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63|回復: 0

[成语典故] 姗姗来迟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9 20: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姗姗来迟〗相关人物

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在位时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

李夫人,西汉著名音乐家李延年、贰师将军李广利之妹,汉武帝刘彻的宠妃。李氏平民出身,父母兄弟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

〖姗姗来迟〗涵义

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现在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或前来得很慢。

〖姗姗来迟〗出处

〖汉书·孝武李夫人传〗:“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姗姗来迟〗辨析

〖姗姗来迟〗读音:shān shān lái chí

〖姗姗来迟〗近义词:缓不济急

〖姗姗来迟〗反义词:捷足先登

〖姗姗来迟〗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

〖姗姗来迟〗造句

1.老板今天约好客户开会,你如果又姗姗来迟,准被开除。

2.盼到了,终于盼到了下雪了,今年的雪像一位姗姗来迟的姑娘。她为了弥补迟到的过失,在天空中撒下了许多六个瓣的晶莹的雪花,而且一撒就撒个不停。

3.不经意间,窗外已飘起了雪花,姗姗来迟的雪密密匝匝,在灰暗的天空中急速的落向地面,凌空划过无数道弧线,随风旋转飞舞,犹如从天而降的柳絮,一时间弥漫天空。

4.春风来了,虽然显得有些姗姗来迟,仍用她温暖的双手抚摸大地。

5.秋雨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总是迈着缓慢的脚步,姗姗来迟

6.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姗姗来迟,现在象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止不动。席勒

7.在天桥下他等了足足一个半小时,而姗姗来迟的她竟无一句抱歉的话,他真想一走了之。

8.炎热的夏天终于过去了,秋姑娘挽着长裙姗姗来迟。成千上百的树叶像是听了谁的命令似的,都落下了。在空中漫天飞舞,美丽极了。

9.漆黑的夜空似乎早有预备,久久酝酿的夏雨姗姗来迟。细小的雨点没有一点儿节奏,从天而降,随风飘摇。不均匀。

10.老李姗姗来迟,害得大家在火车站等了半个钟头。

〖姗姗来迟〗成语典故:

汉武帝刘彻十分宠爱歌妓出身的李夫人,她能歌善舞,李夫人后来生病去世。汉武帝非常悲痛,厚葬了李夫人。汉武帝十分思念她,就叫方士少翁为李夫人招魂,在帷帐观看到李夫人的身影,就作诗一首说:“我在焦急盼望,你却姗姗来迟”。

〖姗姗来迟〗成语接龙:

姗姗来迟→迟疑不定→定于一尊→尊年尚齿→齿牙馀惠→惠然肯来→来历不明→明眸皓齿→齿危发秀→秀外慧中→中冓之言→言约旨远→远交近攻→攻城掠地→地上天宫→宫邻金虎→虎视鹰扬→扬眉吐气→气宇轩昂→昂然自得→得薄能鲜→鲜蹦活跳→跳梁小丑→丑类恶物→物腐虫生→生不遇时→时清海宴→宴安鸩毒→毒手尊前→前呼后拥→拥雾翻波→波流茅靡→靡衣偷食→食甘寝安→安老怀少→少条失教→教一识百→百岁之后→后拥前呼→呼吸相通→通同一气→气壮山河→河清人寿→寿满天年→年湮世远→远不间亲→亲冒矢石→石城汤池→池鱼笼鸟→鸟迹虫丝→丝竹管弦→弦外之响→响彻云际→际地蟠天→天年不齐→齐心併力→力不能支→支支梧梧→梧桐断角→角户分门→门可罗雀→雀目鼠步→步步登高→高头大马→马入华山→山林隐逸→逸闻轶事→事不师古→古圣先贤→贤贤易色→色仁行违→违条犯法→法外施仁→仁同一视→视民如子→子曰诗云→云消雾散→散带衡门→门禁森严→严于律已

陆行 發表於 2025-7-8 04:11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姗姗来迟"之文化意蕴与历史流变》

