷暖交织的视觉张力。考"绿柱频移弦易断"句,"绿柱"既实指筝瑟之柱,又暗用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典故,以器物之色喻情思之脆。此种"借色传情"之法,较之《花间集》中直露的艳色描写,更显词家雅致。

下片"细看秦筝"二句,乃全词枢机所在。秦筝本为乐府旧题,此处却翻出新意——以弦断喻人情短促,既是对白居易"弦弦掩抑声声思"的逆向转化,又与上片"双燕念远"形成物象呼应。末句"红颜暗与流年换",看似直抒胸臆,实则暗藏时空叠印之术:"暗换"二字既指春光流逝之不可见,又喻容颜老去之不可逆,较之李煜"林花谢了春红"的直白慨叹,更多一层哲学沉思。

要之,此词以池苑小景写宇宙大化,用器物之色传生命之叹,在北宋词坛"以清丽之笔写沉郁之思"的传统中别开生面。其价值不仅在于"六七种颜色"的修辞技巧,更在于将《周易》"变易"思想转化为词体美学,使伤春主题获得形而上的哲学深度。读者若能于"杨花满"处见无常,于"弦易断"处悟永恒,方得此中三昧。

(全文798字)
杨垂 發表於 2025-8-1 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几道《蝶恋花》词中的时空意识与色彩修辞

晏几道此阕《蝶恋花》,以暮春意象为载体,构建了一个极具张力的艺术空间。上片"碧草池塘春又晚"一句,即以"碧"色点染时空底色,"春又晚"三字既指自然节序,亦暗喻人生盛年将逝。这种双重时空的叠印手法,正是宋词"以景述情"的典型表现。

一、色彩修辞的意象系统
词中色彩运用确实精妙:"碧草"与"小叶"形成青黄渐变,"珠帘绣户"以金玉之色映衬"杨花"素白。下片"绿柱频移"更将筝柱之碧与弦丝之素构成视觉对比。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色彩并非静态铺陈,而是通过"娥妆浅""杨花满"等动态描写,形成流动的色彩画卷,暗合"流年"主题。

二、器物意象的情感投射
词中"秦筝"意象尤具深意。唐宋时期,筝乐常与闺怨主题关联,此处"弦易断"直指"人情短",器物物理属性与人性特质形成隐喻关联。"啼乌心绪"化用《乌夜啼》古题,既实指曲调,又虚写心境,这种双关手法强化了情感表达。

三、生命意识的审美表达
末句"红颜暗与流年换"实为全词点睛之笔。"红颜"之艳与"暗换"之隐形成强烈反差,其中"暗"字尤见功力,既写时光流逝之不可察,又状容颜老去之不可逆。这种对生命流逝的敏锐感知,正是晏几道词"清壮顿挫"(黄庭坚语)风格的具体体现。

要之,此词通过色彩意象的精心安排、器物隐喻的巧妙设置,最终升华为对时空永恒的哲学思考。在艺术表现上,既延续了花间传统,又以"细看秦筝"等句体现宋词理性思辨的特质,堪称小令中的神品。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