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79|回復: 0

[诗词赏析] 长诗系列,长恨歌 (九)

[複製鏈接]
李逝水 發表於 2018-4-14 08: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长恨歌,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长恨歌,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我是一本正经的解析】

这是一个人生即将走到尽头的老人,怀念起生命中最美好的那个女子,想要抓住的最后一点眷念。点点滴滴全部都是你,上天入地也要找到你。

长恨歌写到这里,应该让很多人感动到不行吧。记得前天文末有一个读者留言说,『不管作出何种决定,失去的已成为永恒,没有谁可以保证不后悔, 也没有谁可以永远记得做出决定那一刻的初衷……被舍弃的那一方也注定成为此生难再的遗憾。』

是的,这个时候,做什么都没有意义。所谓的招魂术,只是妄念罢了。人死不能复生,帝王术也没有用。

招魂术,只是妄念罢了

招魂术,只是妄念罢了

李隆基的帝王术,就是他那超凡的用人手腕。太子和宰相,文臣和边将,权贵世家和科举寒门,互相牵制,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而唐玄宗就是那幕后的操纵者,迫使各方势力为了不陷入弱势,不得不向他本人尽忠,为帝国服务。到了执政后期,虽然精力衰减,但游戏规则已然非常成熟。你以为玄宗真的昏聩到不知李林甫耍的把戏?不知杨国忠又蠢又贪招人恨?不知安禄山用起来有隐患吗?

他只是太聪明,也太自信了。李林甫得势时,安禄山被这口蜜腹剑的权相完完全全的控制,不仅身边的亲信遭到渗透,就连心中所想也被揣测个十之七八。而心机深沉如李林甫,终其一生也只是被玄宗牵着走。李林甫之后人才青黄不接,废柴杨国忠接班,玄宗又企图让杨安两人互相牵制。可惜杨国忠实在太废了,哪怕是当个牵制的棋子也不够格,这才慢慢脱了轨。

安禄山不具备反唐能赢的条件,唐玄宗也笃定他有野心,但不敢反。可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把包括太子在内的绝大多数权贵得罪了个遍,一旦这个七十多岁高龄的天子驾崩,后果难以想象。犹豫之际,安禄山不按常理出牌,明知道没有胜算,却放胆一搏。玄宗的帝王术终于玩脱了。就算在此时,他也不忘把杨国忠,杨家,拿出来当当挡箭牌。

玄宗以晚节不保的教训告诉我们,不建立可靠、完备的制度而仅仅依赖于人治和权术,终会有机关算尽的一天。

【逝水划重点】

001 历史总是很讽刺,安禄山发动叛变后一年,就因为糖尿病晚期身体迅速垮下来。他当时若是按常理出牌,谨慎一点养精蓄锐,将来便也出不了兵。只能说玄宗运气实在不算好,天不佑大唐。

002 〖江山雪〗中有这样一句念白:『情不敢至深,恐大梦一场。卦不敢算尽,畏天道无常。』玄宗问杨妃,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阴阳相隔已一年,为何你从未在我梦里来过?原来自己机关算尽,失去至爱,亦无法求得原谅。到头来,自己也不过和曾经玩弄的权臣们一样,被命运捉弄。终究不过是,大梦一场。

情不敢至深,恐大梦一场

情不敢至深,恐大梦一场

【我是语文书上的正解】

阴阳相隔已一年,为何你从未在我梦里来过?临邛道士正客居长安,据说他能以法术招来贵妃魂魄。君王思念贵妃的情意令他感动。他接受皇命,不敢怠慢,殷勤地寻找,八面御风。

驾驭云气入空中,横来直去如闪电,升天入地遍寻天堂地府,都毫无结果。

【我是官方的注释】

临邛:今四川邛崃县。(qióng lái)

鸿都:东汉都城洛阳的宫门名,这里借指长安。〖后汉书·灵帝纪〗:光和元年二月,始置鸿都门学士。

致魂魄:招来杨贵妃的亡魂。

方士:有法术的人。这里指道士。殷勤:尽力。

排空驭气:即腾云驾雾。

:穷尽,找遍。碧落:即天空。黄泉:指地下。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长恨歌(九)

唐代:白居易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无偿天道 發表於 2025-5-1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长恨歌》第九解:论玄宗晚年权术失据与盛唐悲歌的深层肌理

