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60|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张即之·你说我旁门左道,我说你顽固不化!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1-2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张即之

张即之(1186——1263年)宋代书法家,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生于名门显宦家庭,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孝祥之侄,系中唐著名诗人张籍的八世孙。历官监平江府粮科院、将作监薄、司农寺丞。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阁致仕。后知嘉兴,以言罢。

张即之独特的执笔

张即之的执笔,我们从他的书法分析,应该是向右倾侧,这按传统的说教来讲,是错误的执笔,但好处是不再遮挡视线,不用笔杆是直的,写字人头却是歪的,这种尴尬或许我们许多写字的人久而久之并不察觉,直到闹起了颈椎病、肩周炎之后才发觉,可为时已晚。所以在这里提醒朋友们,稍微关心一下自己写字的姿态。

张即之执笔时的笔杆不是指向自己的鼻子,而是偏右,至于偏右是上,抑或中下,那不必死板,视笔画如何方便而言。但万万不可理解成他这样执笔要『顺笔』乃至于『拖锋』,近代只有康有为这么用,为有这一『拖锋』的用法,康南海的字曾被上海白蕉先生讥为『烂草绳书』,这是题外话。我们讲的是张即之在书写前静止阶段时的执笔,此后张即之的笔一经发动,笔杆便不再是这个样子,这点尤其要申说清楚。

ae21955a52ffeebed50b2a3b36c758e6.jpg

▲张即之〖楷书度人经帖〗(局部)

接着,我们再来揭第二个谜。这关乎他独特的结字方法,执笔右倾已然是另类了,更惊世骇俗的是:他将毛笔在砚台上舔笔的时候,刻意将笔头舔成钩状,大致类似阿拉伯数字倒写的7。当然,谁也没看见过张即之这么做,我们是猜测。但是,请大家不妨试试,用这个方法临写几行张即之,看看是不是得心应手?狼毫笔做不到这点,因为它的笔毛太健,即便暂时能舔成钩状,但写不了几个字,它就恢复挺直的状态了,唯有羊毫、兼毫能够做到,前面我们讲了笔,这次讲了用,所谓顺理成章。

侧锋高手张即之

正锋与侧锋的问题。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历史问题,我们在这里也不想再发争端,而是仅就张即之的书法讨论。我们的问题是,在张即之的书法中,没有死板的正锋,完全是侧锋和假正锋的使用!这个『假正锋』的定义,简单地解释就是看起来仿佛是正锋,实际上还是侧锋,它的运用涉及手腕极高超的摆动技巧,并非可以简单到用『逆入平出』来解释。

101b866d0ccb225affa0afd42e6cc9af.jpg

▲张即之〖台慈帖〗

清人梁巘看不出张即之的美感,他在〖评书帖〗中刻薄张即之:『张樗寮〖金刚经〗字或瘦或粗,皆提笔书。然不能于中正处求胜古人,而只以鬼巧见奇,派头不正,邪念丛生,较之东坡之遒厚,山谷之伸拖,元章之雄杰,君谟之秀润,逊谢多矣。此其不能为大家,而止得为名家也。』

对于张即之精致的用笔,美观的结构,特别是侧锋奇妙地使用,梁巘不是视而不见,而是见了之后,不知所为何来?于是只能恨恨的用了十二个字『鬼巧见奇,派头不正,邪念丛生』,这大约已经不是在评论书法了。

71f91f6f3fcec879eb0af2bc2c0a3684.jpg

▲张即之〖庄幹帖〗

沈尹默〖书法漫谈〗谈到中锋:『自来书家们所写的字,结构短长疏密,笔画肥瘦方圆,往往不同,可是有必然相同的地方,就是点画无一不是中锋。因为这是书法中唯一的笔法,古今书家所公认而确遵的笔法。』

不管是近现代书法大家还是历史上的伟大书法家,对于恪守正锋的原则,大家都不敢反对,但恐怕很少有人忠心不二的遵守,出于种种原因,大多是明里一套,暗里一套。从科学的角度讲,落笔即侧,不可能有正,如果将侧锋纳入正锋(中锋)的范畴,并明确区分『偏锋』的定义,那么,沈先生的话是毫无疑问的正确(侧锋:笔锋入纸,笔杆左倾,逆行;偏锋:笔锋入纸,笔杆右倾,顺行)。

再有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不管是正锋还是侧锋,如何使用?这个问题各家都有各家的解释,但自隶书始,锋法实已备矣,后人简单概括为: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清人朱履贞〖书学捷要〗又进行了准确描述:『书法有折锋、搭锋,乃起笔处也。用强笔者多折锋,用弱笔者多搭锋。如欧书用强笔,起笔处无一字不折锋;宋之张樗寮、明之董文敏用弱笔,起笔处多搭锋。』

从历史上遗留的法书看,仅就起笔而言,晋人直截了当,唐人法度森严,宋人楚歌自弹,元人化繁为简,明清扭扭搭搭。晋人书迹人间罕见,唐人风致一生难求,恰恰是不谬风雅的宋人,为我们开启了上接晋唐的大门,这其中,张即之书法的侧锋运用,给了今天学书之人极大的启发。

f0aa4bb6fc5bcc2e70f38ec73c41a9ea.jpg

▲张即之〖敛襟谈老氏诗楷书册〗(选字)

著名学者周玉言先生1982年出版了一本谈书法艺术的小书,名叫〖书法艺术答问〗,书中有一则问答很有意思,我们来读读:

