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51|回復: 0

[成语典故] 白发青衫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11 07: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白发青衫〗相关人物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白发青衫〗涵义

青衫:无功名者的服饰。谓年老而功名未就。

〖白发青衫〗出处

宋·赵令畤〖侯鲭录〗第七卷:“琼林宴罢作诗曰:‘白发青衫晚得官,琼林顿觉酒肠宽。’”

〖白发青衫〗辨析

〖白发青衫〗读音:bái fà qīng shān

〖白发青衫〗用法: 联合式;作状语、宾语;含贬义

〖白发青衫〗造句

1、白发青衫的老者笑眯眯的看着王猛,大有一言不合就把王猛扫地出门的感觉。

2、在一树大树横出来的杈上,一白发青衫男子正悠闲的躺在上面,边晃着一条耷拉下来的腿,边怡然自得的望着底下一群嬉戏的小孩儿。

3、可怜老夫白蜡明经,屡屡不中,白发青衫,落魄于此,那钱良便出资筹建学堂,聘老夫为师,教化子孙。

4、他虽然刻苦努力,但却因为时运不佳,只落得个白发青衫,一事无成。

5、骂之间,红灯转绿,车子上的我们彻底摆脱了她,只留下远远的白发青衫,伫立在十字街头。

〖白发青衫〗成语典故:

陶渊明在与朋友饮酒时,望着漫山遍野的菊花,不仅吟诵道:“村居酒家,实乃悠闲,却白发青衫也。”形容陶渊明心中对自己隐居生活的表露,同时感叹自己已经年逾古稀,却只能隐居,不得志。

于口 發表於 2025-6-30 18:37 | 顯示全部樓層
《白发青衫考释与士人境遇的隐喻解析》

"白发青衫"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极具张力的意象组合,其文化内涵远超出字面所指。从语源学角度考察,赵令畤《侯鲭录》所载"琼林宴罢"诗句,实为北宋科举制度下士人集体焦虑的投射。青衫作为未仕者服色,与象征暮年的白发并置,构成强烈的时空错位感,这种悖论式组合恰是传统文人价值困境的视觉化呈现。

陶渊明典故的附会尤值得玩味。考《陶靖节集》并无此语,然后人将"白发青衫"与采菊东篱的意象嫁接,正反映集体记忆对历史人物的重构逻辑。这种文化嫁接现象,本质上是对"仕隐矛盾"的文学化解构——当陶潜成为符号化的隐逸象征,其实际政治遭遇反而被审美距离所淡化。宋人笔记将科举失意者与魏晋高士并置,实为士大夫阶层对自身境遇的委婉辩白。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审视,该成语的贬义色彩颇具深意。古代"三十而立"的年龄期待与科举取士的年龄限制形成制度性紧张,《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癫狂,恰是"白发青衫"恐惧的极端呈现。值得注意的是,成语在现代用法中逐渐剥离了科举语境,转而泛指理想与现实的永恒落差,这种语义迁移印证了传统文化符号的强大适应性。

作为文化基因的载体,"白发青衫"的修辞魅力在于其矛盾修辞法(oxymoron)的运用:青春(青衫)与衰老(白发)的并置,构成生命张力的最小叙事单元。这种浓缩的意象组合,比西方文学中的"雅努斯双面神"意象更凸显线性时间观下的文化焦虑。在当代语境中重审这一成语,不仅是对士人传统的解码,更是对现代人职业焦虑的古老映照。
郑见刑 發表於 2025-7-13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白发青衫考释及陶渊明精神境界抉微》

"白发青衫"一典,考其源流,实为宋代赵令畤《侯鲭录》所载琼林宴诗,然其精神内核早见于东晋陶渊明之生命境遇。此语以"白发"喻年岁迟暮,"青衫"指未入仕版,二者并置,构成中国士人"时命不偶"的典型意象。然细究陶公生平,此语所含贬义,实为后世功利视角之投射,未得其真髓。

考陶渊明生平,其"白发青衫"实为主动选择。《归去来兮辞》云"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可见其去官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宋代黄庭坚谓"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正指出陶公之"青衫"非功名不遂,恰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标高。其《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境界,正是将"白发青衫"转化为生命诗学的典范。

此语在《侯鲭录》中本指晚达,然经文学演化,渐生"落魄"之意。实则当辨:陶渊明式"白发青衫"乃"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儒家用舍行藏之体现,与后世科举不第者之困蹇有本质区别。苏轼评陶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恰可移评此境——表面是功名未就的遗憾,内里却是人格完成的圆满。

今人用此成语,多侧重其形貌特征或际遇坎坷,如例证中"落魄于此""一事无成"等用法。然若回归陶渊明本真,当知"白发青衫"亦可作精神超拔之象征。王维《辋川闲居》"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李白《山中问答》"笑而不答心自闲",皆延续此种将世俗失意转化为审美体验的智慧。

要之,"白发青衫"作为文化符号,实具双重解读:表层是功名迟暮的嗟叹,深层却蕴含士人超越世俗价值的精神向度。陶渊明之伟大,正在于将物理时空的"白发"与身份标识的"青衫",淬炼成"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的生命诗学。此乃中国传统文化中仕隐辩证的最高智慧,非简单贬义可概。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