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30|回復: 2

[成语典故]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22 09: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相关人物

寿梦(公元前620年―公元前561年),吴侯仲雍十九世孙,吴侯去齐之子,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85年―公元前561年在位。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涵义

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处

〖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汉·韩婴〖韩诗外传〗:“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辨析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读音:táng láng bǔ chán huáng què zài hòu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用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造句

1、甲国攻击乙国,不料丙国乘虚而入,灭了甲国,这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这句是牧羊人吵架,狼赢得了猎物。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没关系。

3、小偷只顾着偷东西,却没有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警察已经在外头等着逮捕他了。

4、有时不妨做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架势,利用别人在打斗的时机进行攻击。

5、那散修又惊又怒,没想到自己算计半天,却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徒为他人作嫁衣裳。

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正好省自己的事了,等他弄到手直接抢就是了。

7、一条小鱼吞下了小虾,却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后,一只翠鸟正向它冲下来。

8、他一心想占人便宜,却不知道也有人在盯着他们,真是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只不过这只黄雀的身躯有些太过庞大。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胆敢劝告出兵的人,我将他处死!”这时,有一个少年 ,知道自己地位低下,劝告必定没有效果,只会被处死。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用露水湿透他的衣,这样许多天。

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少年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放声鸣叫,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它的后面;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吴王一听很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文言文〗: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白话文〗:

吴王想要讨伐楚国,告诉左右大臣说:“我会杀死所有敢劝谏我不出兵的人!”吴王的侍从中有个年轻人想要劝谏吴王却不敢,就怀里藏着弹丸,手里拿着弹弓,在后院游荡,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这样做了几天。吴王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地沾湿衣服?”

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处在高处一边放声叫着一边吮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他的后面;螳螂弯曲身子贴紧前肢想要取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弹弓和弹丸在他的下面。这三者都必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隐患。”吴王说:“好啊!”于是吴王停止了战争。

 
整人君子 發表於 2025-5-24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螳螂捕蝉"的深层哲思与当代启示》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典故,虽出自《庄子·山木》与《韩诗外传》二书,然其思想渊源实可追溯至《周易》"知几其神"的古老智慧。今试从三方面阐发其精义:

一、天道循环的警示
庄子所谓"见得而忘其形"的螳螂,恰如《道德经》"福兮祸所伏"之注脚。吴王寿梦欲伐楚之时,少年以"蝉-螳螂-黄雀-弹弓"的食物链演示,实为《易经》"亢龙有悔"的具象化表达。此中暗合阴阳相生相克之理,与《黄帝内经》"生克制化"的五行学说遥相呼应。

二、认知局限的隐喻
细究典故中"忘其身""忘其真"的表述,与《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认知论不谋而合。螳螂之误不在捕蝉,而在"执翳"(蔽于树叶)而失全局观。此正如《荀子·解蔽》所言:"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道出了人类认知的普遍困境。

三、处世智慧的启示
典故中少年"怀丸操弹"的劝谏方式,深得《鬼谷子》"因其势而利导之"的纵横家精髓。这种"不谏之谏"的智慧,较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的迂回策略更为精妙。今人处世,当如《菜根谭》所云:"处世让一步为高",既要警惕成为逐利的螳螂,更须避免沦为最后的黄雀。

此典故在当代的价值,尤在于提醒我们:在全球化竞争格局中,当以《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的智慧破除认知盲区,以《中庸》"预则立"的思维建立风险防控。昔孔子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观"螳螂黄雀"之喻,诚哉斯言!
鹿鸣笑雅 發表於 2025-6-29 2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螳螂捕蝉"的深层哲思与当代启示》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典故,虽出自《庄子·山木》与《韩诗外传》,然其思想渊源实可追溯至《周易》"知几其神"的哲学传统。本文将从三个维度阐释其深层意涵:

一、天道循环的宇宙观
庄子以蝉、螳螂、黄雀的连环相克,揭示"方生方死"的物化规律。此与《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的辩证思维相通,暗合阴阳相生相克之理。吴王寿梦欲伐楚而未察晋国威胁,恰如螳螂之专注眼前而失察全局,此乃违背"知白守黑"的处世之道。

二、认知局限的警示意义
少年以"露水沾衣"的隐喻劝谏,实为道家"观复"智慧的体现。《淮南子》云"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真正的智者当如黄雀般具"瞻前顾后"之明。典故中三层猎食关系的递进,恰似《韩非子》所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生动注脚。

三、当代社会的现实映射
在全球化竞争中,此典故尤具警世价值。企业并购中的"白衣骑士"现象、国际政治中的"战略误判",皆为现代版"螳螂困局"。儒家"慎独"与道家"无为"思想的融合,恰可为当代人提供"执两用中"的处世智慧——既要有蝉的专注,更需黄雀的远见。

此典故历经两千余年仍具生命力,正因其揭示了人类永恒的认知困境。读史明智,我们在赞叹古人智慧之余,更当以史为鉴,培养"欲观其复"的战略思维,方能在复杂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