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32|回復: 0

[廿四节气] 趣话『鹭』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10-6 08: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光明日报·文荟周刊·雅趣·雅趣说字】

鸟类的命名是很有意思的:有的就其叫声命名,例如鹅与鸭;有的就其外形命名,例如画眉与白头翁;有的就其捕食命名,例如啄木鸟与鱼鹰……那么,有一种鸟为什么叫作『鹭』呢?

先民根据经验认为,此鸟是可以畜养的,但总在白露时节便南飞而去,不可复畜,例如宋·孔平仲〖谈苑〗里说,『人畜鹭鸶虽训熟,然至饮秋水则飞去』。〖绍兴府志〗中也有『鹭色雪白,顶上有丝,长尺余,山阴濒水人家多畜之,皆训不去,唯白露一日,必笼之,不然飞去』的记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引〖禽经〗(旧题周·师旷撰,晋·张华注)『鹭飞则露』后说:『其名以此』。意思就是说,因为此鸟一到了秋天白露时节就要迁徙,故称之为『鹭』。汉·许慎〖说文解字〗称:『露,润泽也;从雨,路声。』清·段玉裁注云,此露『亦叚路为之』。由此可见,由『露』及『鹭』,应为推演所得。

『鹭』为什么要在白露时节飞去呢?因为它适合在温暖的条件下生活,过高或过低的气温,过强或过弱的光照,都会影响它的繁衍、发育和生存。于此,它成了一种候鸟,天热往北飞,天冷往南飞。根据今人考察,大家所熟悉的白鹭,可以北飞至我国东北乃至西伯利亚,南飞至我国华南乃至马来西亚。过了白露,虽说日热夜不热,乃算温暖,可是气温下降的趋势已经开始,就像『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样,敏锐的鹭预感到了寒冷将至,也就要振翅飞去了。

由此,大概可以进一步推断:『鹭』这个名称当是我国中原地区的先民依据『鹭飞则露』的迁徙节令而起的。查查古籍,『鹭』字早在〖诗经〗里就反复出现了,例如〖陈风·宛丘〗『值其鹭羽』(手中持着鹭羽),〖周颂·振鹭〗『振鹭于飞』(白鹭成群地飞翔)。陈国在哪里?今河南淮阳、柘城及安徽亳县一带。西周的都城在哪里?今陕西西安地区。这是『鹭』由我国中原先民命名的有力印证。

由『鹭』字的来历可以推断,早在西周时期我国的先民就已经初步把握了节令,不只把握了『二至』(冬至和夏至)和『二分』(春分和秋分),而且把握了『白露』,说明早在约三千年之前我国的先民就已经准确把握了鹭的迁移习性,而且把握了『鹭飞则露』的节气特征。这是了不起的发现,比起鹅、鸭、画眉、鱼鹰之类的命名,它更显智慧,甚至可以将其视为当时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小标志。

白鹭是大家熟知的鹭中的一类,因为头上长有毵毵如丝的长毛又称之『鹭鸶』,又因为浑身羽毛洁白如雪又称之『雪客』,还因为风度翩翩、标致非凡又称之『风标公子』,因为涉于浅水,好自低昂,如舂如锄又称『舂锄』……这种种有意思的名称,皆表明了中华民族的风雅与才情。

(钱仓水)

陳心華 發表於 2025-7-31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释"鹭"字源流兼论先民物候智慧》

鹭鸟得名之由,诚如贵报所论,实与白露节气密切相关。然细考字源流变,尚有可申论者。按《说文》"鹭"字段注:"鹭,白鹭也。从鸟路声。"段玉裁特引《禽经》"鹭飞则露"之说,揭示其命名本于物候特征。考"路"声之字多含"显露"义,《释名》云:"露,虑也,覆虑物也。"先民观察鹭鸟"应露而徙"的习性,遂以"路"声表其显应节气之特性,此即"因声求义"之例。

《诗经》所见鹭事尤值玩味。《陈风·宛丘》"值其鹭羽"郑笺:"鹭鸟之羽,可以为翳。"孔疏谓:"持其鹭鸟羽翳,身而舞也。"此非惟记物,实存古礼。《周颂·振鹭》毛传:"振振,群飞貌。鹭,白鸟也。"二篇皆以鹭喻洁白之德,足见周人已将此鸟纳入礼乐文化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已具完整物候体系,其中"白露"作为重要节气节点,与鹭鸟迁徙形成互证。

先民物候观察之精微,于鹭鸟纪事可见一斑。《大戴礼记·夏小正》载"九月遰鸿雁",而鹭迁稍早,适在仲秋白露之际。李时珍《本草纲目》引各地方志,详录其"应节而徙"的特性,此非单纯经验记录,实为系统化知识建构。考古发现显示,殷墟甲骨已有"雚"(观)字象鹭形,商代玉雕更见精美鹭饰,可知物候认知渊源甚古。

今人观鹭,当思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之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白露为"水土湿气凝而为露",而鹭鸟恰于此际南翔,二者形成精妙对应。这种将生物节律与天文历法相结合的认知方式,正是中华物候学的精髓所在。由一"鹭"字,可窥见三代文明中"观象授时"的传统,其科学价值与文化意义,犹待今人深入开掘。
陈尤状 發表於 2025-8-1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释"鹭":从物候观察到文化符号的演变》

【考名溯源】
"鹭"之得名,诚如《禽经》"鹭飞则露"之说,实为华夏先民物候观察之结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露"可假借为"路",而"鹭"从"路"声,其命名逻辑正合"声训"传统。考《诗经·周颂》"振鹭于飞"、《陈风》"值其鹭羽",足证此称早凝定于西周农耕文明语境。中原先民以白露为候,记录鹭鸟南迁之规律,遂使自然现象升华为文字符号,此乃"观物取象"思维之典型体现。

【物候智慧】
李时珍《本草纲目》引古谚"鹭色雪白,至白露必飞去",揭示古人已洞察温度对候鸟迁徙之影响。今科学证实,白鹭繁殖需25℃以上环境,其"白露南飞"实为规避中原季风气候之寒潮。先民虽无现代气象学知识,却通过世代观察,将物候现象与二十四节气精准对应。《逸周书·时训解》载"白露之日鸿雁来",恰与鹭迁形成物候序列,此乃农耕文明"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之智慧结晶。

【文化衍义】
鹭鸟在传统文化中渐由物候标志演化为多重意象:《诗经》以"振鹭"喻宾客容仪之整肃,《周易》取"鹭行有序"象征礼制规范。唐宋以降,更因"雪衣雪发"之姿成为隐逸象征,李白"白鹭下秋水"、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皆寄高洁之志。而《绍兴府志》载山阴人家驯鹭习俗,则展现人鸟共生之生态实践。

【文明启示】
"鹭"字演变史实为华夏生态认知之缩影。从甲骨文"隹"部到小篆定型,其字形承载着物候历法向文字符号的转化。先民以白露为节点把握鹭迁规律,较之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动物志》记载候鸟迁徙早数百年,彰显中华文明"观象授时"的独特路径。这种将生物习性与节气对应的认知模式,正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微观呈现。

今人解读"鹭"字,当超越单纯词源考据,而见其背后"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文明基因。此乃中华先民留给后世的生态启示录,亦为当代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提供古老而鲜活的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癸丑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九日寅時| 2025/8/12/週二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