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46|回復: 0

[成语典故] 未雨绸缪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11 06: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未雨绸缪〗相关人物

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奠基人。

〖未雨绸缪〗涵义

绸缪:紧密缠缚。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未雨绸缪〗出处

〖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未雨绸缪〗辨析

〖未雨绸缪〗读音:wèi yǔ chóu móu

〖未雨绸缪〗近义词:未焚徙薪、曲突徙薪、有备无患、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未雨绸缪〗反义词:临阵磨枪、临渴掘井、亡羊补牢、江心补漏

〖未雨绸缪〗用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

〖未雨绸缪〗造句

1、未雨绸缪固然好,临渴掘井尚可博。

2、先想到义,再想到利,未雨绸缪,谋定而后动。

3、未雨绸缪之际,对手已展开强烈的广告攻势。

4、谁要是未雨绸缪,谁就一定吉星高照;谁要是只顾眼前,谁的情况一定不妙。

5、本着未雨绸缪的宗旨,各位同学应及早温习功课,以迎接考试。

6、如何预测这些变化,未雨绸缪,取访市场纺先机,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7、造林是防止土壤流失最好的未雨绸缪之计。

8、与其临渴掘井,不如未雨绸缪,战略竞争观念是防止企业陷于战术竞争旋涡的救生圈。

9、为了迎战本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队未雨绸缪,加紧训练。

10、为了孩子日后读书所需,他未雨绸缪,帮孩子们存了基金。

〖未雨绸缪〗成语典故: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了商朝。为了安抚商朝遗民,他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朝歌做诸侯,同时又把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分别封在武庚的东面、西面和北面,以便监视他。

武王的弟弟周公以及太公、召公等帮助武王灭商立了大功,武王就把他们留在京城辅政,其中周公最受信任。

两年后,武王得了重病,大臣们焦虑万分。周公特地祭告周朝祖先,表示愿意代哥哥去死,请先王保佑武王恢复健康,祭毕,周公把祝辞封存在石室里,严令史官不得泄密。

事有凑巧,周公祝祷后的第二天,武王的病开始出现转机,周公和其他大臣都十分高兴。但不久,过度的操劳使武王旧病复发,终不治身亡。年幼的太子姬诵被拥立为王,史称周成王,周公受武王遗命摄政。

周公的摄政引起了管叔等人的不满。他们散布谣言,说周公摄政是为了篡夺王位,从而引起了成王的怀疑,周公百口莫辩,离开了京都。

不甘心商朝灭亡的武庚见周氏兄弟之间出现了矛盾,就派人去联络管叔等,挑拨他们与周公的关系,同时积极准备起兵叛乱。

周公经过两年的调查,终于查清了谣言的来源,知道了武庚准备叛乱的情况。他十分焦急,便写了一首名为〖鸱鸮〗的诗给成王。诗的大意是:鸱鸮啊鸱鸮,你夺走了我的孩子,不要再毁掉我的窝!趁着天未下雨,我要剥下桑根的皮修补好门窗,我的手已发麻,嘴已磨损,羽毛也将落尽,可是我的窝还在风雨中飘摇!

这首诗以母鸟的口吻,反映了周公对国事的深切忧虑,但年轻的成王并未能了解周公的苦心,对此无动于衷。后来,成王无意中在石室里发现了周公的祝辞,深深为之感动,就立即派人把周公请回镐京。

周公回京后,成王派他出兵征讨三叔和武庚。周公足智多谋,很快平息了叛乱,周王朝的统治得到了巩固。

后来,人们便用“未雨绸缪”这个成语来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未雨绸缪〗成语接龙:

