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57|回復: 0

[诗词赏析] 李白诗词全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8-3 15: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李白诗词全集

李白诗词全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诗词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诗人登岳阳楼极目远眺天岳山之南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全诗没有正面描写楼高,而是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从俯视、遥望、纵观、感觉等不同角度形容楼之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风格飘逸潇洒。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6-18 16:44 | 顯示全部樓層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学发微

李白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流放夜郎遇赦后,正值诗人晚年艺术造诣臻于化境之时。全诗以"楼观岳阳尽"为眼目,构建起三重超逸绝尘的诗学境界,堪称盛唐气象的典范之作。

首联"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运用俯仰观照之法。"尽"字既写视野之极,更暗喻尘俗之超脱。考岳阳楼当属三层木构建筑,高约九丈,诗人却以"川迥"与"洞庭开"的宏阔意象反衬,使有限建筑获得无限空间张力。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实承谢朓"余霞散成绮"的观物传统。

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最见谪仙手段。钱锺书《谈艺录》谓此联"物我交感,心物互化"。雁本无情之物,却能"引"愁心;山乃静观之体,竟可"衔"明月。此种拟人技法非止修辞之巧,实为庄子"物化"哲思的诗性呈现。细究之,"引"字暗用《诗经·小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典,"衔"字则化用张若虚"海上明月共潮生"意境。

颈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将夸张修辞推向极致。古人谓"夸张不失其真",此联正得此中三昧。云间设榻、天上行杯,表面写楼阁之高,实则展现诗人突破形骸拘束的精神飞越。这种空间错位的艺术处理,与《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异曲同工,皆源于楚辞《九歌》"高飞兮安翔"的浪漫传统。

尾联"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以动态收束全篇。一个"回"字暗藏诗眼,既写衣袖飘舞之态,更喻指诗人历经劫波后的精神回归。李白此时年近六旬,然诗中不见衰飒之气,反以"舞袖"意象展现其永葆不老的赤子之心。这种超越时空的生命姿态,正是严羽《沧浪诗话》所称"入神"之境。

此诗艺术成就,要在三绝:空间营造之绝,使九丈危楼具凌霄之势;情感表达之绝,将迁谪之愁化为天人之乐;哲理蕴含之绝,于登览中见宇宙人生之谛。后世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其"先忧后乐"之思,或即胎息于此诗"愁去月来"的辩证智慧。
无恙 發表於 2025-6-28 02:36 | 顯示全部樓層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学考析

李白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时值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东归,登临岳阳楼而作。全诗以"楼观岳阳尽"起兴,至"吹人舞袖回"收束,短短四十字尽显盛唐气象与谪仙风骨,今试析其要义如次:

一、空间建构之妙
首联"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运用俯仰双重视角,先以"尽"字写登楼纵目之广,复以"开"字状洞庭浩渺之态。考岳阳楼地理,《巴陵志》载其"襟山带江",太白此语实得地理之要。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更以动态意象完成空间转换,雁阵南飞引愁心远逝,君山吐月迎清辉入怀,形成纵向的空间延伸。

二、比兴手法之奇
"云间连下榻"句,典出《后汉书·徐稚传》"下榻"故事,然太白化用为"云间",暗喻楼高近天。考唐代建筑技艺,岳阳楼三层通高约二十丈,诗人却以"天上接行杯"夸张表现,此非写实之笔,实乃《文心雕龙》所谓"神与物游"之境。尾联凉风舞袖之态,尤见《楚辞·九歌》"翾飞兮翠曾"的遗韵。

三、情感张力之微
此诗表面写登临之乐,然细究"愁心"二字别有深意。太白时年五十九,去岁获罪流放,今虽遇赦而壮志难酬。"雁引愁心"实为《诗经·小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之变奏,然接以"好月来",又见庄子"乘物以游心"的达观。这种悲欣交集的情感处理,正是严羽《沧浪诗话》所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至高境界。

四、格律声韵之精
检此诗平仄,合五律正格而富于变化。"开""来""杯""回"四押灰韵,声如洞庭波涌,连绵不绝。尤以"来"字为诗眼,既承"雁引"之动势,又启"云间"之幻境,暗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美学追求。

要之,此诗虽为即景之作,然熔铸屈骚之逸、庄周之达、建安之风骨,终成盛唐之绝响。王琦《李太白集注》评此诗"飘然有凌云之气",诚为的论。今人诵读,犹可想见当年谪仙凭栏挥袂、笑傲乾坤之态,斯文不灭,千古同钦。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