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03|回復: 2

[成语典故] 单刀赴会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10-5 08: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单刀赴会〗相关人物

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单刀赴会〗涵义

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单刀赴会〗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

〖单刀赴会〗辨析

〖单刀赴会〗读音:dān dāo fù huì

〖单刀赴会〗近义词:匹马单枪、孤军作战、单人独马、单枪匹马、孤家寡人

〖单刀赴会〗反义词:群策群力

〖单刀赴会〗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

〖单刀赴会〗造句

1、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大有关羽单刀赴会的遗风。

2、尽管一个人可以单刀赴会地进入,可要出来的话还是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

3、面对全球金融和商业情况,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系统能够单刀赴会

4、去酒吧的话,尽量跟朋友一起去吧。这要比单刀赴会容易多了。

5、盖茨单刀赴会,一副很愿意与乔布斯讨论这个问题的姿态。

6、这折戏写的是关云长单刀赴会临危不惧的故事。

7、他的身份其实是将军,这刺客只是客串一下而已,所以虽然手里拿的不是刀而是匕首,但是说曹沫是单刀赴会也不委过。

8、有时间回来的话,让飞雪和小丫带路,把你拉出来,亲手教姐照相技术,不教都不行,非教不可!不用他们,我单刀赴会

9、这一幕,就像是单刀赴会的英雄,只身一人杀进敌群……许穹看到这里,心脏狠狠抽搐了下,双手无意识的握紧,不由得为他提心吊胆挂肚牵肠。

10、他是天下瞩目的一方主帅,过五关斩六将义释华容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的汉寿亭侯,赫赫扬扬,功勋卓著,把曹操吓得差点迁都的人物。

〖单刀赴会〗成语典故:

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占据益州后拒绝归还荆州。孙权一面命令吕蒙强行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一面命令鲁肃守巴丘(今湖南岳阳),防备关羽增援。吕蒙陷三郡后,关羽果然南下,被鲁肃堵住。鲁肃以大局为重,为了说服关羽以维持联盟,邀请关羽到约定地点会谈。

谈判前,鲁肃的部下担心对方会设下“鸿门宴”,不同意他冒险去见关羽。但是,鲁肃从大局出发,毅然决然地带着几个部将,佩挂单刀赴会。

在谈判桌上,鲁肃不顾危险,据理力争,“厉声呵之,辞色甚切”,驳得关羽面红耳赤,理屈词穷。尤其是鲁肃的一番慷慨陈词,更是令关羽哑口无言:“当初刘备在长坂坡时,兵马不足,计穷虑竭,吴主同情刘备没有栖身之地,才割爱借荆州以济其患,使有所庇荫。

但刘备矫饰私情,已取得益州,还想兼并荆州,这种行为连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去做,何况还是有头面的领袖人物呢!我知道有这样的话:贪而弃义,必为祸。将军你我都是重任在身的人,如果不能明白道理,做不到以义辅主,反而一味袒护其短,哪里会有什么帮助呢?”最后,孙刘两家达成协议: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至此,鲁肃不但赢得了这场谈判的胜利,还维护了孙刘联盟的团结局面,其功可谓大也。

〖单刀赴会〗成语接龙:

单刀赴会→会家不忙→忙不择价→价廉物美→美人迟暮→暮爨朝舂→舂容大雅→雅量高致→致之度外→外巧内嫉→嫉贤傲士→士农工商→商彝周鼎→鼎食鸣钟→钟鸣漏尽→尽美尽善→善善恶恶→恶积祸盈→盈满之咎→咎有应得→得胜回朝→朝成夕毁→毁形灭性→性命交关→关山阻隔→隔年皇历→历兵秣马→马仰人翻→翻然改进→进贤任能→能言快说→说短论长→长春不老→老熊当道→道不举遗→遗簪弊履→履仁蹈义→义形于色→色仁行违→违天悖人→人满为患→患得患失→失张失智→智藏瘝在→在此一举→举贤任能→能征惯战→战火纷飞→飞沙走石→石火光阴→阴山背后→后会无期→期期艾艾→艾发衰容→容膝之地→地大物博→博而寡要→要而言之→之死靡二→二三君子→子为父隐→隐名埋姓→姓甚名谁→谁是谁非→非池中物→物极将返→返老还童→童牛角马→马捉老鼠→鼠入牛角→角户分门→门庭如市→市井小人→人微望轻→轻财敬士→士死知己→己饥己溺→溺心灭质→质非文是→是非口舌

