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03|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你真的懂书法吗?你知道学书法的正确顺序吗?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5-14 11: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先理念,后操作。

只有沿着正确的前进方向,才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若一开便走错了方向,纵使再努力,终究还是走在歧途上。甚至越努力,与正路偏离的程度越大。因此对于学书者来说,正确的学书理念要始终根植在心中,让自己时刻处在正确的方向上。这就要求我们学书伊始,要去接触正确的书法理念,去学习那些在古今都得到广泛认可的书法理念。

357e3ebad9d45106bbcd640ae27c2755.jpg

2、先读帖,后临帖。

关于这一点,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讲过,名字叫〖读帖—与古人灵魂的对话〗。简而言之,读帖与临帖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读帖,注意到帖子更多的细节,对整体有一个宏观的把控。临习的时候,一看一临的过程中会有细节的丢失,而提前读帖则让我们有心理准备,提前注意到该注意的地方。读帖也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每有会意则欣喜不已,去体悟古人的书写状态,感受他们生命的延续。不妨在每次临帖前,实实在在的拿起帖子,仔细观看十分钟后再下笔,你会感觉到真的不一样。不信?试试吧。

3、先动作,后笔法。

特定的笔法、特定的书写形态都是有特定的运笔方法的。我们要先学会怎么去用毛笔做哪些动作才能写出帖中的这些形态线条。这样,才能读得懂帖,笔下才能表现出来。笔法是书法学习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书法学习需要一个系统科学的训练,而非任笔为体。书法之所以为法,是因为其有法度的存在。懂得如何用笔,如何表现笔法,才有接下来深入书法其他内容的基础。

4、先专一,后博涉。

从一家入,则应该深入研习之,而后再求博涉广取。专精一门,系统深入的学习训练、巩固,把它作为自己的看家帖,让自己的笔下始终都有它的影子。这样以后,才考虑吸取众家之长,来补充到自己的笔下。若学书之余就遍临诸帖,对于每一个帖子都研习不深,浅尝辄止,那即使临再多的帖子,也是消化吸收不了的。许多学书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专精一门,挖的深一些,才有可能尝到书法的甘霖。通过一门深入,掌握书法的一些语言,解决一些书法上的共性问题。

80c5e1fe89a09740c995342fb68e20ea.jpg

5、先临帖,后创作。

古代并没有创作这一说法,连米芾都说自己不过是集古字罢了。临帖是书法人一生要做的功课,即使你已经成了所谓的大家,也得与古为徒才能保持和进步。书法是最讲究继承的艺术,任何脱离了古人想要去创新都是痴人说梦。我们要时刻向古人取经,向经典取法,用经典的东西来置换自己不成熟的东西,逐渐改善自己。临帖不到位,不可能有创作一说。不懂得临帖,则永远进不了书法的大门,甚至连门槛都摸不到。书法学习中,要始终把临帖摆在一个高度重视的位置上。

吕律 發表於 2025-6-4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学次第与法度承传——答"书法修习顺序"之问】

书法一道,实乃心法传承之艺。观今人习书之弊,多失次第,今就帖主所论五则,申而论之,以明书学正途。

一、理念先导与法度认知
书学理念非空谈玄理,当以"永字八法"为筋骨,"笔阵图"为血脉。右军《笔势论》云:"夫书之时,贵乎沉静,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此即理念先导之要义。然所谓"正确理念",当以二王体系为宗,颜柳为用,米董为变。学者宜先明"锥画沙""屋漏痕"等根本笔意,而后可论操作。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之说,正是理念核心。

二、读帖三昧与心摹之道
读帖非止目视,实为"心摹"。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载:"余尝悬帖于壁,朝夕谛观,至废寝食。"此乃真读帖法。当分三步:先观章法布白,次察结字俯仰,终审点画使转。如读《兰亭》,须悟其廿八行行气如呼吸,三百二十四字血脉贯通。今人观帖多失"谛视"功夫,岂知文徵明日临《千文》十遍,犹必悬帖对勘?