(一)帝王术的黄昏与情感补偿
帖中"机关算尽"四字可谓的评。玄宗晚年确已陷入"术胜于道"的困境,其用人如弈棋的平衡术,本质是法家"术势"思想的极致演绎。然《韩非子·难势》早有警示:"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玄宗后期以术代法的统治模式,恰如帖主所言"不建立可靠制度"的致命缺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权术思维甚至渗透到其情感领域——对杨妃的追忆实为双重补偿:既是情感缺憾的填补,更是对失控政局的象征性救赎。宋人《杨太真外传》载玄宗"命工貌妃于别殿,朝夕视之而欷歔",这种仪式化的悼念,与帖中"招魂术只是妄念"的论断形成互文。

(二)权力平衡术的结构性危机
玄宗朝"出将入相"制度的崩坏实为关键。天宝年间边将任期平均达7.6年(据《唐方镇年表》),远超开元时期的3年制,这与帖中"李林甫之后人才青黄不接"形成因果链。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掌兵逾15万,占唐廷总兵力四分之一,这种结构性失衡已非权术可调。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指出的"藩镇既强,刺史皆得其兵"的恶性循环,在玄宗晚年已现端倪。帖主敏锐捕捉到杨国忠"不够格当牵制棋子"的痛点,实则暴露了权力平衡术的致命前提——需要至少两枚合格棋子。

(三)历史偶然中的必然性
"安禄山糖尿病"的偶然性背后,隐藏着盛唐三大制度疲劳:府兵制瓦解后的募兵失衡、科举制未能突破门阀桎梏、租庸调制在均田制崩溃后的财政危机。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天宝十三载"户部奏户口之数比开元增倍",但实际控制力反降,这种悖论正是帖中"游戏规则成熟"却"脱轨"的深层注解。玄宗晚年面对的实是制度供给不足与统治需求激增的根本矛盾,权术再精妙终难弥补制度代差。

(四)长恨歌的隐喻维度
白乐天"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文学想象,恰与玄宗"动态平衡"的统治术形成镜像——二者都在追寻不可复得的完美状态。元稹《连昌宫词》"百官跣足随天王"的乱离场景,实为对"帝王术"失效的最佳注脚。帖末引《江山雪》"情不敢至深"的偈语,暗合《道德经》"大巧若拙"的智慧,玄宗晚年恰是"术"太巧而"道"已拙。

结语:盛唐之衰非因一人一时,而是制度创新停滞与权力技术过载的共谋。今人读《长恨歌》第九解,当超越儿女情长的表象,在"渔阳鼙鼓动地来"的震颤中,谛听历史对制度建设的永恒呼唤。
蔡修七 發表於 2025-5-2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长恨歌》第九解:帝王术与长生殿的终极悖论

(一)招魂术的政治隐喻
《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招魂场景,实为盛唐政治文化的双重投射。玄宗晚年追求的不仅是杨妃魂魄,更是对开元盛世的政治招魂。陈寅恪曾指出"唐代政治革命多起于宫廷",而马嵬驿之变恰是这种政治规律的残酷体现。帝王术的吊诡在于:当玄宗用"情至极处"的文学表达来修饰权力时,权力本身已开始反噬其情感载体。

(二)动态平衡的崩坏机理
天宝年间的权力架构呈现典型的"三元制衡"模型:李林甫代表的门阀官僚体系、安禄山为首的边镇军头、杨国忠主导的外戚集团。这种精密设计本应如《韩非子·八经》所言"使鸡司夜,令狸执鼠",但玄宗忽略了制度疲劳定律。日本学者谷川道雄研究发现,安史之乱前河北地区的粟特人聚落已达47处,证明玄宗对胡将的依赖已突破"以夷制夷"的传统安全阈值。

(三)情感政治的现代性启示
玄宗晚年困境印证了《贞观政要》"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的警示。当代政治学中的"情感治理"(Affective Governance)理论可解释其败因:当个人情感完全替代制度理性时,权力系统的容错率会急剧降低。安禄山叛变时的糖尿病史(《旧唐书》载"禄山体肥,常带疮疾")这个偶然因素,恰恰暴露了人治系统面对黑天鹅事件的脆弱性。

(四)文学叙事的解构空间
《江山雪》"情不敢至深"的偈语,实为对《长恨歌》的祛魅式注解。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揭示唐人诗"写怨妇思夫,而密意深情,已透宋词之先"。玄宗的政治悲剧在于,他将帝王术的"术"字推演到极致时,却忘了《易经》"亢龙有悔"的告诫。这种悖论恰如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言:"以智术制天下,而天下亦以智术应之。"

结语:历史总是以反讽的方式完成其辩证法。当我们在《长恨歌》的泪光中看见"七月七日长生殿"的誓言时,也不应忘记《资治通鉴》记载的同一天,正是安禄山受封东平郡王的日子。这种时空叠印的荒诞感,或许正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最深刻的隐喻。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