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88|回復: 1

[儒家学说] 【第290期】〖论语·子路篇第15章〗孔子答『一言兴邦』、...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1-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15章〗孔子答『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之问有何深意?

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所谓『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就是说不能期望言语必然有这样的效果,即说话不能这样绝对。这里的『几』字,指期望。『几乎』的『几』字,指接近。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鲁定公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事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说得这样绝对。有句话说:「为君难,为臣不易。」如果真的知道为君的难处,那不就几乎是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事吗?』 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说得这样绝对。有句话说:「我做国君没有别的快乐,唯有说什么话都没有人违抗我。」如果你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是也很好吗?如果你说的话不正确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几乎是一句话可以亡国吗?』

古代社会君权至上,故而有为君者『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之说。孔子对鲁定公之问的回答恰到好处。首先说明此言过于绝对,不能期望一句话必然有这样的效果。继而指出,有些话反映国君的居心是正是邪,确实对国家兴亡有重要的影响。他举例说,国君如果真的知道为君之难,为臣之不易,必然会上下同心,发愤图强,则国家兴盛有望;国君如果以无人敢于违抗自己的意志为乐趣,必然会专横跋扈,阻塞言路,则可能一言丧邦。

孔子关于为君者如果说的话不正确,也没有人敢于违抗,就有可能一言丧邦的警告,是对那些专横跋扈、听不得不同意见的国君一针见血的批评,同时也表明,他并不主张臣子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君主,并认为如果在国君有错误时臣子盲目服从,就会导致国家灭亡。这一点,尤其值得引为鉴戒。

附:

【原文】

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①。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②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注释】

①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不能期望言语必然有这样的效果,即说话不能这样绝对。几,期望。②几乎:几,接近。

【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事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说得这样绝对。有句话说:「为君难,为臣不易。」如果真的知道为君的难处,那不就几乎是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事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说得这样绝对。有句话说:「我做国君没有别的快乐,唯有说什么话都没有人违抗我。」如果你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是也很好吗?如果你说的话不正确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几乎是一句话可以亡国吗?』

暂用中文名 發表於 2025-4-9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札记】论"一言几于道"的为政境界——释《子路篇》"兴邦""丧邦"之辨

《论语·子路篇》第十五章所载孔子与鲁定公的问答,实为儒家政治哲学中关于言语与治道的精微之辨。孔子以"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破题,既消解了绝对化的语言魔力崇拜,又揭示了言语背后所承载的为政者心术与制度伦理。此章当从三个层面作贯通理解:

一、言语的"几微"之道
孔子连用两个"几"字,前者训"期"(《说文》:"幾,微也"),后者训"近"(郑玄注:"幾,近也"),构成辩证的阐释框架。其要义在于:言语本身不具决定性的兴丧之力,但当言语折射出特定的政治生态时,则近乎影响邦国命运。这种"即言离言"的思维,与《易传》"几者动之微"的哲学相通,强调在言语表象下把握为政者心念的微妙动向。

二、兴邦之言的制度隐喻
"为君难,为臣不易"非普通感慨,实暗含三代礼制精髓。《尚书·皋陶谟》载"兢兢业业"、《诗经·小雅》言"战战兢兢",皆与此语互为表里。孔子将此种敬畏意识视为兴邦之基,正与《大学》"君子有絜矩之道"相呼应。当为政者体认到权力背后的责任重担时,自然会产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慎政意识,此即"近乎兴邦"的深层逻辑。

三、丧邦之言的权力异化
"唯其言而莫予违"的独裁快感,实为周德衰微的症候。《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晏婴谏齐景公"君所谓可而有否焉",正是对此种专断心态的匡正。孔子在此揭示的实为"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的政治规律,其警示意义远超春秋语境。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将"莫之违"的后果二分:合乎善道的政令畅通是理想状态("不亦善乎"),而悖离善道的强制服从则近于丧邦。这种区分突显了儒家"从道不从君"(《荀子·臣道》)的政治伦理。

此章在当代的启示尤显深刻:
其一,为政者的自我认知决定制度效能。现代政治学中的"权力悖论"(权力越大责任越重)与孔子所言"为君难"古今映照。
其二,言论生态反映政治文明程度。健康的政治共同体既需要"令出惟行"的执行力,更需要"兼听则明"的包容性。
其三,绝对的权力话语终将导致系统风险。孔子对"莫予违"的批判,与当代对"一言堂"体制的反思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朱子语类》解此章云:"虽非一言遽能兴丧,然言为心声,积渐之效自尔。"此语道破本章真谛——治国之道不在言语本身的巫术效应,而在言语所承载的价值取向与制度理性。读此章者,当于"几微"处见精神,于"几乎"间观世变。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