"姗姗来迟"一典,源出《汉书·外戚传》,其文脉贯通古今,意蕴深远。今试从训诂、史实、文学三端详析之。

一、训诂考源
"姗姗"本作"姍姍",《说文》未载,当为汉代新造字。颜师古注《汉书》云:"姍姍,行貌。"其字从女从册,会女子步履如简册徐徐展开之意。考《广韵》:"姗,姗姗,行迟貌。"可知其本义专指女子款步之姿。今人但知其迟,而失其雅致从容之态,实为词义之窄化。

二、史实钩沉
李夫人之事,见《汉书·外戚传》与《孝武李夫人传》。武帝作《李夫人歌》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此语实含三重深意:其一,方士少翁设帷帐招魂,烛影摇红之际,虚实难辨;其二,李夫人生前"妙丽善舞"(《汉书》语),其步态本有翩跹之致;其三,帝王面对生死大限,终不得见之怅惘。班固笔法含蓄,以"姗姗"二字写尽阴阳两隔之悲。

三、文学流变
此语自汉以降,历经三变:六朝时犹存原意,如梁简文帝《咏舞》"逐节工新舞,娇态似凌虚";至唐宋转为喻指,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即得其神;明清则渐趋世俗化,《金瓶梅》中"迟来"已含贬义。今之用法,当辨雅俗:若说"春风姗姗",尚存古雅;若斥"公车姗姗",则近俚俗矣。

至若接龙之戏,可续:"迟暮美人"、"迟回观望"、"迟日江山"皆可,然须守"迟"字本位,方合接龙要义。盖文字游戏,亦当有典有则。

此成语承载的不仅是语言化石,更是华夏审美观的活态传承。其从具体步态到抽象时间概念的演变,恰似中国文化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维范式。今人用之,当知其雅俗流变,方不负古人造语之精微。
高里永 發表於 2025-7-17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姗姗来迟"之文化意蕴与历史流变》

"姗姗来迟"一典,源出《汉书·外戚传》,其文化意蕴远非现代简单释义可尽。今试从文字训诂、历史语境、审美流变三端详析之。

一、文字训诂考
"姗"字从女从册,《说文》未载,当为后起字。段玉裁注《说文》引《汉书》此句,谓"姗姗"乃"行貌",特指女子步履舒缓之态。考《玉篇》释"姗"为"行缓貌",与"蹒跚"之"跚"同源,皆含迟滞之意。值得注意的是,此词本为叠音联绵词,两汉文献中多用于描摹女性仪态,如《后汉书》"姗姗细步",可见其最初具有鲜明的性别文化特征。

二、历史语境析
李夫人事见《汉书·外戚传》,实为汉代宫廷文化之缩影。武帝作《李夫人歌》"偏何姗姗其来迟",表面写招魂仪式中李夫人魂魄迟来之状,深层实寄托帝王对"佳人难再得"的永恒怅惘。颜师古注特别指出:"姗姗,行貌,言其来迟。"此语折射汉代方术文化与生死观——招魂仪式中"迟来"的戏剧性场景,恰成为生死相隔最痛切的隐喻。班固将此事录入《汉书》,实有"以微见著"之笔法,通过日常语词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三、审美流变观
该成语的语义演化,典型体现汉语词汇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规律。唐宋时期仍多用于描写女性步态,如白居易《长恨歌》"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虽未直用"姗姗",然其意象传承可见。至明清小说,用法渐泛化,《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只见黛玉姗姗而来"尚存古意,而同期笔记中已见用于形容四季更替。现代汉语完成语义抽象化,时间维度完全取代空间描写,这种转化与汉语双音化趋势及隐喻机制深化密切相关。

今人用此成语,当知其本为"帝王之叹",暗含"等待"与"缺席"的永恒命题。钱钟书《管锥编》论及此典,谓"迟来之美,正在其不可即",可谓深得三昧。一词之微,而关乎礼俗、生死、审美三重大义,此即国学所谓"即器明道"之功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