 
偶涉诗情 發表於 2025-4-25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单刀赴会"之历史语境与精神内核》

"单刀赴会"作为三国典故之精粹,其历史意蕴远超字面所示。建安二十年(215年)荆州之争中,关羽携周仓单刀赴鲁肃之约,此事经《三国志·吴书·鲁肃传》简笔勾勒,至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乃成文学经典。考其本质,实为汉末政治博弈中"信义"与"胆略"的集中体现。

从史学角度观之,此事发生于孙刘联盟濒临破裂之际。据《资治通鉴》载,鲁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其设计本为规避军事冲突的外交智慧。关羽"操刀起立"之态,非逞匹夫之勇,乃是以武圣之威仪践行"春秋大义"。宋代朱熹《通鉴纲目》特书"鲁肃邀关羽单刀会",正是着眼于这种"以一人止干戈"的政治智慧。

此典故在文化流变中衍生三重境界:其一为"孤忠",明代李贽《藏书》赞云"云长之独会,诚千古一人";其二为"信诺",清初毛宗岗批《三国》称"单刀之会,各守然诺";其三为"胆识",王夫之《读通鉴论》谓"持单刀而往,非独勇也,智足以周身"。三种诠释共同构建了中华文化中"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谱系。

今人用此成语,多取其"独当一面"之意,然须知原典中实含更深层的政治哲学。鲁肃、关羽皆明知风险而赴会,体现的是"以小事大"的处世智慧。苏轼《诸葛亮论》所言"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恰可为此事注脚。故运用此语时,当兼顾其历史本相与精神升华,方不负古人设此典故之深意。
把酒忘韵 發表於 2025-5-4 13:53 | 顯示全部樓層
《单刀赴会考释与关鲁之会的战略意蕴》

"单刀赴会"作为汉语经典成语,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三国鼎立时期的战略博弈。建安二十年(215年)荆州之争,实为孙刘联盟存续的关键节点。关羽携周仓等十二人赴鲁肃之约,表面是武将孤勇,深层实为政治智慧的体现。本文将从历史语境、战略内涵及文化流变三个维度进行考辨。

一、史实与演义的文本互证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载:"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裴松之注引《吴书》更详述"羽操刀起"的细节。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进行艺术加工,将"单刀"符号化为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强化了"万人敌"的视觉意象。值得注意的是,陈寿笔下的"单刀"实为佩刀仪制,与演义文学的武器象征存在本质差异。

二、地缘政治中的博弈智慧
此次会谈发生在吕蒙连克三郡的军事压力下。鲁肃提出的"借荆州"说辞,本质是维持孙刘联盟的战略缓冲。关羽的赴约包含着三重考量:其一,以个人武勇震慑东吴;其二,避免主力决战保存实力;其三,为刘备争夺汉中争取时间。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点:"云长之赴会,非特勇也,知肃之重盟而不敢害己也。"

三、文化符号的嬗变轨迹
唐宋时期,"单刀"意象逐渐脱离具体史实,成为忠勇精神的载体。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已见端倪,至元代关汉卿《单刀会》杂剧,则完成从历史事件到文化符号的转化。值得注意的是,《单刀会》中关羽唱词"豪气三千丈"的文学塑造,与《三国志》中"刚而自矜"的史评形成有趣互文。

四、现代语境的应用边界
当代使用该成语需注意三点:其一,原始语境中的联盟背景常被忽视;其二,"单刀"的冒险性不宜过度夸大;其三,鲁肃作为战略家的角色不应弱化。在"单刀赴会"的六个例句中,例3关于国际政治的用法最为契合本义——强调在复杂局势中保持战略定力。

结语:
这场公元215年的江畔会谈,实为乱世中理性与勇气的双重典范。关羽展现的不仅是武人的胆识,更是对"义"的坚守;鲁肃所持的不仅是外交辞令,更是对"利"的清醒认知。在成语流变过程中,我们既要欣赏文学想象的美学升华,更当回归陈寿"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的史家笔法,方能把握历史人物的完整面相。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