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120|回復: 2

[儒家学说] 光明论坛·温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7-3-28 22: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5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巴要弘义融利,实现共同发展。中华文化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帮助巴基斯坦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习近平主席以中华文化倡导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理念,来弘义融利,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开辟中巴合作共赢新征程,无疑是儒家『忠恕』之道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恰当运用。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则尽己而无欺,恕则推己以及人,曾子用『忠恕』二字对孔子『一以贯之』之道作了精辟概括。孔子在回答子贡何谓『仁』时指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忠』。作为仁爱之人,必有仁爱之心,自己『欲立』『欲达』,必推想到他人也有立身、通达之愿望,进而在己立、己达之余,积极促成他人立身而通达。

『推己之谓恕』,在朱熹看来,「恕」就是推己及人。孔子则将『恕』界定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孔子回答子贡之问不难发现,尽管如曾子所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而且忠恕同为尽己推己之『仁术』,但孔子似乎有意突出『恕』字。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之『忠道』行之不易,必明『君子』之道,贵在『克己』『修己』而『身正』。端正自身,使其合乎道义,合乎人性,还要能善解人意,尊重和善待他人,在此基础上,『修己以安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携手共进,各得其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行之亦难,也需尊重他人的独立意志,切勿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否则难以『安人』。

中庸〗说:『忠恕违道不远。』作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道』是从『欲』的角度而言,作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是从『不欲』的角度而言,二者共同构成了儒家的道德准则。果能行此『忠恕』之道,即是爱人,即为『仁者』。推行『忠恕』之道,要有『人能弘道』的自信,要有『泛爱众而亲仁』的情怀,要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信念,要有『求诸己』的主观努力,要靠『为仁由己』的自觉能动性,等等,如此则不失为『修己安人』的君子。

『忠恕』之道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顾及别人的思想感受,把他人与自己放在平等地位上进行思考和对待,尊重人格尊严和自由意志,体现了孔子仁学的民主性精华和推己及人、修己安人的君子之道。〖大学〗所言『絜矩之道』,不失为『平天下之要道』;〖中庸〗强化忠恕之道,主张『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孟子〗认为『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主张『善推其所为』,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毫无疑问,『忠恕』之道是带有普遍性和普适性的准则,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当代和未来,是中华民族奉献给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于建福,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中国孔子研究院尼山学者)

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7-18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忠恕之道与当代国际关系的仁学实践》

习近平主席援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阐释中巴关系,实为儒家"忠恕"之道在当代国际治理中的创造性转化。此语出自《论语·雍也》,乃孔子答子贡问仁之要义,与《卫灵公》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共同构成儒家处理人我关系的金规则。本文拟从经学本义与当代实践两个维度,解析这一外交理念的深层文化逻辑。

一、忠恕之道的经学阐释
朱子《论语集注》释"忠恕"云:"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中庸》"忠恕违道不远"郑玄注指出,此二者实为"仁"的一体两面。具体而言:
1. "忠"道体现为积极的成德实践。《论语》载孔子言"修己以安人"(《宪问》),《大学》"絜矩之道"皆强调主体在确立自身价值时,须同步成就他人。程颐《伊川易传》解"立"为"所处而安","达"为"所行而顺",说明立人达人需建立在对双方发展诉求的深刻体认上。
2. "恕"道表现为消极的边界意识。《春秋繁露·仁义法》言"以仁安人,以义正我",这种"反求诸己"的思维模式,在《孟子·离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中得到强化,构成国际交往中的道德自律原则。

二、当代国际关系的仁学实践
习主席的论述实现了三重创造性转化:
1. 将"立达"理念从个人道德扩展至国家行为。传统注疏如皇侃《论语义疏》解"立"为"三十而立"的德性成就,今则升华为国家主体间的共同发展,暗合《礼记·礼运》"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2. 赋予"义利观"新的辩证关系。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强调"义者利之和",习主席提出"弘义融利",既继承朱熹"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子语类》卷十三)的训诫,又突破传统义利对立思维,形成新型国际义利观。
3. 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方法论。张载《西铭》"民胞物与"的宇宙情怀,在此转化为具体的外交实践,通过"能近取譬"(《论语·雍也》)的推己及人,实现《周易·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的和谐境界。

三、忠恕之道的实践智慧
践行此道需把握三个要点:
1. "克己复礼"的修养功夫。《颜渊》篇载孔子答颜渊问仁,强调主体自律是推己及人的前提,这与国际交往中的相互尊重原则深度契合。
2. "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子路》篇"君子和而不同"的训导,为处理文明差异提供范式,恰如《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共生理念。
3. "执两用中"的实践理性。程颢《识仁篇》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种整体思维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

结语:
从《尚书》"协和万邦"到当代"一带一路",忠恕之道始终是中华文明处理对外关系的核心智慧。习主席的论述既恪守"仁者爱人"(《颜渊》)的儒学本真,又创造性地发展出"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现代诠释,为破解零和博弈的国际关系困境提供了东方智慧。此正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在坚守文化本根的同时,开辟出文明互鉴的新境界。
凤杰 發表於 2025-8-1 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忠恕之道的现代外交实践——习主席巴基斯坦演讲的儒学阐释》

习主席援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申明中巴关系,实乃将儒家"忠恕"精义活用于当代国际治理的典范。此语出自《论语·雍也》,朱熹《集注》释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二者实为仁道一体之两面。今试析其要义有三:

一、忠道之"立人达人"的积极实践
孔子以"能近取譬"为仁之方,强调由己及人的推扩逻辑。郑玄注"立"为"成其事业","达"为"通于物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等领域助巴发展,恰是"成己成物"思想的现代演绎。《中庸》言"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正与此相契。这种互利共赢模式,超越了西方现实主义理论的零和博弈,体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东方智慧。

二、恕道之"勿施于人"的边界意识
子贡问终身可行之道,孔子独举"恕"字,其慎可知。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指出:"恕者,不以己之所恶施人。"中巴合作尊重对方发展道路选择,不附加政治条件,恰是"君子和而不同"的当代诠释。这种交往准则,与《礼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教化精神一脉相承。

三、忠恕相济的实践智慧
程颐强调:"忠者天道,恕者人道。"习主席提出"弘义融利",正是将道德理想(忠)与现实操作(恕)有机统一。如同《孟子》所言"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在坚持核心利益(立己)的同时促进共同发展(立人),这种辩证思维深得"执两用中"的精髓。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儒家忠恕之道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启示:其一,发展诉求具有普遍性,当以"民胞物与"的胸怀对待;其二,文明差异具有客观性,需持"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态度;其三,合作路径具有创造性,要循"义利相兼"的原则推进。习主席此论,非徒引经据典,实乃创造性转化儒家思想的生动范例,展现了中华文化"苟日新,日日新"的永恒活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