未雨绸缪→缪力同心→心直口快→快心满意→意气扬扬→扬威曜武→武爵武任→任其自流→流水行云→云趋鹜赴→赴险如夷→夷然自若→若离若即→即事穷理→理直气壮→壮发冲冠→冠山戴粒→粒米束薪→薪桂米珠→珠光寳气→气宇轩昂→昂昂不动→动心忍性→性命交关→关怀备至→至诚高节→节上生枝→枝附叶著→著述等身→身单力薄→薄唇轻言→言约旨远→远涉重洋→洋为中用→用之不竭→竭泽而渔→渔阳鼙鼓→鼓乐齐鸣→鸣鹤之应→应天从人→人贫智短→短叹长吁→吁地呼天→天高云淡→淡而不厌→厌难折冲→冲坚毁锐→锐不可当→当世才度→度己失期→期颐之寿→寿满天年→年复一年→年轻力壮→壮气吞牛→牛衣对泣→泣麟悲凤→凤凰来仪→仪静体闲→闲非闲是→是非得失→失时落势→势如破竹→竹篱茅舍→舍生取谊→谊不敢辞→辞巧理拙→拙嘴笨舌→舌剑唇枪→枪声刀影→影只形孤→孤掌难鸣→鸣金收军→军法从事→事与心违→违天害理→理冤摘伏→伏法受诛→诛尽杀绝→绝仁弃义

 
非我族类 發表於 2025-6-6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未雨绸缪"的治国智慧与当代启示》

"未雨绸缪"一典出自《诗经·豳风·鸱鸮》,其"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之句,以禽鸟筑巢的物候智慧,喻示了华夏文明中最为深刻的治国理念。考其本义,"绸缪"二字从糸从翏,本指紧密缠缚之状,后引申为周详预备之意。周公制礼作乐、封建诸侯的治国实践,恰为此语作了最佳注脚。

细究《尚书·周书》所载,周公摄政期间"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勤政形象,实为"未雨绸缪"的政治典范。其分封三监以制武庚,作《多士》《无逸》以训成王,乃至"制礼作乐以纲纪天下",皆体现出防患于未然的深谋远虑。这种政治智慧在《周易·既济卦》"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的爻辞中,更升华为哲学层面的认知。

相较于近义词"曲突徙薪"的局部防范,"未雨绸缪"更强调系统性筹谋。管叔之乱的教训证明,当"未阴雨"时不"彻桑土",终将导致"鸱鸮"之患。故《管子·牧民》言:"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这种思想在当代企业管理中体现为风险管控机制,在国家治理中表现为应急预案体系,其核心皆在"见微知著"的预见能力。

反观"临渴掘井"等反义现象,多因短视而贻误良机。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评周世宗"取淮南而储粟京师"之策,正揭示出"善医者治未病"的治理要义。今日我们重提此语,非为泥古,实因其中蕴含的预见性思维,仍是应对复杂变局的重要方法论。

当代社会亟需重建这种前瞻性智慧。从个人理财的"积谷防饥",到国家发展的"五年规划",皆是"未雨绸缪"智慧的现代演绎。唯有承续这种文明基因,方能在变幻莫测的时代浪潮中稳立潮头。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25-6-24 16:55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未雨绸缪"的治国智慧与当代启示》

"未雨绸缪"一典出自《诗经·豳风·鸱鸮》,其"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之句,实为华夏文明中最早的系统性预防哲学表述。周公制礼作乐,将此思想升华为治国理政的核心智慧,其深刻内涵值得今人深入探究。

从训诂学角度考察,"绸缪"本义为紧密缠缚,《说文解字》释为"密也",引申为周详准备。周公辅政时期,其"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的军事行动,皆建立在对商遗民势力"三监"的严密防范基础上。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施政思维,在《尚书·周官》中发展为"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的治国纲领。

考诸史实,周公的未雨绸缪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政治制度上创立宗法制与分封制,通过血缘纽带巩固统治;其二,文化教育上"兴正礼乐",以礼制规范社会秩序;其三,军事布局上设立"三监",形成战略防御体系。这种全方位的预防性治理,使周王朝得以延续八百年之久,堪称古代政治智慧的典范。

相较于"临渴掘井"的被动应对,"未雨绸缪"体现的是《周易》"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的主动思维。管叔之乱的平定,正是周公前期防范措施的必然结果。汉代贾谊《新书》引申此理:"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将预防思想扩展到经济领域,形成中国古代完整的危机管理理论。

当代社会治理中,"未雨绸缪"思想仍具现实意义。从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到金融风险的防控,从气候变化的应对到科技伦理的规范,本质上都是对周公预防哲学的现代诠释。企业战略中的SWOT分析、个人发展中的职业规划,莫不是这一古老智慧的具体应用。

《论语》载孔子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正是对"未雨绸缪"最精辟的诠释。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传承这份穿越三千年的东方智慧,将预防性思维转化为制度性安排,方能在变幻莫测的时代中行稳致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