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45|回復: 0

[成语典故] 竭泽而渔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18 06: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竭泽而渔〗相关人物

狐偃(约前715年~前629年),春秋时晋国的卿。亦称子犯、舅犯、咎犯、臼犯、狐子、狐突之子,晋文公重耳之舅,故又称舅氏。

〖竭泽而渔〗涵义

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竭泽而渔〗出处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淮南子·本经训〗:“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竭泽而渔〗辨析

〖竭泽而渔〗读音:jié zé ér yú

〖竭泽而渔〗近义词:杀鸡取卵

〖竭泽而渔〗反义词:从长计议

〖竭泽而渔〗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竭泽而渔〗造句

1、杀鸡取卵,竭泽而渔,都是很愚蠢的行为。

2、做事不能竭泽而渔,要考虑后果。

3、你一次就把所有资源用尽,这种竭泽而渔的作法,行不通的!

4、榨光人民,来满足政府的需求,正犯了竭泽而渔的错误。

5、政府不可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竭泽而渔,一味增加赋税。

6、国家发展经济不能竭泽而渔,要眼光放长,多给子孙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

7、他们竭泽而渔,鱼越来越少,最后吃亏的是我们普通渔民。

8、砍烧林木竭泽而渔等等有摧毁性和伤害力的行为继续在各地上演,在在都为我们这个危脆的地球添加了巨大的压力。

9、另外的错误观点,就是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

10、做事得留有余地,竭泽而渔是不行的。

〖竭泽而渔〗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

〖竭泽而渔文言文〗: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竭泽而渔白话文〗:

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用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后却不会再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之计。

〖竭泽而渔〗成语接龙:

竭泽而渔→渔阳鞞鼓→鼓睛暴眼→眼不着砂→砂里淘金→金尽裘弊→弊衣疏食→食甘寝宁→宁缺勿滥→滥竽充数→数不胜数→数见不鲜→鲜廉寡耻→耻言人过→过隙白驹→驹留空谷→谷父蚕母→母难之日→日昃不食→食马留肝→肝脑涂地→地上天宫→宫车晏驾→驾鹤西游→游思妄想→想方设法→法不徇情→情投意洽→洽闻强记→记问之学→学富五车→车尘马足→足踏实地→地网天罗→罗钳吉网→网开一面→面无人色→色厉胆薄→薄唇轻言→言之有故→故弄虚玄→玄圃积玉→玉惨花愁→愁长殢酒→酒足饭饱→饱经风雨→雨约云期→期颐之寿→寿元无量→量凿正枘→枘圆凿方→方寸万重→重足累息→息息相关→关山阻隔→隔年皇历→历精为治→治国安民→民安国泰→泰山压顶→顶踵捐糜→糜躯碎首→首身分离→离题万里→里勾外连→连街倒巷→巷议街谈→谈吐风生→生张熟魏→魏鹊无枝→枝分缕解→解民倒悬→悬崖撒手→手高眼低→低首下气→气满志骄→骄兵之计→计日以俟→俟河之清→清浄无为

〖竭泽而渔〗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竭泽而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与失永远是一对矛盾。世上没有绝对的得和失。所以明智的人考虑到了失,失时看到了得,在得失之间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半日闲 發表於 2025-5-20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竭泽而渔"的可持续发展智慧》

"竭泽而渔"典出《吕氏春秋·义赏》,其"泽涸取鱼,翌岁无获"的譬喻,深刻揭示了短视行为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考其源流,此典实包含三重智慧维度:

一、经济伦理维度
雍季谏晋文公时提出的"诈伪之道非长术",实为最早的经济伦理命题。春秋时期管仲"十年树木"之策与《礼记》"时禁"思想,皆强调资源利用的时序性。汉代《盐铁论》更直指"取民赋敛,犹割股以啖腹",与"泽涸无鱼"形成互文。这种"取之有度"的智慧,恰与当代生态经济学"代际公平"理论遥相呼应。

二、政治哲学维度
《淮南子》将"焚林竭泽"与"暴政"并提,揭示其政治隐喻。朱熹注《孟子》时特别指出:"君取民当如泽养鱼",王夫之《读通鉴论》更以唐德宗两税法为例,痛陈"竭民力如涸泽"之弊。这种将生态智慧引申为治国理念的传统,构成儒家"仁政"思想的重要支点。

三、生态智慧维度
《齐民要术》载"渔不竭泽,畋不掩群"的农谚,体现古人朴素的生态循环观。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的"封山育林"制度,与"泽鱼"典故形成实践与理论的呼应。这种"取予平衡"的生态智慧,比西方"公地悲剧"理论早了两千余年。

当代语境下,"竭泽而渔"已从治国箴言演变为普世警示。从亚马逊雨林开发到长江禁渔政策,无不印证着古老智慧的现代价值。雍季所谓"非长术也"的断语,恰似穿越时空的晨钟暮鼓,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进步,永远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上。
彭侵李 發表於 2025-6-18 14:14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竭泽而渔"的可持续发展悖论及其现代启示》

"竭泽而渔"典出《吕氏春秋·义赏》,其"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的警示,与《淮南子·本经训》"焚林而田,竭泽而渔"形成互文,共同构建了中国早期生态智慧的核心范式。考其源流,此成语在春秋晋楚城濮之战中已具现实投射,狐偃"诈战"之策与雍季"百年大计"之辩,实为短期效益与永续发展之辩证关系的早期思想实验。

从文字训诂观之,"竭"字从立从曷,本义为负举,引申为尽、穷之义;"泽"字从水从睪,指水草交汇处,乃传统农耕文明重要资源空间。二字组合形成的意象群,深刻揭示了资源开发的临界状态。此与《孟子》"数罟不入洿池"、《礼记》"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的礼制规范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先秦"时禁"思想对可持续开发的制度设计。

在哲学维度上,此成语包含三重悖论:其一为空间悖论,将立体生态系统简化为平面掠夺;其二为时间悖论,以现世利益透支未来资源;其三为伦理悖论,将人物关系异化为单向索取。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阐发的"物我一理"观,恰可解此困境,其谓"天地以生物为心",正是对竭泽式思维的哲学批判。

现代语境下,此成语的启示价值愈发凸显。观照"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透支性消费行为、教育领域的应试涸泽等现象,皆可视为当代社会的"竭泽"变体。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言"仁之法在爱人,义之法在正我",提示我们需建立资源利用的自我约束机制。

《盐铁论》载:"执斧斤者,听于施绳墨者。"治理之道当如匠人遵循绳墨。今人重温"竭泽而渔"之训,当思《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智慧,在发展与保护间寻求动态平衡。雍季所谓"非长术也"的警示,实为穿越两千年的可持续发展宣言,值得当代治国理政者深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