三、笔法递进与动作解析
"动作先于笔法"之说,深合书理。张旭见公主担夫争道而悟笔势,怀素观夏云奇峰得草法,皆证笔法源于自然动作。习书当先解"五势"(擫、压、钩、格、抵),后究"九用"(顿挫、提按、使转等)。试以《祭侄稿》为例,其"贼臣不救"之"不"字,竖画先衄后挫,非明动作不能拟其万一。

四、专精与博涉之辩证
"一家入手"当以法度森严者为宜。欧阳询《三十六法》云:"学者不可泛泛,须从一家得门入。"然专精非死守,如米芾"集古字"而能化出"八面出锋"。今人习书,宜先立定楷则(欧、颜、柳择一),次及行草。待笔下有根柢,再参北魏以强骨力,习汉隶以厚气韵,终成自家面貌。苏东坡"守骏莫如跛"之喻,正是此理。

五、临创之界与古今之辩
创作乃水到渠成之事,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索"可为法式。临帖须过三关:形似(眼到)、神似(心到)、化用(手到)。傅山云:"宁拙毋巧,宁丑毋媚",此非否定法度,恰是强调法度内化后的自由。今人每苦创作,实因临帖未破"镜像阶段",未达"得意忘形"之境。

结语:
书学如参禅,须次第而进。宋曹《书法约言》分"生、熟、神、妙"四境,正合此理。学者当以"与古为徒"为基,"与天为徒"为的,循序渐进,方不致堕入野道。倘能依此五阶,沉潜往复,则纵不能至,心向往之,终可渐窥书法堂奥。
姜安之 發表於 2025-7-9 0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学书次第之道——与同道商榷书法修习正轨》

拜读阁下所论学书五要,诚为金针度人之语。然就其中精微处,尚有可申说者,试为条陈如次:

一、理念与操作之辨
昔张怀瓘《书断》云"书者,法象也",诚哉斯言。然理念非悬空之物,当以历代书论为经,以墨迹碑版为纬。建议初学者当从孙过庭《书谱》、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入手,辅以二王法帖对观,方知"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之真谛。尤当警惕者,今人好以西方美学解构书道,此实方枘圆凿之弊也。

二、读帖三昧法
读帖岂止观其形貌?当具"三复观"之功:初观其章法布局,如将军布阵;再察结字奇正,似相人骨相;终味使转提按,若庖丁解牛。昔黄庭坚观《瘗鹤铭》而悟荡桨之势,此正读帖化境。建议以《兰亭序》为范,先作"字字拆解",再作"行行呼应",终至"通篇气韵"之观。

三、笔法动作本相
执笔运腕之要,近世沈尹默《书法论》阐发最详。然今人多惑于"中锋"之说,殊不知"笔笔中锋实不能书"(启功语)。当从永字八法入手,体会侧锋取妍、中锋立骨之妙。建议初学以智永《真草千字文》为范,观其"笔锋出入之迹",尤当注重收笔处"空中作势"之法。

四、专博之辩证
"专一"非谓死守一帖,当如米芾"集古字"之法:择定《圣教序》为基,然后上溯大王手札,下探米赵墨迹。每习一字,当查《说文》明其篆隶本源,观《阁帖》知其流变。如此专精,实已含博涉之功。苏东坡云"真生行,行生草",正道出书体互通之理。

五、临创一体论
创作非必待临摹纯熟而后为,当如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索"。建议初学者可试"集字创作",取法帖数字重组诗文,此乃"戴着镣铐跳舞"之妙法。近年出土敦煌写经中,常见书吏临创交融之作,最堪玩味。

要之,学书正如参禅,既有"渐修"次第,亦需"顿悟"灵机。诸法非截然分立,实如五行相生。倘能持"敬"字诀临池,怀"畏"字心读帖,假以时日,自可窥见"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的化境。愿与诸同道共勉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