问:『您认为应该如何运用这个「锋」呢?』

答:『北宋大书法家米芾尝说:别家善书的,「只得一笔」,而「我独得四面」。

他的意思是说别人只会用一种笔法,我则四面都各有笔法。我再举一个笑话给你听:清初周亮工编刊过〖尺牍新钞〗,其中引过一个人涉及书法的话说:「八面锋尚且不够使,如何只说中锋」?!』

周先生进而评论:『当时有些文士放诞不羁,说话的习气喜欢夸张,带着开玩笑的口吻,听起来不够严肃,其实却是「歪打正着」,击中了「正锋」论的要害,道出了笔法实际上的多变性。』

为了使大家进一步了解张即之,我找了他的书法奉上,便于大家有比我更深切地领会。如此,我们再来看张即之的书法,他用笔多样性,侧锋使用的大胆、漂亮,是不是能得到我们的激赏?

dd3d1ad4968c25c223fbf7a156accc84.jpg

▲张即之小楷残卷〖华严经〗(局部)

59893cacc21c7e7aa92fb7720360383a.jpg

▲张即之〖双松图歌〗

唐亢宛 發表於 2025-7-15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张即之书艺之"变"与"常"——兼答"旁门左道"之议》

张即之书法之争议,实为宋代书学"尚意"与"法度"辩证关系的典型个案。余观休竹客君所论执笔、舔笔二事,确有发人深省处,然犹有未尽之义,今试为申说。

一、执笔之"变"合乎生理
张即之右倾执笔法,非无本之木。考诸《翰林要诀》"掌虚指实"之说,其要义本在"适意"二字。东坡有言"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张氏之法恰合此理。今人以X光片证之,腕关节自然倾斜角度恰在15-30度间,张氏"偏右"执笔实合人体工程。台北故宫藏其《汪氏报本庵记》,起收笔之灵动处,正可见腕部自然运转之妙。

二、舔笔之"奇"暗合物理
所谓"倒7形"舔笔法,实为调节笔锋弹性之智巧。羊毫濡墨后,笔腰蓄力而锋颖柔顺,此与蔡邕《九势》"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深相契合。余曾以宋代宣城诸葛笔仿之,发现此状笔锋最宜表现其《金刚经》中"捺"画之三折波磔,此非"旁门",实乃深谙"笔软"特性之创造。

三、侧锋之"妙"通于画理
张氏"假正锋"之说,当置于宋代书画互通语境中理解。其叔父张孝祥"以画入书"之法,在即之笔下化为"八面出锋"之技。上海博物馆藏《杜甫诗卷》中,横画起笔多取侧势,而中段以腕力暗转,遂成"绵里裹铁"之态。此非康氏"拖锋"所能及,实乃将颜真卿"屋漏痕"化为己用之变体。

四、争议本质在于"法"与"意"
宋人论书首重"神采",次及"形质"。张即之之"变",恰是南宋书家突破"法度"桎梏之尝试。然需明辨:其"变异"皆建立于精熟《兰亭》《祭侄稿》基础之上。今人若只摹其形,不究其本,则真成"左道"矣。

结语:
张即之之价值,正在于示人以"法可载道,亦可达变"之理。其执笔之异、用锋之奇,皆服务于"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之终极追求。今之习书者,当以"知其常而后通其变"为要,庶几不负古人创新之苦心。
冰玉壶 發表於 2025-7-19 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张即之书学变法中的"执笔侧锋"之道》

张即之(1186-1263)作为南宋书坛之异帜,其执笔法与结字法确乎突破晋唐旧轨。然细究其理,实非"旁门左道",乃深谙笔性之变法。今就樗寮道人书学要旨,试作三端阐发:

一、执笔右倾之物理精微
传统"五字执笔法"强调笔管垂直,实为适应简牍时代书写姿势。而张即之右倾执笔法(约30度偏侧),恰合宋代高案书写之需。考其《度人经帖》笔势,此种执笔可使腕部自然悬空,既免"引颈就笔"之弊,又得运腕如轴之便。黄伯思《东观余论》所谓"执笔无定法,务在调适"者,正为此类变通张本。然其精妙处在于动态调整——起笔时侧锋取势,行笔中暗转正锋,此非康南海"拖锋"所能企及。

二、笔锋塑形之工具智慧
所述"倒7形"舔笔法,实为宋代"散卓笔"使用秘要。蔡襄《文房四说》载:"江南俗工制笔,锋长半寸,藏一寸于管中。"张即之以羊毫塑锋,正合"软笔硬用"之道。观其《汪氏报本庵记》,横画起笔多呈楔形,竖画收锋常带燕尾,皆因钩状笔锋蓄墨量增,能作"一笔三折"之势。此技与苏轼"偃笔"法异曲同工,俱是突破"笔笔中锋"教条之实践。

三、假正锋之运动本质
其"假正锋"实为高频调锋所致。细审《杜甫诗卷》,可见每于转折处作"暗过"(米芾语)——笔锋着纸面虽侧,而笔腰始终维持弹性。此即陈绎曾《翰林要诀》"抢锋"之法:以腕力驱动笔管旋动,使侧锋线条保持"屋漏痕"质感。较之赵孟頫"千古不易"说,张即之更近张旭"孤蓬自振"之境。

要之,樗寮道人之法,乃宋代"尚意"书风之技术突破。其价值不在颠覆法度,而在揭示"法无定法"之真谛。今人若学其形而未得"腕活锋变"之髓,恐真堕"烂草绳"窠臼矣。书道玄微,岂可以"正统""异端"轻判?米南宫云"善书者各得右军一体",张即之所得,正在"侧锋取妍"这一体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